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从宏观天体到微观粒子,运动永不停歇,动力到底来自何方?哲学层面:从物理学层面:

这个问题可以从哲学和物理层面来回答。

从宏观天体到微观粒子,运动永不停歇,动力到底来自何方?哲学层面:从物理学层面:

<h1类"pgc-h-right-arrow">的哲学维度:</h1>

世界是一个以物质为基础的世界,而体育是物质本身的固有属性,所以整个世界是一场运动。无论是宏观的还是微观的,它一直在移动。但从哲学层面看,运动和静止是一对矛盾,其中运动占主导地位,绝对,静态是次要的,是相对的。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过一句名言:"一个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这是事实。因为河流一直在流动,水中的杂质,河床,水都在变化。当一个人第二次踏入河中时,它就不再是原来的河了。

从宏观天体到微观粒子,运动永不停歇,动力到底来自何方?哲学层面:从物理学层面:

但辩证唯物主义就是承认相对静止,即万物都有可识别的一面,存在着一个量变的阶段性过程,如果你不承认这一点,那就是"人不能立刻踏入一条河"。这个论点认为,由于河流一直在运动,当你踏入河流的那一刻,它一直在变化,当你到达河流的中心或过河时,河流与你进入和进入河流时不一样。

这并不是要承认事物是相对静态的,或者存在一个分阶段的过程。这就是唯心主义的不可知论,它认为世界根本无法被理解,陷入了诡辩之中。这也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一直在争论的话题,也是世界不可知论、不可知论甚至神秘理论的分水岭。

从宏观天体到微观粒子,运动永不停歇,动力到底来自何方?哲学层面:从物理学层面:

事实上,在一切事物和日常生活中,都有绝对运动和相对运动的例子。比如一个人从怀孕到出生再到死亡,也就是从无到有的过程,整个过程是一个运动的变化,我们只能用发展的视觉来考虑,才能正确理解一个人的生活。

一个人一旦出生,就有一个相对静止的过程,他或她就是"人",你不能说他们每天都在变化不是"人"。他们有婴儿期、童年、青年期、中年、老年等过程,每个阶段的人都是不同的,有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只有这样,从理解相对静止的绝对运动出发,我们才能不仅利用一个人成长的发展愿景,而且在成长的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和生活和工作方式。

因此,从哲学的角度来看,我们的世界既有运动也有静止,但运动是绝对的和占主导地位的。像宇宙星系一样大的恒星,像分子原子基本粒子一样小的恒星,正在以永无止境的运动移动,这是物理世界的基本属性。

从宏观天体到微观粒子,运动永不停歇,动力到底来自何方?哲学层面:从物理学层面:

<h1类"pgc-h-arrow-right"从物理层面>:</h1>

物质的运动来自以下方面:

1、大爆炸的原始驱动力,也可以说是第一驱动力。

现代标准宇宙模型认为,宇宙始于138亿年前,大爆炸始于当下,宇宙的无穷大,温度无限高,曲率无穷,密度无限,当时只有纯能量,没有我们现在所知道的一切物质。

宇宙在大爆炸开始后的普朗克时间变得可测量,在10-43秒。此时宇宙的体积已经达到直径约10^-35m,宇宙温度下降到约10^32K,密度下降到约10^94g/cm3。但此时,仍然没有我们可以知道的材料。

从宏观天体到微观粒子,运动永不停歇,动力到底来自何方?哲学层面:从物理学层面:

从那时起,宇宙经历了一个浪涌阶段,直到温度下降到10~15K,质子、中子等粒子和反粒子开始出现,玻色子、中微子、电子、夸克、胶子等都稳定下来了。从那时起,原子核进化了,但由于温度仍然太高,密度太高,原子无法形成。

这个时期是宇宙的黑暗时期,因为宇宙还处于非常高的温度和高密度状态,电磁波不能溢出,光不能解耦,整个宇宙是不透明的状态。

直到38万年后,宇宙变得足够大,温度下降到3000K以下,中性原子开始形成,第一缕光(电磁波)从高温、高密度粒子汤中解耦,宇宙才开始变得可见和透明。在重力的影响下,宇宙的原始物质逐渐形成星云、恒星、星系,宇宙的不断膨胀和运动变化。

因此,大爆炸的第一个驱动力今天仍然存在,从一开始就形成的基本粒子一直在运动中变化,从未停止过。

从宏观天体到微观粒子,运动永不停歇,动力到底来自何方?哲学层面:从物理学层面:

2、四种基本力促进物料相互运动。

在大爆炸开始的一秒钟内,出现了引力、电磁力和弱相互作用力,随着宇宙温度密度的降低,强相互作用力逐渐形成。这是迄今为止科学发现主导我们宇宙运作的四种基本力量。

关于四种基本力的性质,时空交流在过去有过多次讨论和解释,有兴趣的读者可以查阅我过去发表的文章,今天不详细。正是这四种力的相互作用,在宇宙的每一个角落,影响和作用,不可能让物质的运动停止,所以分子、原子、粒子只能在这四种基本力的框架内,受制于不停运动的约束。

从宏观天体到微观粒子,运动永不停歇,动力到底来自何方?哲学层面:从物理学层面:

3、能量辐射促进材料不停"热动"。

宇宙充满了能量和辐射,即使在宇宙最开阔的地方,也保留了大爆炸的"残余温度",即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大约3K,充斥着宇宙的每一个角落。这是138亿年前大爆炸的无限热量,它膨胀并逐渐冷却了剩余的"余烬"或残余温度。

科学家们发现了一个比宇宙微波背景辐射更低的温度,即大约5000光年外的Bomojan星云,一种看起来像弓弓的云,科学家们已经检测到温度低至1K。理论上最低温度为0K,即绝对零度,以摄氏度计为-273.15°C,此时所有热量都将停止,世界将死亡。

从宏观天体到微观粒子,运动永不停歇,动力到底来自何方?哲学层面:从物理学层面:

美国宇航局在国际空间站上的最低温度远低于宇宙的自然最低温度,即0.0万亿K,或K的万亿分之一。这是人类有史以来产生的最低温度。在这个温度下,人们可以更好地观察到已经"冻结"的原子,但物质的运动并没有停止,物质呈现出玻色-爱因斯坦的凝聚态,即不存在流体状态的阻力和粘性。

因此,只要有温度,分子运动就不会停止,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强烈。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当然,热运动的内部原因来自原子运动。研究表明,在室温和常压下,空气分子的平均速度为500米/秒,每个分子在一秒钟内与其他分子碰撞500亿次,这些分子不规则地移动,撞击悬挂在各个方向上的小颗粒,呈现出不规则的棕色运动。

从物理层面解释物质运动的理论有很多,比如物质的本质属性、质量、惯性等,可以从一个侧面解释物体运动的原因,但以上几个原因应该解释问题,并且不再赘述。

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请注意支持。感谢您的阅读,欢迎参与讨论。

时空通信的原创版权、侵权和抄袭是不道德的行为,请理解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