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魯迅論孫中山與辛亥革命:改進最快的還是火與劍

作者:倪成昊

劉明剛

  魯迅從未見過孫中山,但他對他非常尊敬。魯迅為數不多的關于孫中山的文章,或是探究其失敗的原因和吸取的教訓,或評價其曆史成就和革命精神,深刻而古老,讓人思考。

  "沒有黨的軍隊,是以你不能在沒有武力的情況下移動别人。

  孫中山的名字出現在魯迅的書中,是1925年4月8日寫給徐廣平的一封私人信。因為就在孫中山去世的時候,談論孫中山是很自然的。魯迅寫道:"改革總是更好。但進步最快的是火與劍,孫中山為生奔,而中國依然如此,最大的原因就是他沒有黨的軍隊,是以不能不動用别人的力量。近年來,他們似乎也意識到,開設軍官學校為時已晚。"

  魯迅寫了不少文章來分析辛亥革命失敗的原因,但最鮮血淋漓、抓得最關鍵、最抓本質的無疑屬于這個讨論。

  第一,"沒有黨的軍隊,就不可能不動人用武力。"

  同盟時期,孫中山先是依靠黨,然後是新生力量進行革命。新生力量是清政府按照西方現代化軍隊模式組建的,雖然在組織、官兵素質和武器裝備等方面都優于老軍隊,但其上司權也掌握在封建官僚手中。孫中山本人"無黨派軍",隻依靠新生力量,最終"不能不動得有别人的武力",将總統的寶座和權威交給袁世凱。

  革命失敗後,同盟改名為國民黨、中國革命黨和中國國民黨,站在對立面的是北方軍閥。孫中山,在反對袁世凱的國防運動和守法戰争中,沒有從過去的失敗中吸取教訓,仍然走着聯系既定軍隊的老路,依靠西南軍閥,對抗北方軍閥,結果還是一無所獲。直到中國共産黨合作後,孫中山才意識到要"以俄為師",必須建立自己的政黨和軍隊,于是召開了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改組國民黨,開辦了黃埔軍校,建立了國民革命軍。可惜這一天不是假的,野心是難以付出的,在黃埔軍校不到五個月,孫中山在北京去世。

  第二,"進步最快的是火與劍"。"

  魯迅總結孫中山的教訓,寫道"進步最快的是火與劍"。"火與劍"是什麼意思?它指的是武裝鬥争和暴力革命。在屢次失敗後,孫中山也"覺知,開辦了軍官學校"。然而,當時的中共人知道的并不多。因為沒有武裝後盾,在革命的關鍵時刻,孫中山,還要"不動動,要有别人的力量",陳獨秀的右傾錯誤應運而生。

  大革命失敗的慘痛教訓,使中共深刻認識到武裝革命反對武裝反革命的極端重要性。"在中國,沒有武裝鬥争,就沒有無産階級和共産主義地位,就沒有革命任務,"毛澤東說。在這方面,我們黨從1921年成立到1926年參加北伐戰争,有五六年沒有得到很好的了解。當時,我們不了解武裝鬥争在中國的極端重要性,沒有認真準備戰争群組織軍隊,沒有注意軍事戰略戰術研究。在北伐的過程中,無視軍隊的鬥争,片面地關注群衆運動,結果,一旦國民黨反動,所有群衆運動都崩潰了。"

  毛澤東還有一句格言:政權内部的槍。這句話和魯迅所說的"最快改進還是火與劍",基本上是一個意思,都是強調軍事和武裝鬥争的極端重要性。

  "他是一個徹頭徹尾的、永恒的革命者,無論他做什麼,他都是一場革命。

  1926年3月12日,國民黨北京黨部官方報紙《國家新報》刊登了孫中山逝世周年紀念特刊,魯迅應邀撰寫《中山逝世一周年》,這是他第一次公開評論孫中山的文章。

在這篇文章中,魯迅高度評價了孫中山在上司革命、建立中華民國方面取得的偉大成就。"隻要以前從未存在過的中華民國存在,它就是他的紀念碑,就是他的紀念碑,"他寫道。"将一個國家視為一個人的紀念碑是無與倫比的評估。

  如今,人們寫文章紀念死者,經常說,"有些東西永遠活在人們的心中"。魯迅也想說這層意思,但是它的表達方式不同,是以給人一種耳目一新的感覺。他寫道:"誰不記得創造中華民國的士兵,誰是第一人?""

  孫中山死後,一些有文化的人抨擊诽謗,"幾位客人說了一些很酷的話":1925年4月2日,《晨報》刊登了"紅心"的簽名文章《中山......",其中寫道:"孫文去世了,什麼'中山府'、'中山縣'、'中山公園'等名字,讓人頭疼,......所謂"中華民國"改為"中華民國",......"亞洲亞洲"更名為"中山島",......"國民黨"改名為"中山黨",最簡單,最合适。1925年3月13日,梁啟超在回答《晨報》記者提問時問道:"孫中山先生的一生是'為了不惜一切代價',他'無法判斷自己的真實價值'。

  對于這些無禮的話語,魯迅很生氣,義不容辭地寫道:"中山先生的人生記載,從世界中脫穎而出的是一場革命,是失敗還是革命;直到他去世,他說:革命還沒有成功,同志們還要努力!魯迅熱情贊揚孫中山革命的堅定性:"他是一個徹頭徹尾的、永恒的革命者。無論哪種方式,這都是革命。無論未來生活如何乞求他,怠慢他,他最終都是革命。"

  至于攻擊孫中山的"奴隸",魯迅在《勇士與蒼蠅》中憤怒地寫道:

  當士兵們在戰鬥中喪生時,蒼蠅們首先看到了他的缺點和傷疤,尖叫着,營地哭泣,思考驕傲,認為比死去的士兵更英勇。但士兵們已經死了,不再向他們揮手。是以,蒼蠅,更是如此,被稱為他們的營地,認為他們是不朽的聲音,因為他們是完整的,遠遠高于士兵。事實上,沒有人見過蒼蠅的缺點和創傷。然而,有缺陷的戰士到底是士兵,完美的蒼蠅其實隻是一隻蒼蠅。

  對于這篇文章,魯迅在《這是這樣一個意思》的文末曾說過:"其實我做那篇短文的初衷,不是說現在的文學世界。所謂勇士是指中山先生和民國前後新年前後殉道和反奴隸制人才笑壞烈士;"

  "我隻是希望中山大學的人,即使坐着工作,也能永遠記住前線"

  魯迅于1927年1月18日抵達廣州,擔任中山大學文學系主任、教育學院院長。3月1日中午,中山大學舉行春季學期開學典禮,魯迅在會上緻辭。對于這次演講,魯迅日記有這樣的記錄:"中山大學開學典禮,演講一分鐘。"

  在孫中山先生逝世兩周年之際,在北伐戰争勝利的背景下,魯迅在緻辭中開口指出,"中山先生畢生獻身于國民革命的成果,留下了偉大的紀念碑",但隻有"中華民國"這樣的國名, 事實上,"革命還沒有成功"。由于"革命尚未成功",魯迅告誡後方留學的中山大學學生要牢記"使命很重要";

  這是一篇簡明扼要的演講,連标題也隻有561字。充分表達了對孫中山的記憶和敬意,真誠的話語,長久的感情,依靠魯迅對青春的關心,熱愛少年的拳頭心和熱切的感情。全文引述如下:

  中山大學開幕講座

  中山先生畢生緻力于國民革命的成果,留下的偉大紀念是:中華民國。

  然而,"革命尚未成功"。

  廣州,革命的發源地,現在是革命的幕後推手。在這裡成立的中山大學"貫徹孫中山總理革命精神",将開始其第一步。

  這項任務意義重大,但在後方。

  中山先生經常站在革命的前線。

但中山先生有很多書。我想:中山大學與革命的關系,大概相當于很多書。但不是一本死書:他必須有革命精神,增加革命的天賦,堅實的革命勇氣。

  現在,沒有炮火,沒有鞭打,沒有鎮壓,然後就沒有抵抗,沒有革命。所有被革命化、即将革命或渴望革命的年輕人,都将在平靜的空氣中度過他們的學術生活。

  但這種平靜的空氣必須被革命精神所充滿,它就像日光,永恒的輻射,不遠處。

  否則,革命後的便利性就會成為懶惰的人享受的地方。

  中山大學仍然毫無意義。

  但它為這個國家增加了許多好看的标題。

  閉幕詞是:我隻希望中山大學的人雖然坐着工作,永遠記住前線。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