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让单身的年轻人更轻松地回家过年

让单身的年轻人更轻松地回家过年

距离过年还有半个月的时候,一位好友在群里说了句“我回到家了”,这让我颇感惊讶。

朋友将近36岁,在深圳一家大公司里带着一个小团队,平时压力不小,非常忙碌。关于婚姻,按她的话说,“一直没碰到合适的他”。

从30岁开始,每年春节怎么过,朋友都很纠结,想避开过年串门时三姑六婆的各种关心和介绍,最不忍的是父母对此事的欲言又止,这些都让她倍感惭愧与无奈。父母偶尔告诉她,与朋友聚会或约打乒乓球时他们谈及的话题大都与孙子孙女或外孙外孙女的学习和生活有关,因为实在没这方面的内容可聊,慢慢地,类似的聚会和运动也便借故不去了,落寞之意非常明显。朋友听后心里自然不是滋味,她的策略是每年都会在外面待到将近过年,甚至年后初三或初四方才回家。

朋友并非不婚主义者,她对婚姻与生育都是有期待的,但缘分未到,没有碰到合适的,不想将就,这成为她最后的堡垒和盾甲。

现代化大生产体系下,年轻人工作压力普遍大,工作时间普遍长,私人时间不断被工作挤占,熬夜加班、周末加班都是家常便饭。不少人对于打破现在的状态和节奏进入另一种状态和节奏兴趣不大,信心也不足。个人时间严重匮乏,工作圈相对单一与狭小,没有或鲜有机会认识与了解异性,加之社会离婚率节节攀升,让不少人对婚姻望而却步。“我目前这样过挺好,自由自在的,不必去迁就另一个人”,“我能养活自己,也能安排好我以后的养老”,类似背景及动因驱使下,大龄单身者越来越多。家人们焦虑不已,除了呼亲喊友帮忙留意与介绍外,还带着儿女的简历帮忙相亲,有地方甚至还出台了盘点大龄青年人数以便开展相亲等事宜的政府文件,家庭层面的焦虑俨然已放大到社会层面。

朋友的家人非常包容,但也经历了焦虑的过程,从早期的打探到建议,到后面动员亲友介绍,直到如今放任自流。家人大概觉得与其逼得朋友不敢回家过年,不如轻松与释然一点,以包容与接纳的心态对待。毕竟,过年就得一家人团聚,乐呵呵地欢度春节,本质上与暂时有无对象关系不大。

新时代瞬息万变,人们顺应时代的变化,根据各自需要做出调整,曾经世俗观念里一定要做的事情现在不一定非按部就班地刻意迎合,观念的多元化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接受观念的变化可能并不容易,但尊重这种变化,并在适当时候给予引导,比一味地抵触这种变化好,有时候或许有意外之喜。平时在家庭或社区里,家人和社区人员多多“种草”关于婚姻中的双方在生活和工作中相互助益与赋能的“附近的例子”,适当引导其面对与解决男女交往中出现的诸种问题,并从心理层面给予劝慰与支持,对青年男女愿意走出去相亲及步入婚姻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现今的单身者,早已不限于家里贫穷娶不起或嫁不出去的人,更多的是思想成熟或对生活有较高期待的优秀群体。过年单身回家又如何?归家陪伴父母和亲友是很多人一年到头的美好念想,让单身者更轻松地回家,我们需要更多的包容和豁达,而不是过度的关心与指责。

(原题为《让单身的年轻人更轻松地回家过年》 来源 南方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