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眼镜到底是何时发明的,世界上各国传说各异,记载纷纭。
许多书上有这样一种传说,早在公元前2283年,中国皇帝就利用透镜观察星星,眼镜是由中国传到国外的。据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说,中国那时就有人戴用水晶和其他透明矿物制作而成的眼镜,以此来遮阳光或医治眼睛疾病。还有一种传说是:罗马皇帝尼禄(公元37~68年)非常喜欢绿宝石(绿玉石是一种高贵的铍硅硅化物的结晶,其中掺有铬的成分,即为绿色),他在观看奴隶争斗时就佩戴绿宝石。
利用透镜来放大,以便清楚地观看事物,这是世界上最原始的眼镜。1267年,培根制成了实物,用来阅读圣经,但并未普遍使用。意大利北部威尼斯图书馆及比萨修道院均可看见这种实物。
针销或铆合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眼镜式样。镜片镶配在简单的木框中,每框有一个短柄,在两个短柄端互相铆合。此后,人们又发明用架脚将两镜框连接,固定在耳朵上,不过也有使用皮带或织带将眼镜紧捆在头部的。这类眼镜的发明者,是意大利的斯必拿和阿鲁马达斯。到16世纪眼镜制造技术又进行了改进,出现了用跟鼻梁宽窄适合的镜桥联结在一起的眼镜。后来又出现了夹鼻眼镜,然后才出现了用眼镜脚挂到耳朵上的眼镜。世界上最早的这样一副眼镜是埃尔格雷科在16世纪末制成的。从1840年起,维也纳开始使用玻璃制的眼镜,而不再用透明的水晶眼镜了。磨制眼镜镜片的工艺相当复杂,技术发展比较缓慢,直到20世纪初才有正确成像的眼镜镜片。它是由阿贝教授、罗尔、亨格合作制成的。
据出土的商代甲骨文卜辞文字记载,早在三千多年前的武丁(公元前1250年—前1192年)时期,就有关于眼病的记载,如“贞王弗疾目”、“大目不丧明”等等。
陕西周原出土的一些周朝甲骨中,最小的文字仅有一毫米见方,古人没有眼镜,却能刻写出如此细微精美的文字,可以想象,周代对甲骨文书写者的视力要求是相当高的。
东汉时期,古人发明了一种“放大镜”。
1980年,考古发掘江苏扬州邗江县甘泉镇汉墓群,汉墓的墓主人为东汉光武帝刘秀的第九子——广陵王刘荆。
古墓出土了一件圆柱形金器——“嵌水晶金圈”,水晶经过打磨制成凸透镜,用这件嵌水晶金圈如同单片的老花镜,看书的时候,文字可放大五倍,被考古界誉为史上最古老的眼镜。
之前,人们普遍认为眼镜是英国人罗格·贝肯在公元1268年发明的。
此外,在安徽亳州曹操宗族墓、南京北郊郭家山东晋墓中,相继出土六件水晶磨制的凸透镜。
由此可见,在魏晋时期,以水晶磨制凸透镜的工艺已经相当成熟了。
老花镜的制作材料类似云母石和硝子,硝子是一种矿石烧制的假水晶。
到了明末清初,著名光学专家孙云球研制了“随目对镜”的验光方法,根据近视、老花程度验光制镜自此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