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小溪流”将汤素兰带回母校,湖南师大推出“世承人才计划”培育校内优秀人才

作者:潇湘晨报
“小溪流”将汤素兰带回母校,湖南师大推出“世承人才计划”培育校内优秀人才

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唐素兰教授,12月22日。摄影/记者 杨旭

我们的记者李克福和记者蔡松张永涛从长沙报道

"唐先生,那是你的信。1985年夏天,刚从湖南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来到漳州的一所学校教唐苏兰收到邮件,小心翼翼地打开包装,最新一期的《小溪》杂志。她迫不及待地想打开它,欣喜若狂地看到自己的文章"两条流"。

"如果我没有收到那份出版物,我可能不会选择创建这条道路,我也不会在那里。12月22日,在湖南文理大学岳麓山下的一间会议室里,艺术教授、著名作家唐素兰回忆起多年前的情景。

文章发表时,她刚刚毕业,杂志将样本寄给了学校原来的地址。"老师们实际上可以忽略它,学校使用各种方法来找出我在哪里工作,并将出版物邮寄到我手中,"她说。"

唐素兰、文学系主任郑先璋等教师是湖南大学"天生人才计划"的学术带头人。湖南大学在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的同时,以学校首任校长廖世成先生的名字命名的"世界接班人才计划",主要是为了培养学校优秀人才。

采取等级培养的形式,注重培养学术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学术骨干和青年才俊四个层次。学校每年遴选一次"世界遗产人才计划",并对入选人员进行聘任期考核和动态管理。

她的创作热情在轻松的环境中增长

从浙江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唐素兰成为湖南儿童出版社的编辑,逐渐成长为国家级作家。2007年,她萌生了在一所大学任教的想法,当时浙江省的几所高校都有兴趣邀请她来。

学校领导一经了解,立即向唐苏兰抛出橄榄枝。在介绍过程中,学校领导主动协调她的教师职称评定,进入学校时就是教学职称,并担任现代文学学科的领头人。

唐素兰表示,现在提倡人才测评"只破五"(只有学历,只有资历,只有"帽子",只有论文,只有项目)等倾向。事实上,在湖南师范大学,一直以"能干事、敢干、做事"作为人才考核和使用的标准。

每年的学术经费100万元,文学院院长郑显章教授主动找唐素兰,一次性拿出50万元支持她成立创意写作中心。郑贤章说:"一个没有作家的文理学院是不完整的,学校、学院能做的就是给老师们全力飞得更高更远。"

对于像唐素兰这样以创意为主的老师来说,学校为她创造了一个轻松的创作环境,从不对她的试卷提出苛刻的要求,也从不安排她做家务。正是在这种轻松的环境中,唐素兰的创作热情不断增强,创作了《奇迹花园》《安联》《绿心》《南村传奇》等一系列作品。其中,奇迹花园荣获第二届张天一儿童文学奖特别荣誉奖、第八届全国儿童文学奖,《阿联》荣获2017年"中国好书",第七届中国优秀出版奖,"2018年陈波"国际儿童文学奖"图书(文字)奖,《南村传奇》获湖南省"五一工程"优秀作品奖, 《致绿心》入选中国版协会出版的47种生活教育书籍。

每个假期,校长都会给老师自己写贺卡

在唐素兰的倡议下,文学院于2019年9月开设了"写作与演讲"创新班,向所有热爱写作的学生敞开大门,培养具有创作能力的人物,非虚构作品,在文化创意等文化产业领域的创意和创造力。 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广告、数字动画,以及较强的言语表达能力。创新班按照1:3的比例为学生配备导师,导师团队由学者和作家组成,在创新班作为教学作品的知名作家有韩少功、王月文、谢宗宇、纪洪建、沈年、郑晓树、邓湘子、草树等。

今年9月22日,文学院在媛源生态农场建立了湖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创意写作基地。创新班以农场为童话写作基地,创作了三部童话,将于2021年初由湖南儿童出版社出版。

12月10日,唐素兰领导湖南师范大学"创意写作校企协同创新创业教育基地",被认定为2020年度湖南大学协同创新创业教育基地。预计在未来两到三年内,创新类的创建将进入喷薄期,一批"后00"作家也将从代表性数字中产生。

让唐素兰记得的是,每逢重要节假日,校委书记蒋红新、校长刘启军都会亲自手写贺卡给学校老师,学校的重要仪式也会邀请高层次人才代行C级职位,"对知识分子来说,是极大的温暖和肯定。

高管们是第一个提供帮助的人

与唐素兰不同,文学院院长郑显章从学习和工作中学习,都是在湖南大学,一草一木、一砖一瓦的分割有着一种特殊的感觉。

"说实话,中间有好几次离开的机会,包括北京大学在内的很多大学都向我伸出了橄榄枝。郑贤章说,原因没有去,一方面是为了母校的这种情怀,另一方面是导师姜伟对我成长的爱。最重要的是湖南文理学院的平台非常好,学术氛围浓厚。

郑显章表示,对于很多一路成长到大学的老师来说,2016年"世界接班人才计划"的启动,无异于一阵"春风"吹进了老师的心里。此前,不少教授一年工资收入超过1000万元,通过进入"天传人才计划",仅最高端的绩效津贴就已经超过3000万元。

与一些单位的用人理念不同,湖南大学坚持两足行走,为学校的成长培养优秀教师也给予了足够的政策,给予良好的平台。"无论是引进有才华的人还是内部教师,学校都是'一碗水位'。郑贤章介绍,通过"天生人才计划"开展内部教师培养,一方面邀请文学界知名教师参加学校讲座,另一方面,派教师到其他学校进行学术交流,加快教师成长步伐。

通过一系列的讲座和交流,文学院的师资队伍不断壮大,特别是45岁的年轻教授越来越多,一些教师在内部培训过程中受益匪浅,特别是很多青年教师进入了"天生人才计划",得到了更好的肯定和保护,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参与学术研究。

"好政策,到高校水平就是要落实,落实好,让政策有更强的温度。郑贤章认为,作为院长,其实是服务提供者,他有义务用心全意为老师团队服务。对于教师在教学和生活过程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学院可以帮忙解决,管理员会先帮忙。学院还将尽最大努力,就超出其处理、反思和努力能力的问题,并寻求解决这些问题的问题,向学院发出呼吁。通过这些方式,老师们觉得文理学院是一个温暖的集体,有着良好的互助氛围。

文学院中国文学学科是湖南省一流的建设学科,湖南师范大学世界一流建设学科群的"语言文化"配套学科在过去5年中在教学、科研和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

新增国家一级本科建设专业1门,国家一级本科课程3门,省教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项,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新成果图书馆1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7项,重点项目4项,综合项目20余项;

来源:项晨报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作者致敬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