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孩子摔跤,“不疼”“不许哭”“地不好”都不对,聪明妈妈这么做

小孩子好动,无论是正在学走路还是已经会跑了,摔跤都是难免的事情,而在孩子摔跤时,父母家人的第一反应往往决定了孩子看待事物的方法。

孩子摔跤,“不疼”“不许哭”“地不好”都不对,聪明妈妈这么做

第一种:视而不见型

洋洋是个爱哭鬼,一不小心就掉金豆豆,因为他太小气了,因此,在幼儿园里也没有好朋友,总是一个人玩,每次去幼儿园都要在幼儿园门口和爷爷上演一场生死离别的大戏。

老师觉得很奇怪,按理来说,洋洋今年都4岁了,也不是班里最小的孩子,就算再不适应,也不应该这么爱哭啊?

孩子摔跤,“不疼”“不许哭”“地不好”都不对,聪明妈妈这么做

直到老师发现了一个秘密:

原来,洋洋的爸爸妈妈都很忙,洋洋出生之后大都是爷爷奶奶在带。洋洋小时候非常顽皮,尤其是会走路以后,几乎没有一刻钟是安安静静的,整天爬高走低,把爷爷奶奶折腾得够呛。

这么好动的孩子,摔跤实在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孩子摔跤,“不疼”“不许哭”“地不好”都不对,聪明妈妈这么做

而就是洋洋摔跤后,爷爷的举动导致了洋洋爱哭的性格。

这天,幼儿园举办亲子活动,洋洋在跑步时摔了一跤,他疼得直掉泪,老师和爷爷一起赶到他面前,爷爷一把拉过洋洋,看了一眼他的膝盖,就大声说:“没事,不疼。”

孩子摔跤,“不疼”“不许哭”“地不好”都不对,聪明妈妈这么做

洋洋看看爷爷,哭得更厉害了,结果爷爷还是那句:“不疼,没事。”洋洋也不说话,只是眼泪吧嗒吧嗒成串地掉下来。

最后,还是老师摸摸洋洋的小脑袋,又给他摸了摸膝盖:“磕疼了吧?可怜的小洋洋,老师给呼呼就好了。”

没想到,就是这样简单的几句话,洋洋反而不哭了,连爷爷都觉得很奇怪。

孩子摔跤,“不疼”“不许哭”“地不好”都不对,聪明妈妈这么做

离园前,老师告诉洋洋爷爷:“孩子本身就有点胆小又敏感,我们觉得没什么,在孩子那里就是大问题,您和家人要多从孩子的角度看问题,这样他就不会只是哭,而不说话了。”

其实,孩子摔跤后哭,除了摔疼,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想得到一点关心和认同:我摔疼了,我心里有点委屈,最爱的家人却一直说不疼,对我的委屈视而不见。

孩子摔跤,“不疼”“不许哭”“地不好”都不对,聪明妈妈这么做

这样一来,孩子除了哭,似乎真的没有其他好办法。他要的,只是家人给呼呼,告诉他:知道你摔疼了,可怜的孩子。

而很多时候,我们刚好忽略了这一点。

孩子摔跤,“不疼”“不许哭”“地不好”都不对,聪明妈妈这么做

第二种:严厉过头型

有的家长对待孩子,尤其是爸爸对待儿子,一不小心就会严厉过头,这样家庭出来的孩子,大都胆小怯懦。

斌斌就是这样一个胆小怯懦的孩子,他有时候胆小又倔强得让人心疼。

斌斌有一个非常严厉的爸爸,他总是说:“男孩子就应该坚强些,哭哭啼啼是女孩子的表现。”

孩子摔跤,“不疼”“不许哭”“地不好”都不对,聪明妈妈这么做

斌斌的妈妈身体不太好,一般户外活动都是爸爸带他去进行,斌斌和所有小男孩一样对所有事情都充满了好奇心,他也会和小朋友一起比赛骑儿童自行车,也会和小朋友们踢球。

一群小家伙玩闹,摔跤跌跟头在所难免,别的小伙伴哭着窝在妈妈怀里求安慰时,斌斌却被爸爸拉到一边训话:“不许哭!你是男子汉,男子汉哭什么哭?把眼泪擦了!”

孩子摔跤,“不疼”“不许哭”“地不好”都不对,聪明妈妈这么做

如果斌斌不照做,爸爸就会很生气,认为他是不听话。

渐渐地,斌斌养成了倔脾气,即使眼泪在眼眶里打滚,他也不落泪。

一开始,老师并没有发现斌斌的不同,直到他在又一次入园时,因为含了一包泪花,被爸爸训:“不许哭,男子汉哭什么?”

孩子摔跤,“不疼”“不许哭”“地不好”都不对,聪明妈妈这么做

原来,斌斌出家门时摔了一跤,心里特别委屈,不但没有得到爸爸安慰,反而被训斥了。

老师和斌斌爸爸谈了一次话:“男子汉是以后的事,他才3岁,离男子汉还早,哭泣是他的权利。你希望他成才是好事,但是不要操之过急,有话和他好好说,他很懂事,会听的。”

孩子摔跤,“不疼”“不许哭”“地不好”都不对,聪明妈妈这么做

小孩子的心理很敏感,他只需要通过家人的说话语气就能判断家人心情的好坏。

可是,要知道,哭能停止,眼泪也能停止,可是悲伤不会,悲伤只会被深深地埋在心底。

孩子摔跤,“不疼”“不许哭”“地不好”都不对,聪明妈妈这么做

小的时候得到的理解越多,小孩子的包容理解能力就会越好,他得到的爱和安全感越多,以后的自信心和抗压能力就会越好。

因此,在孩子摔跤受委屈哭时,不要急着训他,安慰理解才是第一步要做的事情。

孩子摔跤,“不疼”“不许哭”“地不好”都不对,聪明妈妈这么做

第三种:归罪他人型

这一种情况最容易出现在隔辈当中,尤其是爷爷奶奶带孙子时最常见:

广场上,小朋友在玩耍时一不小心摔了一跤,哇哇大哭起来,身后的奶奶一把将孩子抱起,一边心疼地给孩子拍灰,一边在孩子摔倒的地上跺两脚:“都是这块地不好,害咱们宝贝摔跤了,奶奶跺它几脚,它就不敢再害咱们宝贝了!”

孩子摔跤,“不疼”“不许哭”“地不好”都不对,聪明妈妈这么做

更有甚者是这么说的:“哼,都是这XX不好,害宝贝摔跤,爷爷/奶奶明天拿把锄头/锤子来,把它挖了/敲碎了,看它还敢不敢再害人!”

孩子不哭了,也明白了:原来摔跤不是因为我自己不小心,而是因为地不平/有石子,都是别人的错,跟我没有关系啊!

孩子摔跤,“不疼”“不许哭”“地不好”都不对,聪明妈妈这么做

这样的孩子很容易成为小霸王,因为,错误都是别人,我一点也没有不对的地方。比如,抢东西是因为我想玩;起冲突是因为他不让着我……

小孩子是最聪明最敏感的人了,他会根据从大人那里得到的知识构建自己的认知体系,从而形成完整的人格和世界观。

孩子摔跤,“不疼”“不许哭”“地不好”都不对,聪明妈妈这么做

别看摔跤只是一件小事,但是孩子会从父母的反应里得到不同的反馈:

“不疼”的孩子学会了无视,“不许哭”的孩子变得冷漠,“地不好”的孩子学会了回避。

孩子摔跤,“不疼”“不许哭”“地不好”都不对,聪明妈妈这么做

孩子的生活才刚刚开始,更多时候,父母需要蹲下来,站在孩子的高度,用孩子的眼睛去看事情,也许这样,孩子才能得到更多的理解和真正的包容。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