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伊芦山寻古探胜(2007.1.23中国建设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这是刘寓锡的名句。江苏省灌云县

作者:垂成吴

伊芦山寻古探胜

(2007.1.23中国建设报)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这是刘寓锡的名句。江苏省灌云县伊芦山高不过200米,周长十来公里,可算作小山了。与其他名山大川相比,真可谓名不见经传。但伊芦山久远的人文古迹,古老的史海奇观,也确令这里的乡亲自豪。

据《史记》记载,商朝宰相伊尹晚年隐居在伊芦山,结茅为芦,故名为伊芦山。在伊芦山还有一位受世人敬仰和怀念的久远的古人,那就是《史记》中记载的“钟离昧,朐阳伊芦人,为项王将”。

怀着崇敬的心情,寻找仙踪遗迹。我们首先来到了钟庵遗址前。举首望去,仰见正在新建的钟庵,奇榭飞阁,飞檐螭首,蔚为壮观。原有的数十间庵堂建筑,千百年来屡遭兵燹,年久失修,大部分塌毁。建于原址上的钟庵,三面环山,一面向阳,背靠陡峭的山石,两侧延伸向前的山峦,像一把巨大的“蟹钳”,环抱着庵门前的长满翠竹的幽谷。据介绍,钟庵名为庵,实为道观,直到解放后还有两个道士在此厮守终身。庵的左下方崖坡上有一棵高大的马尾松,树干需二三人合抱。据传,唐朝大奖薛仁贵曾在此拴过马,故叫“拴马松”,由此可见此处庵堂创建年代之久远了。

沿着崎岖的S形山间碎石小径,一步一步逶迤向上,停到庵门前一块数十平方米的“山川平原”上,只见杂草丛生,满眼望去,一堆堆香火余灰,虽然风吹雨淋,有的竟还积有寸许厚。从这里可以看出“庵毁神在”,周围四乡八方无数信徒,信众并没有冷落这个荒僻的庵堂,不时来此祭祀、烧香的难以计数。

离开钟庵,寻找那神仙居住的地方---“六神台”。沿着芳草满坡。荆棘丛生的羊肠小道摸索前进。小道有的陡峭难爬,有的则无法立足。游人时而互相手拉手,时而拽着小数枝,艰难地往前走,约个把小时,终于登上了伊芦山西北侧分水岭处的“六神台”。这里异峰峭壁间有一石窟,窟内东壁上有六尊“神像”,这大概就是“六神台”一名的由来了。虽经千百年的风风雨雨侵蚀,仍栩栩如生,清晰可见。有的呈立姿,双手握拳上举;有的双目小视悬崖,威严可怖;有的慈眉善目,神态安详。人们要登上石窟并非易事,它的西侧下临绝壁悬崖,南面石壁下只有立足之地。

“六神台”经专家考证系唐代佛教艺术遗存,早在1995年省政府就公布为省文物保护单位。在“六神台”峭壁顶端有一块不足1平方米的圆石上刻有一块隐约可见的棋盘,这便是传说中神仙在此对弈的地方。这里山势险陡,人迹罕至。当年清朝海州名士吴振勃也曾想登临“六神台”,可是“寻之每不可得”,因路径偏僻、深远,只好感叹:“邂逅仙缘未可期,幽岩曲径鲜花兹。不知阅尽人间事,消得山中几盘棋。”

从“六神台”留连而下,西半边山崖上,人文景观更为密集,碑碣石刻到处可见,像“高山流水”、“龙神岩”、“第一峰”、“云龙潭”、“翠辟”、“云洞”、“含光”、“奇泉”等石刻有数十处。篆、隶、行草诸体皆备。书法矍烁精到,法度森严,章法考究,文采飞扬,气势磅礴。还有些石刻因年代久远,大部分已无法辨认了。还有龙祠旧址、石佛寺旧址、铁船埠传说等古迹,拥有的传说数不胜数,记述着伊芦山悠久的人文景观和历史遗迹。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