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三亚头条#辛词赏析    声声慢滁州旅次登奠枕楼作,和李清宇韵征埃成阵,行客相逢,都道幻出层楼。指点檐牙高处,浪涌云浮

作者:金陵木樨

#三亚头条#

辛词赏析

     声声慢

滁州旅次登奠枕楼作,和李清宇韵

征埃成阵,行客相逢,都道幻出层楼。指点檐牙高处,浪涌云浮。今年太平万里,罢长淮、千骑临秋。凭栏望:有东南佳气,西北神州。

        千古怀嵩人去,还笑我、身在楚尾吴头。看取弓刀陌上,车马如流。从今赏心乐事,剩安排、酒令诗筹。华胥梦,愿年年、人似旧游。

(这首登楼即兴之作,虽然是和韵,写来却如游龙翩翩,伸缩自如。它展现了作者登楼时的所见所感,写出了一种忧喜交织的复杂心情)

词的上阕,写楼的雄奇壮伟及登楼所见,暗蓄着作者忧喜参半的感情。首二句,从游客惊叹瞻仰的角度表现楼的气势。在这被战火焚毁得满目疮痍的滁州城,如今因作者的整顿治理,竟奇迹般地出现一座高楼,不由得使风尘仆仆的过客驻足惊叹。他们仰头指点这檐牙高翘、上接云天的宏伟建筑,感到又惊又喜。在人来人往扬起的尘埃里,它就好像是奇迹一样耸立着。对于此楼的惊奇与喜悦,虽然是建楼者稼轩自己所有的,但在表达上,却不是从作者自己的角度写出,而是用“都道”一词,来从风尘仆仆的行客的眼中见出,口中道出,这就见出这惊喜不只是稼轩自己所独有。而“指点”一词,如一个仰拍的镜头,为读者创造出雄阔高远的景观,使下文的登览纵目可由此发端。下二句则写出了作者登楼跳望时的所见。他看见边境安宁,敌人不来侵犯,自然觉得可喜。但是并没有沉醉于暂时的和平宁静气氛中。当他凭栏望见佳气葱茏的东南,和难以收复的西北失地时,不禁又喜又忧,心情难以平静了。这就打破登览词的俗套,而在其中注入了眷怀抗金复土的深广忧思。注人了这样的忧思,稼轩的精神境界也就显现出来。

        下阕承接上阕末句而来,着重抒发故国之思。同时在抒情上注意角度和明暗的变化。首句以古写今,并围绕滁州来写。写唐代经历了“安史之乱”的李德裕,为表明自己不忘中原的志向,曾在此建造怀嵩楼,而他终于得以离开滁州北归了。作者自己呢?自打投南以后,流落他乡已经十来年来了,依然不知归乡的时日。与李对比,自己的处境真是可笑,恐怕连李德裕地下有灵,也会嘲笑自己的吧?这里一个“笑”字,写得入骨悲凉,写尽了十年不遇、壮志难酬的内心隐痛。同时,这一句,还有击人题面中“旅次”的效用,表明他事实上并没有沉醉在被自己整治一新的滁州风景中,而始终难忘故国的心情。而“看取”以下,则宕开一笔,从历史的幽思中回归现实,写忘怀乡愁后的生活乐趣。但这并不是忘却了隐痛,而是藏起了隐痛来苦中作乐。因为对作者来讲,他的最大乐事,本在于恢复中原,而非“酒令诗筹”的寻常欢乐,那对他的英雄之气是一种消耗。他的最大乐土,也不是在“弓刀陌上、车马如流”的边郡滁州。一个“愿”字,表达出了他内心的深刻不安。此词在手法上,以楼为线索,楼起楼结,中间因楼起兴而抒情写怀,显示出结构上的单纯之美。然而在写景抒情上,却并不单调乏味。写奠枕楼,从行客一面入手,灵活巧妙;抒情,则忽明忽暗,忽古忽今,忽优忽喜,变化无端,令人玩味无厌。

#三亚头条#辛词赏析    声声慢滁州旅次登奠枕楼作,和李清宇韵征埃成阵,行客相逢,都道幻出层楼。指点檐牙高处,浪涌云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