天天看点

“双减”背景下如何为孩子的成长赋能

“双减”背景下如何为孩子的成长赋能

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地以及《家庭教育促进法》的实施,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教育正朝向美好生态奔跑!校内校外同时发力,切实把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降下来,把教育教学质量提上去。家庭与学校紧握“拳头”,在努力实现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完美结合。

未来已来,将至已至。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变革,教育在转型。 一些不履行家庭教育职能,对孩子“撒手不管不问”的个别家长,就需要警醒!因为,《家庭教育促进法》的出台,“让家事上升为国事,依法带娃有了遵循。任性带娃,将受到处罚!今非昔比,家庭教育不能再“穿旧鞋”,“走老路”了。那种靠“管、卡”过度控制孩子,以牺牲孩子身心发展来片面追求分数和成绩的行为,也走不远,走不长。

当前,教育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管教孩子是一门学问!需要我们在目标上,坚持以孩子为中心,激发孩子的内驱力和生命力;需要我们在行为方式上,减少焦虑,因材施教,合理预期,理性思维,不盲从跟风,避免陷入“羊群效应”漩涡;需要我们在价值体认上,要相信“决定未来生活得怎样,幸不幸福,能否找到人生价值的只能是孩子自己”,而不是“让孩子走大人认为正确的道路”。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小建议:

“双减”背景下如何为孩子的成长赋能

一是善于激发孩子的“内在引擎”

阿德勒指出,“人们终其一生,都在寻找价值感和归属感”。简单地说,价值感,就是要让学生感觉到“我很重要”“我对集体有用”“我是独一无二的存在”;归属感,就是要让学生感觉到“我有强大的支撑力”“我拥有温暖的集体”“我有给予支持的条件和力量”。一个拥有高度价值感和归属感的学生,他会很阳光、自信,有力量、有方向动力、敢于挑战和面对困难。每个生命个体,都具有潜在的资源,都具备天然向上向善的力量。要坚信每个孩子行为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内在需求,如受关注、获得爱、被接纳、被认可、受尊重、实现自我等。要积极引导他们思考行为背后的深层次需求,并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复盘和反思,引导孩子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甚至自己做决定。

二是更多地给予孩子“同情共感”

家长和孩子要在同一个“电视频道”上,这就需要建立“心”与“心”的联结,要能够理解和尊重孩子。家长不要打着“爱”的名义,控制孩子的想法和成长。往往适当“放手”才是最好的方式。家长表达爱,关键是要 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才是真正的爱。

三是允许孩子在成长中“有效犯错”

孩子的成长过程,总是伴随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可以这样说,没有问题就没有成长,而遇到问题、解决问题、又遇到新的问题,才是孩子成长的美丽风景线。因此,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要允许他们“犯错”。犯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家长不会利用他们犯错的机会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引导,只知道责骂、惩罚孩子。

心理科学知识表明,人类大脑由三部分构成,可以简单理解为爬行脑、情绪脑、理性脑。爬行脑维持机体生存,是本能表现,包括呼吸、心跳、血压等等,最原始;情绪脑,也是所谓的边缘皮层结构,主要负责调节和控制情绪;理性脑,主要负责思维能力,趋向理性和思考。从进化上来看,情绪脑进化时间足够长远,可以适应各类不良环境。大脑的边缘皮层有杏仁核,相当于情绪脑的“引擎机制”,当人受到伤害时就会表现出愤怒,被别人责骂,就会难过、伤心。在亲子冲突中,父母看似理性思考与行事,其实受到情绪的严重制约。好多家长都有这样的感受:孩子表现不好,就发火,一发火就收不住,发了火后,往往又深深地内疚。因此,在亲子关系冲突中,家长首先要控制好情绪,先处理好情绪,再解决问题。要尊重和信任孩子,承认孩子是成长中的孩子,包容他们身上的不完美,要允许孩子犯错。只有让他们学会"有效的错误",才能变成"有效的成功"。

“双减”背景下如何为孩子的成长赋能

我们要建立成长型思维,既要看到问题带来的后果,也要能看到问题带来的契机;既要立足当下,更要着眼长远和将来。比如你的孩子爱和你顶嘴,这恰恰说明孩子是有主见的,是在跟你争取权利。如果你的孩子做事磨蹭,其背后的资源则是很可能做事追求精致与完美。

四是重视家庭生活中的“参与体验”

寒假期间,正是亲子陪伴的大好时光。要围绕“亲子共读”“体育运动”“家庭旅行”“劳动家务”“公益活动”等高质量亲子陪伴项目,结合家庭具体实际,开展好“幸福家庭日”活动。在丰富多彩的日常家庭活动中,发现和挖掘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和优点,积极探索成长生命资源,培育参与、表达和动手实践能力。

要善于将孩子身上表现出来的才华、优势放大并实现转化形成自我激励。比如学生画画好,数学不好,可以引导学生将画画所表现出来的仔细观察、细心耐心、恒心毅力等品质迁移到数学学科的学习上来。通过家庭赋能,提升价值感、自信心和力量感,从而激发孩子获得精神自由和自主满足,具有蓬勃的生命能量。

要大力倡导“唤醒家庭、唤醒父母比唤醒孩子更重要”的理念,家长要养成“爱要大声说出来”“伸出臂膀抱孩子”“放下手机,亲子在一起”等习惯,通过父母成长推动孩子成长。

总之,家庭是圃,孩子是苗。家庭是爱的港湾,更是给予孩子强大精神支撑,为其注入成长动力的重要能量场。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