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风,是因为正气虚弱,我用半个月解决患者半生痛苦。然而,患者的病痛有的治,中医的“病”又有谁来治?
人活一辈子,吃五谷杂粮,感受风、寒、暑、湿、燥、火,总会生病的,所以就有了医生。
中医活了几千年,现在它也“生病”了。人生病有的治,但中医生病了,要怎么治呢?
中医就像一个迟暮的老人,不受人待见了,人们觉得它已经老掉牙,落后了,没用了,更喜欢年轻的、漂亮的,看现在那个医院不高大、明亮。
那中医是怎么一步步的衰落成这样的呢?
中医的衰落,原因有很多,但最关键的一条,是它失去了社会话语权。
老百姓对中医的不理解,这就让中医失去发展壮大了民间基础。
所以,我愿尽我所能,通过文字,让更多的人来了解中医,认识中医。尽管我的力量十分有限,甚至微不足道。
好了,言归正传,今天和大家聊聊痛风这个病。
有一个六十多岁的患者,他患痛风已经十年了。最开始的时候,就是左边大脚趾肿痛。在后来,一直到脚踝也开始肿痛。
这期间肯定是治疗过的,一些常用药都用过一开始效果还不错,但随着发作次数越多,时间越长,药效就不明显了,要吃更多才有一点效果。
这样下去可不是办法,就改吃中药,主要就是清热利湿的。这并不难理解,因为痛风大多都是湿热下注。但用时间长了,也没什么作用了。
有一次,因为遇到些事情,心情不好,也不管自己身体怎么样了,就喝酒。好在家里人及时劝阻,喝的不多。
虽然喝的不多,但带来的问题却很明显。他的整个左脚,包括脚踝开始发红、肿痛,行走困难,之前的药一点作用都没有了。
患者实在受不了,就赶紧就医。
见到患者时,他拄着拐,被搀扶着走来,见他患处皮肤暗红,舌质淡白,苔白厚腻,脉象濡缓。说自己浑身乏力,什么也没干,但就是很累。
我开了方子:苍术,陈皮,厚朴,茯苓,黄芪、党参,熟地,山药,桂枝,附子,车前子,牛膝,泽泻,甘草,。
结果,服药十四剂后,肿痛消失,活动自如,而且经过一年的随访,并无复发。
这个结果对于患者和我,无疑都是高兴的。
那为什么我这个方子就比他之前的有用呢?
先看患者,他脉象濡缓,说明气血不足,不能充盈脉道,这叫正虚。舌质淡白,苔白厚腻,也说明了这一点,同时还有湿。
患者全身乏力、无故劳累,这是脾肾不足,气血不能濡养全身导致的。
一般湿热下注的痛风,往往是舌红苔黄腻,患处红肿热痛,皮肤发烫。这个患者的症状并不相符,所以不能用清热利湿的办法。
患者年纪大了,脾肾虚弱,而脾肾都是体内代谢的中医器官,代谢失常,使得体内湿浊不化,进入经络,所以引发疼痛。
这类患者,就得调理脾肾,加强代谢功能,清除身体的垃圾。
所以,有苍术、厚朴、陈皮,用来燥湿、行气、健脾;茯苓能健脾燥湿;甘草能补脾益气。
桂枝能温经通阳,与甘草搭配有助阳复脉的作用。
附子能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通行十二经脉,温一身之阳气。
熟地能补阴养血;山药有补脾胃、生津养阴、补肾的功效。
泽泻能利水、渗湿。
黄芪、党参,能补气补血,用来扶正。
当身体里的湿浊代谢的差不多了,痛风自然也就好了。
中医能治人的病,人也能治中医的“病”。对于中医,大家应该抱着理性的态度去看待,不必偏袒,也不要抹黑。
我的一生献给了中医,也献给了患者,我并不后悔,反而骄傲。我希望能有越来越多的人了解中医,传承中医,将祖国的传统医学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