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私塾教育案:父亲在家对八岁孩子进行私塾教育,一年后成“天才”

一个8岁就可以流利朗读英文报纸上所有内容的孩子;一个8岁就通读过《三国演义》和《四书五经》的孩子;一个8岁一直独自在家中接受父亲言传身教的孩子;一个8岁就被离异父母不可调和的教育观念争来夺去的孩子;一个8岁就要应付媒体的轮番“轰炸”,把接受媒体采访当作“大战”的孩子。

一个孩子的命运能有多曲折?一个孩子的未来能有多少种选择?私塾教育与中国的主流教育模式孰优孰劣?当这些问题依然是大多数人心中尚未解开的谜团时,8岁的洋洋的父母为了让他走一条各自认为正确的学习道路,展开了一场较量。

私塾教育案:父亲在家对八岁孩子进行私塾教育,一年后成“天才”

2006年11月29日,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

记者:现在学什么呢?

洋洋:现在,现在还学,现在不怎么学了,天天都往外跑。

记者:往外跑干什么呢?

洋洋:请律师,跟律师咨询,还有上法院等等什么的。

2006年9月7日北京市石景山区人民法院

洋洋的父亲侯波:整个法庭之上,有二三十人,各大媒体的记者,我想请问诸位,诸位之中不乏大学毕业生,或许还有硕士生,我想请问一下,有几人可以看得懂这个,有几人?谁看得懂我听听看,如果诸位没有回答,那我只能认为你们没有一个人看得懂,问题是我的孩子看得懂,这是事实,我没有半句撒谎。

而在当时还有一个人让记者印象深刻,她就是王育,洋洋的母亲,侯波的前妻。

王育:儿子。

洋洋:你别装模作样了。

王育:我怎么叫做装模作样了,你误解妈妈了儿子,妈妈是爱你的啊!

洋洋的母亲王育:很沉重,这不是孩子本来的样子,这不是的,这完全是被一种偏执的扭曲的心理灌输给他的,硬性灌输给他的,这是一种不健全的人格,这是教育最大的失败,所以我希望孩子一定要教育,上学只是一方面,孩子一定要有正常的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和学校生活。

与众不同的孩子,绝对自负的父亲,不受欢迎的母亲,这曾经是怎样的一个家庭,这个家庭后来又发生了怎样的变故,要了解这些还得从头说起。

侯波毕业于南京铁道医学院,本科学历,1990年进入北京某医院工作。1997年,侯波通过征婚结识了某报社记者王育,三个月后两人登记结婚,1998年洋洋出生。然而侯波和王育的婚姻生活并不快乐,各种矛盾相继出现,经过协商两人于2001年离婚,洋洋的抚养权当时判给侯波,但这些也只是这个故事的一个开始。

侯波说,离婚后,儿子洋洋实际上一直跟随母亲王育生活,更准确的说,是被王育送到某幼儿园进行了全托。

洋洋的父亲侯波:上了三年寄宿制幼儿园,然后孩子由两岁半的,白纸一般的无辜的孩子,变成了幼儿园里最差的孩子,天天打架,没有一天不打架,孩子自己说是受了大个子的欺负,然后他就开始欺负别人,然后虐杀小动物,撒谎,骗人,欺负同学,小偷小摸。

2003年,侯波与原单位解除了劳动关系,之后一直没有工作。2004年6月,对幼儿园教育失望至极的侯波把5岁半的洋洋接回了自己的身边,从此开始了对洋洋的自行教育。

私塾教育案:父亲在家对八岁孩子进行私塾教育,一年后成“天才”

洋洋的父亲侯波:四书五经,孔孟之道,蒙学的东西,然后现代的东西有,全球优秀华人小学生作文选,从那儿开始我们就等于是说从阅读当中去识字,这样学的第一本现代的中文读物。过关了,读参考消息了。

记者:你最喜欢哪类的书,文学,传记、还是?

洋洋:文学,传记,小说都喜欢。

记者:你刚才告诉我,你最大的娱乐就是看电视。

洋洋:对。

记者:你喜欢看什么类的电视节目。

洋洋:看《国宝档案》,《海峡两岸》这些,别的就记不清了。

记者:每天七八点钟都有动画片看吗?

洋洋:不屑一顾。

经过了半年的中文基础教育之后,2005年1月,侯波开始了对洋洋的英文教学。这本日历记载着洋洋的学习成果,在第六个月,洋洋掌握的单词有6千个了。

记者:什么样的人你喜欢跟他交往。

洋洋:反正只要是大人就行。

记者:为什么喜欢跟大人交往呢?

洋洋:增长见识,开阔眼界嘛。

记者:那小朋友呢?

洋洋:太浅。

记者:为什么,你年龄还是七八岁。

洋洋:他们头脑方面比得过我吗,能力,文学,专业方面比得过我吗?

洋洋的私塾生活在这个60平米的两居室里已经持续了两年半,现如今《四书五经》《古文观止》这类基础读物早已无法满足他的需要了。

记者:你知道这本书讲的什么内容吗?

洋洋:江泽民访美啊。

记者:这本《领袖论》你喜欢看吗?

洋洋:《领袖论》比较深啊。

记者:里面有什么观点和理论比较吸引你的?

洋洋:领袖的权力,第一章,我们热切地追求领导权,并试图拥有它和驾驭它。

记者:你说你长大了喜欢做什么来着。

洋洋:leaders(领袖)。

记者:为什么呢?

洋洋:就是因为这个呀。

正当这父子俩对两年多的学习成果洋洋得意的时候,母亲王育坐不住了,她觉得这么下去孩子早晚与社会脱节,与侯波多次交涉无果后,2006年5月,王育把侯波告上了法庭,要求法院变更洋洋的抚养关系给自己。4个多月后,法院做出一审判决,在侯波尽快送洋洋入学的前提下,不改变原有的抚养关系。对此王育不服,所以就有了后来的二审。

这次开庭,王育和侯波都显得十分谨慎,大部分的时候都由各自的律师代为表态,但偶尔也会因为情绪难以克制,而说上几句。但一审的时候,却是另外一番情景。

2006年9月7日,北京石景山区人民法院

洋洋的父亲侯波:我认为不能够让慢节奏的,我个人认为这样对孩子不太好的学校教育,把一个天才的少年变成一个庸才。

洋洋的母亲王育:新的义务教育法9月1日实施,孩子是必须接受义务教育,那么请问孩子入学了吗?

洋洋的父亲侯波:23岁的时候我(大学)毕业出来,我读不懂一张英文报纸,我到28岁的时候,靠我自己学习我读懂了,我的孩子不到8岁也读懂了,而事实上很多跟我走同样老路的,在上现在的学校教育的人们,各位可以好好想一想。

洋洋的母亲王育:孩子心里面已经没有爱了,已经没有爱了,他有的就是他父亲所带给他的所谓的知识,可是一个人健康正常的成长,远远不是所谓的知识可以代表的。

洋洋的父亲侯波:这有一个天下少有的好孩子,这个好孩子是天下少有的好父亲培养出来的。

洋洋的母亲王育:但是一个孩子的成长对母亲都没有爱了,可想而知,他能对这个社会有信任吗?

孩子落落大方,记者问什么,他就很流畅的答出来,很真诚很友好的对待每一个人,这是一颗英俊的,智慧的、成熟的少年心。

其实不管是一审还是二审,王育和侯波所持的理由和观点都没有太大的变化,为了让您更加明白,我们在这里稍微进行一下总结。王育的诉讼理由,一侯波没有工作,也就没有收入;二侯波没有送孩子入学,违反《义务教育法》。对此侯波的辩解是,自己虽然没有工作,但在亲友的资助下仍有能力抚养洋洋,而且自己对洋洋的教育成果有目共赌,绝对不比去学校差,最重要的是洋洋从心底里爱自己,愿意跟自己生活。那么作为核心人物的洋洋,他对于这场官司又是怎么看的呢?

洋洋在家练哑铃

记者:每天都要练吗?

洋洋:差不多每天都要练。

记者:练多少下啊每天?

洋洋:每天有时间的话可以多练。

除了锻炼身体,洋洋还有一个爱好,就是写日记。

记者:我看你日记上写,你想买一本易中天的《品三国》是吧?

洋洋:那是以前的看法,现在不想了。

记者:那三国中你最喜欢哪个人物?

洋洋:刘关张。

记者:刘关张,为什么呢?

洋洋:刘备,关羽,张飞,他们结义兄弟,生死不离呀。

记者:你是说他们这种兄弟之间的感情比较让你感动是吗?

洋洋:嗯。

记者:那现实生活中,你觉得哪份感情是最值得你珍惜的。

洋洋:我爸。

记者:跟妈妈呢?

洋洋:妈妈不提了,反正跟她没关系。

虽然不愿意提起妈妈,但妈妈跟爸爸打的这场官司却让8岁的洋洋一下子成为了名人,为此,洋洋还在日记里写过这样的话。

洋洋的日记:“这几天真是与法律来了一次大接触,我努力准备9月19号再次露脸。”

记者:你期盼着露脸是什么意思呢?

洋洋:是镇住你们记者。

记者:那你是希望给我们一个什么样的印象?

洋洋:一个难以磨灭的印象。

记者:那你希望你在我们心中是一个什么样的一个孩子?

洋洋:不同一般的小孩那样的小孩。

日记里提到的9月19号,就是案子一审宣判的日子。

2006年9月19日北京市石景山区人民法院法庭宣判

审判长王萍:洋洋自2004年6月至今在被告的自行教育下,其英语、汉语的阅读能力确实取得了有目共睹的、超越于同龄人的成绩,本人表示“以读书为乐”说明其与被告感情关系的融洽,而其在与外界的接触中,除表示“不愿意与原告共同生活”外,其他天真、快乐之行为表现与同龄儿童无异。因此,无法证明原告关于洋洋身心健康受到被告不良影响的主张成立。但应当指出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被告应当尽快解决洋洋的入学问题,使其接受全面的义务教育。本院对原告要求变更抚养关系的诉讼请求不予支持。

看得出,当时高举胜利手势的洋洋对一审的结果是相当的满意,但他也表示自己确实不想去上学,法院强制自己上学,根本就是浪费自己的时间。几个月过去了,案子也进入了二审,洋洋的态度改变了吗?

记者:现在还想去上学吗?

洋洋:不想。

洋洋说,虽然自己不想上学,但父亲侯波还是遵照法院的意见跟附近的一家小学签订了协议,但因为种种原因,自己目前还没有正式入学。这是母亲王育上诉的一个重要理由。

王育的代理人:一审人民法院提到说是要求孩子的父亲尽快的联系学校,但是迄今为止,孩子仍然没有正常的就读。

侯波的代理人:现在尽管目前没有让孩子去上学,并不是剥夺孩子的教育权利,也并不是不想让孩子上学,而是在寻找恰当的学校,让孩子读一个更适合他的学校,更适合他的年级。

在二审法庭上,洋洋见到了久违的姥姥。

洋洋的姥姥:孩子(洋洋)不理我,就这样斜着眼,就这样,我是亲手把他带大的,就这样对待我,我当时就哭了。

母亲的好友:侯波说的孔孟之道,孔孟之道绝不会让人让一个孩子去仇视他的母亲的,仇视他的社会的,这绝对不可能的,所以我认为他(侯波)说的孔孟之道,他嘴里说的和实际做的是两回事。

尽管多了亲友的支持,但在法庭上,王育并没有提出比一审更为有利的证据来支持自己。

2006年12月26日,北京市第一中级法院做出终审判决,驳回上诉,维持原判。侯波与法院签订了保证书,承诺尽快解决洋洋的入学问题。

在采访中,侯家父子曾给记者举过这样一个例子,爱迪生8岁被学校勒令退学,自此开始在家接受母亲的教育,最终成了世界上最伟大的发明家。应该说爱迪生的故事,是选择留在家中的孩子和父母,找到的最完美的借口。

洋洋的父亲侯波:学校校园里面一对四十啊,不管哪门课都是一对四十啊,一个孩子分到一个老师的多少分之一,四十分之一啊,我的孩子分到多少,足足的一个老师啊,我们没有练习,没有考试,没有作业,我们教学方法正确,我们的资源丰富,我们是相当于学校的孩子的,他们得到的资源的四十倍。

比起远在异国的爱迪生,侯家父子更愿意用中国孩子张昕十岁考上大学的故事来论证自己的观点。

记者:张昕十岁考大学,你有没有想法过两年。

洋洋:我要九岁考大学,而且我要考外国大学,外国大学你要知道比中国的那种学校更好一点吧?

记者:好在哪儿?

洋洋:爱看什么书就看什么书,获得一定的保证学习的充分时间的一种自由。

洋洋的父亲侯波:张昕的父母太厉害了,我们做不到,太厉害了,厉害的超乎我的想象,这也是在家教育学习的成果,他十周岁考大学,简直对我来说,我觉得不可思议,如果这个事情05年时候没发生,它真是不可思议,我们的孩子十一岁考,十岁不行。

记者:您刚才说还是希望他能够考大学以后?

父亲:郑渊洁先生说不在于大学文凭,我极为欣赏,不过我遵从社会的游戏规则,它游戏规则应该是要一个文凭吧,我们要一个文凭就去考一个就是了,我想就好像拿个文凭,我希望就能做到像探囊取物那么容易。

私塾教育案:父亲在家对八岁孩子进行私塾教育,一年后成“天才”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期盼儿女大展鸿图是每一个父母的心愿,侯波也一定希望洋洋长大以后能够成人成才。不知道数年之后,成长起来的洋洋对现在关于他的这一场场纠纷会如何看待,也许我们已无从知晓,但不要让孩子成为家庭斗争的牺牲品,却是今天我们每一个人的心声。

洋洋曾经对记者谈起他的理想,他说:“我会拥有自己的天空,由我一个人管辖,自由地飞翔。“这句话足以表明孩子在父母的离异和无休止的纷争中过早地成熟了,过早地远离了那份与生俱来的亲情,远离了本该属于他的那份童真。

分享神奇事件,了解未解之谜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奇案记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