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周末看展去!从文从艺50周年,冯峥的笔尖满蘸漠阳情

周末看展去!从文从艺50周年,冯峥的笔尖满蘸漠阳情

2月11日

“初心文道——

冯峥从文从艺50周年历程展”

在市美术馆开展

周末看展去!从文从艺50周年,冯峥的笔尖满蘸漠阳情

▲梁文栋 摄

周末看展去!从文从艺50周年,冯峥的笔尖满蘸漠阳情

▲李向东 摄

展览包括冯峥从文从艺的音像资料

以及手稿、个人专著、主编的

书报和字画等,共400多件

时间持续至2月17日

冯峥

周末看展去!从文从艺50周年,冯峥的笔尖满蘸漠阳情

1946年出生于阳东区大沟镇,中国作家协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知名作家、民俗学家和地方文史学家。

他是阳江文化的一个独特符号

从文从艺50周年来

创作的小说、戏剧等先后获得

“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

广东省“五个一工程”奖和鲁迅文艺奖

他对阳江话、渔家文化、

地方文史等兴趣浓厚

进而专题研究,并出版专著

文坛耕耘半世纪,他的笔尖满蘸漠阳情

一起来听听他的故事

青灯有味是儿时

1953年,7岁的冯峥进入大沟三丫小学读书。在小学的5个年头里,星期天他还翻窗偷偷跑进学校图书馆看书。小学图书馆的书原本就不多,不到两年就都给冯峥看完了。之后,他便拿父亲书架上的书看。《红楼梦》等“四大名著”在四年级时就看完了。

周末看展去!从文从艺50周年,冯峥的笔尖满蘸漠阳情

▲冯峥学生时期的日起。李向东 摄

读书让冯峥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他把能借到的书都看完了。碰上自己心爱的,就在微弱的油灯下抄下来。父亲见了,又给他订了《中国少年报》和《红领巾》杂志。1956年起,冯峥开始业余写作。每年装订成一本,煞有介事,署名“马口铁”。也就在这一年,冯峥发表了人生中的第一篇“作品”《致老师》。那是一首24行的诗歌。

17岁,家道中落的冯峥只能辍学,去东平打工当了渔民。个子矮小瘦弱的冯峥,干的却是船家最辛苦的活——船头工。然而,哪怕就是这么艰苦的环境下,冯峥也没有忘记自己的“作家梦”。白天捕鱼捞虾,晚上大伙休息后,在摇摇晃晃的船舱里,他借助昏暗的煤油灯如饥似渴地看书,无论多累都要坚持写几行日记。

精品迭出入佳境

1967年,冯峥参加了家乡的毛泽东思想宣传队。那些年,冯峥做编导,拉二胡还吹唢呐,自编自演了许多节目。

1973年9月,沙扒中学请冯峥去当民办教师,讲授初中二年级语文。但更主要的是负责学校的文艺宣传。在这期间,冯峥根据出海打渔的体验,创作了一个渔歌表演唱《雄鸥展翅捕鱼忙》,获表演奖和创作奖。

周末看展去!从文从艺50周年,冯峥的笔尖满蘸漠阳情

▲冯峥在书房看书。李向东 摄

1978 年,冯峥创作的渔歌剧《三亲家》在湛江地区获奖后,代表地区参加全省会演。1979年,中篇小说《沉沦》发表在《湛江文艺》,故事《伏法》获湛江地区一等奖。1980年,《光美托孤》《寡妇寨风情》《老鱿鱼学外语》《招贤》等作品,在省市评选获奖。其中获奖无数的《七级总理》也是在这期间写出来的。

笔耕甘苦寸心知

1982年,冯峥发表《农家六月田》,同年加入广东省作家协会。冯峥成了阳江县的重点作者,继而成为了原湛江地区的重点作者。从此他更勤奋了,在文学的道路上笔耕不辍。

1986年12月,花城出版社出版了冯峥第一本书《钓鲨女》。这是阳江地区第一本由国家出版社正式出版的个人小说集。《钓鲨女》出版后,冯峥调入县文化馆工作。此后当文化馆副馆长、县文联主席、原江门市作协主席、《江门文艺》(报)主编、阳江市文化局创作室主任,直到在阳江市作协主席、文联主席任上退休。他在阳江文艺界工作30年,当了27年文联主席、作协主席。

在他任职期间,阳江市获得了“中国风筝之乡”“中国楹联文化城市”“中华诗词之市” “漆艺之乡”“山歌之乡”等多个文化艺术品牌。每个品牌,他都进行了相应的研究,陆续出版个人文艺专著36本,共1000多万字。

周末看展去!从文从艺50周年,冯峥的笔尖满蘸漠阳情

▲冯峥的部分著作 李向东 摄

熟悉冯峥的人都知道,他的网名叫“阳江土特产”。他也不止一次调侃自己是一个纯粹的“地方主义者”——他爱他的家乡。尽管有多次外调升迁的机会,甚至已经给他分配了房子,但冯峥还是找借口“溜”了回来。正如他对外宣传家乡的“广告语”说的:“不是人人都说家乡好,而是我的家乡实在好。”

《南海1号传奇》写的是出水于阳江而闻名世界的南宋沉船的一段故事;

《渔乡子》以他工作过的东平、沙扒渔港为背景,记录一段渔家改革开放史;

《钓鲨女》是他在东平当渔民时的生活写照;

成名作《七级总理》写的就是老家三丫的那个生产队队长……

冯峥说

自己一辈子都在做的一件事

就是讲好家乡阳江的故事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