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鲁迅论孙中山与辛亥革命:改进最快的还是火与剑

作者:倪成昊

刘明刚

  鲁迅从未见过孙中山,但他对他非常尊敬。鲁迅为数不多的关于孙中山的文章,或是探究其失败的原因和吸取的教训,或评价其历史成就和革命精神,深刻而古老,让人思考。

  "没有党的军队,所以你不能在没有武力的情况下移动别人。

  孙中山的名字出现在鲁迅的书中,是1925年4月8日写给徐广平的一封私人信。因为就在孙中山去世的时候,谈论孙中山是很自然的。鲁迅写道:"改革总是更好。但进步最快的是火与剑,孙中山为生奔,而中国依然如此,最大的原因就是他没有党的军队,所以不能不动用别人的力量。近年来,他们似乎也意识到,开设军官学校为时已晚。"

  鲁迅写了不少文章来分析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但最鲜血淋漓、抓得最关键、最抓本质的无疑属于这个讨论。

  第一,"没有党的军队,就不可能不动人用武力。"

  同盟时期,孙中山先是依靠党,然后是新生力量进行革命。新生力量是清政府按照西方现代化军队模式组建的,虽然在组织、官兵素质和武器装备等方面都优于老军队,但其领导权也掌握在封建官僚手中。孙中山本人"无党派军",只依靠新生力量,最终"不能不动得有别人的武力",将总统的宝座和权威交给袁世凯。

  革命失败后,同盟改名为国民党、中国革命党和中国国民党,站在对立面的是北方军阀。孙中山,在反对袁世凯的国防运动和守法战争中,没有从过去的失败中吸取教训,仍然走着联系既定军队的老路,依靠西南军阀,对抗北方军阀,结果还是一无所获。直到中国共产党合作后,孙中山才意识到要"以俄为师",必须建立自己的政党和军队,于是召开了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改组国民党,开办了黄埔军校,创建了国民革命军。可惜这一天不是假的,野心是难以付出的,在黄埔军校不到五个月,孙中山在北京去世。

  第二,"进步最快的是火与剑"。"

  鲁迅总结孙中山的教训,写道"进步最快的是火与剑"。"火与剑"是什么意思?它指的是武装斗争和暴力革命。在屡次失败后,孙中山也"觉知,开办了军官学校"。然而,当时的中共人知道的并不多。因为没有武装后盾,在革命的关键时刻,孙中山,还要"不动动,要有别人的力量",陈独秀的右倾错误应运而生。

  大革命失败的惨痛教训,使中共深刻认识到武装革命反对武装反革命的极端重要性。"在中国,没有武装斗争,就没有无产阶级和共产主义地位,就没有革命任务,"毛泽东说。在这方面,我们党从1921年成立到1926年参加北伐战争,有五六年没有得到很好的了解。当时,我们不了解武装斗争在中国的极端重要性,没有认真准备战争和组织军队,没有注意军事战略战术研究。在北伐的过程中,无视军队的斗争,片面地关注群众运动,结果,一旦国民党反动,所有群众运动都崩溃了。"

  毛泽东还有一句格言:政权内部的枪。这句话和鲁迅所说的"最快改进还是火与剑",基本上是一个意思,都是强调军事和武装斗争的极端重要性。

  "他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永恒的革命者,无论他做什么,他都是一场革命。

  1926年3月12日,国民党北京党部官方报纸《国家新报》刊登了孙中山逝世周年纪念特刊,鲁迅应邀撰写《中山逝世一周年》,这是他第一次公开评论孙中山的文章。

在这篇文章中,鲁迅高度评价了孙中山在领导革命、创建中华民国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只要以前从未存在过的中华民国存在,它就是他的纪念碑,就是他的纪念碑,"他写道。"将一个国家视为一个人的纪念碑是无与伦比的评估。

  如今,人们写文章纪念死者,经常说,"有些东西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鲁迅也想说这层意思,但是它的表达方式不同,所以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他写道:"谁不记得创造中华民国的士兵,谁是第一人?""

  孙中山死后,一些有文化的人抨击诽谤,"几位客人说了一些很酷的话":1925年4月2日,《晨报》刊登了"红心"的签名文章《中山......",其中写道:"孙文去世了,什么'中山府'、'中山县'、'中山公园'等名字,让人头疼,......所谓"中华民国"改为"中华民国",......"亚洲亚洲"更名为"中山岛",......"国民党"改名为"中山党",最简单,最合适。1925年3月13日,梁启超在回答《晨报》记者提问时问道:"孙中山先生的一生是'为了不惜一切代价',他'无法判断自己的真实价值'。

  对于这些无礼的话语,鲁迅很生气,义不容辞地写道:"中山先生的人生记载,从世界中脱颖而出的是一场革命,是失败还是革命;直到他去世,他说:革命还没有成功,同志们还要努力!鲁迅热情赞扬孙中山革命的坚定性:"他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永恒的革命者。无论哪种方式,这都是革命。无论未来生活如何乞求他,怠慢他,他最终都是革命。"

  至于攻击孙中山的"奴隶",鲁迅在《勇士与苍蝇》中愤怒地写道:

  当士兵们在战斗中丧生时,苍蝇们首先看到了他的缺点和伤疤,尖叫着,营地哭泣,思考骄傲,认为比死去的士兵更英勇。但士兵们已经死了,不再向他们挥手。因此,苍蝇,更是如此,被称为他们的营地,认为他们是不朽的声音,因为他们是完整的,远远高于士兵。事实上,没有人见过苍蝇的缺点和创伤。然而,有缺陷的战士到底是士兵,完美的苍蝇其实只是一只苍蝇。

  对于这篇文章,鲁迅在《这是这样一个意思》的文末曾说过:"其实我做那篇短文的初衷,不是说现在的文学世界。所谓勇士是指中山先生和民国前后新年前后殉道和反奴隶制人才笑坏烈士;"

  "我只是希望中山大学的人,即使坐着工作,也能永远记住前线"

  鲁迅于1927年1月18日抵达广州,担任中山大学文学系主任、教育学院院长。3月1日中午,中山大学举行春季学期开学典礼,鲁迅在会上致辞。对于这次演讲,鲁迅日记有这样的记录:"中山大学开学典礼,演讲一分钟。"

  在孙中山先生逝世两周年之际,在北伐战争胜利的背景下,鲁迅在致辞中开口指出,"中山先生毕生献身于国民革命的成果,留下了伟大的纪念碑",但只有"中华民国"这样的国名, 事实上,"革命还没有成功"。由于"革命尚未成功",鲁迅告诫后方留学的中山大学学生要牢记"使命很重要";

  这是一篇简明扼要的演讲,连标题也只有561字。充分表达了对孙中山的记忆和敬意,真诚的话语,长久的感情,依靠鲁迅对青春的关心,热爱少年的拳头心和热切的感情。全文引述如下:

  中山大学开幕讲座

  中山先生毕生致力于国民革命的成果,留下的伟大纪念是:中华民国。

  然而,"革命尚未成功"。

  广州,革命的发源地,现在是革命的幕后推手。在这里成立的中山大学"贯彻孙中山总理革命精神",将开始其第一步。

  这项任务意义重大,但在后方。

  中山先生经常站在革命的前线。

但中山先生有很多书。我想:中山大学与革命的关系,大概相当于很多书。但不是一本死书:他必须有革命精神,增加革命的天赋,坚实的革命勇气。

  现在,没有炮火,没有鞭打,没有镇压,然后就没有抵抗,没有革命。所有被革命化、即将革命或渴望革命的年轻人,都将在平静的空气中度过他们的学术生活。

  但这种平静的空气必须被革命精神所充满,它就像日光,永恒的辐射,不远处。

  否则,革命后的便利性就会成为懒惰的人享受的地方。

  中山大学仍然毫无意义。

  但它为这个国家增加了许多好看的标题。

  闭幕词是:我只希望中山大学的人虽然坐着工作,永远记住前线。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