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收与转化:写诗的重要能力
——读《六字斟言》燕妮话酒诗歌
燎 原
相对于新诗的自由体形式而言,吴燕妮的三百多首六言体诗歌与通行的五言、七言体一样,都属于旧体诗的范畴,只是从古到今,六言体的诗歌都比较罕见,这也说明,它是一种比较难以把握的形式。吴燕妮原先没有旧体诗的写作经历,但她一上手就直接进入这种冷门的六言体,并且如获天机般地诗思泉涌,笔底开花,个中情景,就像这一形制在长期的等待中,终于等到了一位心犀相通的有缘者。她在这一形式中如与神遇,这一形式则在她的笔下放出异彩。
我本人从事中国新诗,亦即中国现代诗歌的研究,而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作为旧体诗的这些诗歌,对现代诗歌资源的吸纳与化用。毋庸讳言,长期以来,现代人在旧体诗的书写上,已经形成了一种包括语言表达、情感表达、思想表达的模式化套路,这其中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旧体诗的形制,较难吸收转化其他现代艺术门类的成果;此外,还由于许多写作者既缺乏对其他门类艺术资源的学习积累,也缺乏对这一资源吸收转化的意识、能力。
正是从个意义上,我们可以从吴燕妮这些旧体诗中,感受到一些非同寻常的信息。她在对于诸多现代诗歌,尤其是海子的诗歌深入阅读的基础上,大胆地将这些诗歌中的词句、意象、元素纳入自己的旧体诗之中,不但突破了旧体诗“语言”“情感”“思想”表达上的三大套路,其语词色彩也令人耳目一新。
能将多种艺术元素进行消化整合,也是写诗所必须具有的重要能力——即化用能力。这种化用能力既来自写诗的天赋,更来自后天的学习。所谓化用,就是善于汲取别人诗歌的优点为我所用,变成自己的东西,这是写诗的本事,燕妮的很多诗歌,就体现了她的化用能力。
比如:
《月下独酌》
果实沉落杯底,
抖落唇间红帆。
一叶扁舟逐浪,
掠水燕子回返。
酒花高溅面颊,
多情应恨杯满。
寻找下弦月光,
守护灯火一盏。
《半截诗行》
酱王单身汉子,
头戴液体皇冠。
是我半截诗行,
嘴唇吹响西南。
燕子灵鸟之王,
八条水中狂喊。
耳朵酒河滚过,
手捧玉壶金盏。
这两首诗歌的表达方式,比如“唇间红帆”“下弦月光”等意象,是她巧妙地化用了海子诗歌的意象技巧,但同时又化用的不露痕迹,巧妙地抓住了自己可遇不可求的瞬间感受,融入别人诗歌的感受,拿来为自己的诗歌服务。
又比如:
《酒是五德》
饮尽千年芳菲
坛破十里醇浓
嗅出礼义廉耻
香馨天地之中
心折孔孟仁信
闻道四大皆空
饮者破茧重生
腮边潮涌沁红
《酒是人脸》
举仁义礼智信
一杯通窍佳酿
五德味蕾流转
何须枯坐禅堂
人酒其华在面
金樽自有神光
倾杯诗卷醉翁
话酒炼心去妄
这两首诗歌中的“礼义廉耻”“孔孟仁信”“仁义礼智信”,巧妙地化用了儒家思想的核心精髓,但是信手拈来,将传统经典与现代诗歌艺术巧妙地融为一体,增加了诗歌内容的丰富性。
再比如:
《品酒》
看听尝议练查
醉翁尝酒六法
亦是六字真经
法法皆开心花
不离六尘六识
相上也可回家
酒乃人生百味
内蕴八方龙马
这首诗歌中“不离六尘六识,相上也可回家”,其中蕴含着佛家的思想境界,从中也能感受到燕妮娴熟的化用功底,出世入世之间,自觉不自觉地融化在自己诗歌所表达的情感与思想中,有妙手偶得,浑然天成之妙。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燕妮在化用的过程中,不是生搬硬套,而是天衣无缝地溶化在自己的诗作中。正所谓既“渊源有自”,又“踏雪无痕”。
化用能力需要的是内心的敏感度,更需要创新精神,燕妮的六言诗歌,带有诸多的创新元素,不仅如此,燕妮的三百多首话酒诗歌,其主题思想,感情,情绪等等,都是别具一格。同时很多诗歌的内容意蕴深刻,融合了禅道文化思想,也能够给读者带来某种刻骨铭心的感受,这也是化用的妙处。
2022.1.10
作者简介:
燎原:当代诗歌批评家,威海职业学院教授,昌耀诗歌奖评委会主任。著有诗歌史地论著《西部大荒中的盛典》,诗集《高大陆》,评论随笔集《地图与背景》,以及《海子评传》《昌耀评传》等专著多部。曾获“第三届泰山文艺奖·文学创作奖” “2016·星星年度诗歌评论家奖”“第六届扬子江诗学奖”等奖项

胡孚琛:似曾相识燕归来
初中时读《马克思传》,很为马克思能和燕妮结为终身伴侣而庆幸,认为那是人生最大的幸福!因此我在自己的书中多次提及,后来真的见到吴燕妮女士,不仅怦然心动,“似曾相识燕归来”!这种相识的感受,可能也是每个读者的感性共识。
吴燕妮女士是一位文彩出众的女诗人,也是研究国学的学者,其所作《六字斟言》不曰《六字箴言》者,盖“斟”从“酒”,即“斟酒”也!酒中有诗,诗言志,诗言情,诗言趣,而六经皆史也!诗中有道,诗中有佛。燕妮女士的《六字斟言》将诗酒文化记入史册,当是此书对文学,对国学,尤其对中国的酒文化是一大贡献!
如果要给“诗道”下定义,那就是:作诗的规律、主张和方法。唐 皎然《诗式·重意诗例》中说:“但见情性,不覩文字,盖诗道之极也。” 柳亚子《胡寄尘诗序》中说:“虽然,今日诗道之弊,其本原尚不在此。”谓作诗之事。宋 孙光宪《北梦琐言》卷六载:“ 薛许州能,以诗道为己任。” 元 刘诜《作诗能穷人》诗:“穷通信有命,诗道未可薄。”皮毛诗法,拘泥于体,骨肉诗法,空举于意,精髓诗法,练句于境。故,诗仙、诗佛、诗道、 诗圣、诗鬼、诗魔、诗骨、诗豪、诗狂......生矣!
王维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诗佛",是文人与佛教关系密切的一个代表性人物,他参禅悟道,创造出诗中有禅的艺术境界。王维在诗坛上以"诗佛"见称,这种称呼是由于王维与佛教有着不解的渊源关系,其诗作常常与佛禅哲学结合,洋溢着清深闲淡的禅意禅趣。尤以山水诗见长。
终南别业 【唐】王维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本诗中,开篇就直接点出了“颇好道”。自古修道往深山,自己安家在南山陲,略显晚了那么一点点。也许,总算还是及时的吧。因为还能四处独行,领略天地万物之余,有没有得道,恐怕也只有他自己知道的吧?
李白诗云:“自古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一个人可以任意独行,可以临水,可以坐在某处观看变幻无常的云。水云间,或许也藏着与道有关的事物?若是偶尔能遇见一两位志同道合者,随意聊聊,人生更是充满了惬意。
但是“诗佛”王维和被后人誉为“诗仙”的李白,他们在历史上留下的与酒有关的诗歌,却是屈指可数,而本文中的燕妮女士,在与茅台酒结缘的过程中,对酒、对道、对佛、对诗歌的修炼却达到一定境界了,她一气呵成三百多首话酒诗歌,并且是在自然而然的创作状态下,轻而易举地写出了“首首带酒“的《六字斟言》,瞬间与许多的读者,尤其与许多文化界人士心灵的高度融合了,且很自然与读者产生了高于诗歌本身价值的强烈共鸣,所以她的诗歌与历史上这些著名诗人的意境,意象与情感,皆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尤其在创作数量上和诗歌诠释的大道境界上,可谓有过之而无不及。
刘勰《文心雕龙》曰:“隐也者,文外之重旨也。”“隐以复意为工。若篇中乏隐,等宿儒之无学,或一扣而语穷。”结合燕妮女士的诗经,从中得出一个共同的结论,那就是:“自古以来,悟道是中国文化追求的最高精神境界,所以好的古诗词历来与道所诠释的意境密切相关,甚至可以说好的诗词意境必须能够诠释大道精华。”
“道”是什么?简而言之,是冥冥之中造化万物的能量,是一种思想境界,是一种精神,是无形无象无声无影无边无际无色无味,是一种对宇宙整体观的把握,是产生一切色相的根源,是天地之始,万物之母。我们无法用语言准确地将其表达出来,只能依靠内心去领悟,当我们的心灵复归于朴,那份婴儿般的纯然的心灵状态即是宇宙的道心。
而诗词的最好意境又是什么?正如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所言:“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义无穷。”诗词的最好意境即能呈现一种游离于诗词语言本身之外,但又与之紧密相连的一种无以言表的精神,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虽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但其却是诗词的根本精神,是驾驭诗词本身的一只无形的手,是诗词的本源。我们通过诗词语言和意象感悟和体味到的心灵状态即是诗词最好的意境。
我对燕妮的诗经,或者叫做酒经,有以下三点认识:
第一:燕妮的诗经,内容丰富,呈现了诗酒文化艺术,儒释道文化精髓,并包含了修炼文化的内容,仿佛是现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升级了人民对白酒文化的认知,改变了人民对修炼文化的认知,比如她的这首:
《幸福五十三度》
雄狮口含玫瑰,
阴柔遭遇阳刚。
一滴坐拥江山,
成就盖世酱王。
幸福五十三度,
皆因酒落豪肠。
河畔有座茅屋,
心上一条大江。
“雄狮”与“玫瑰”阴阳和合,万物乃生,酿造了盖世好酒,杯盛大千世界,酒中包容一切。有了这样的美酒相伴,身外的一切可有可无,如果做到“河畔有座茅屋,心上一条大江。”那么此生足矣!此刻燕妮笔下的酒,囊括的不仅是“一条大江”,还有宇宙万物的生命。这种对生命的体验与大道的感悟,已超出物质的存在,而是进入人酒合一,万物合一的大同境界了。人间所有的浮华与酒香,皆在心上。一杯好酒中,雄狮的霸气,玫瑰的柔情,英雄的侠骨,王者的江山,和谐的人生……,刹那得到升华,唤醒了超脱尘世的隐逸的自觉。由此可见,燕妮女士深谙诗道,酒道,与大道的真谛,她的道心弥足珍贵。
第二:燕妮的诗经,是一种伟大的书,她的六言八句新体诗歌,大胆将现代诗歌与古体诗歌的优点合而为一,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学开启了一种范式,让古体诗从狭窄的山谷涓流而下,汇入更为广阔的诗歌海洋,经流不息。且看她的
《归巢》:
几世枯坐禅林,
怎奈酒情未了?
借助酱王醪香,
喜来酒都战壕。
不吟唐诗宋韵,
吟觞自话酒道。
六言满纸诚真,
无念倦鸟归巢。
诗人超出以往古体诗歌的窄小河流,突破五言七言形式上的约束,大胆启动冷门的六言诗,只为追求“六言满纸诚真”,只为追求无念的最高境界,回归心灵的家园,所以诗中的“无念倦鸟归巢。”也表达了她对修炼文化的热爱,对隐居山林的清修生活的向往,但她却不认识这种逃遁要离开红尘,反而认为可以借助酒,同样也可以悟道,所以她说:“借助酱王醪香,喜来酒都战壕。不吟唐诗宋韵,吟觞自话酒道”,只要内心开启智慧的大门,酒中亦有大道,何须脱离红尘?何须追求诗词的形式?这首诗词的风格不落俗套,形式自由,但直达读者灵魂深处,她的很多诗歌都有这个特点,用词狂放不羁,洒脱自如,比如:“醉后舌搅黔山,盛世宇宙之汤。”(见《深潭》)。“手持如意斩魔,万斛愁尘已过。”(见《除恶》)等等诗句,都是直入本心,令人过目难忘。只有经由纯然无染的本心生发的智慧,才能引起读者强烈共鸣,这颗本心也是千百年来参禅悟道者孜孜以求的宇宙的道心。
正如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燕妮诗歌包罗万象,与我们常见的抒情类诗歌不同,她的很多诗歌体现大道的真意。所以她的诗词超越了语言、意象,以及诗歌形式的简单叠加,而是呈现了游离于语言意象之外的一种终极大道精神,也就是说,她作诗的过程中,在饮酒的当下,其实也是在追寻大道,追寻自然,那么她选择的六言诗体,也是在这种自然状态下自动生成的,自然而然,无为而成,所以才能够让读者闻到一种与众不同的新鲜味道,我们从中可以看出她创新精神的可贵。
第三:燕妮的诗经,在浩如烟海的诗歌中,是最具有代表意义的诗。她大胆地将“酒”“情”等世俗的主题纳入修炼文化中去诠释,颠覆了传统“禁欲绝情”的修炼方式,诗歌中呈现了对人性最大的尊重。诗中将生命的欢乐、百姓的疾苦,酒中五味杂陈的人生等等呈现的淋漓尽致,尽在《六字斟言》中满是活色生香的生活现场。比如她的这首:
《地酒天藏》
窖池把脉问诊,
邀来华佗身旁。
不卖狗头羊肉,
拒绝兑水枸酱。
水底弓背弯行,
锦鳞鲸唇仰望。
背负百药之曲,
酱王地酒天藏。
诗中燕妮把酿造者的匠心精神,对质量的坚守,比如给患者看病的医生一样,彰显了《千金方》里的“一人饮,一家无疫,一家饮,一里无疫”的观点。酿酒也是人生的修炼,“要成神,先成人。”修炼不离红尘,不离“酒”“情。”比如她诗中所说的:“烟霞洞里闭关,人间酒界风流”。把入世的“人间酒界”与出世的“烟霞洞”同日而语,把修炼融入生活化,引领了人民意识的升华。
燕妮的诗是“斟言”,“斟”是灵魂的升华,也是道心的幻化。当我们把每首诗剥去浮华的外衣,褪去惯用的形式,如同一颗心灵洗净世俗的繁华纷扰,此刻背后站在一个人,她就是吴燕妮女士。
人生苦短,物质生活固然重要,但精神生活一定不能丧失。让我们从燕妮女士的《六字斟言》中去体味古典诗词中蕴藏的真善美的意境,尽量用灵魂触摸语言背后的精神境界,相信每个读者在持杯把盏之中,一定也能悟出大道的精华吧!
——胡孚琛2022.1.21
胡孚琛,著名道学专家,全国老子道学文化研究会创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和外国留学生导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待遇。
主要代表作有:主编《中华道教大辞典》(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 、《道教通论》(齐鲁书社1991年)。著有《魏晋神仙道教——抱朴子内篇研究》(人民出版社1989年6月)、《道教与丹道》、《道藏与佛藏》、《道教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道学通论》(2009年修订版)、《丹道法诀十二讲》(三卷本2009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八卷本2013年)、《丹道与仙术入门》、《新道学引论》等,译有[俄]凯德洛夫《科学发现揭秘》。编辑先师张义尚《丹道薪传》、《中医薪传》、《武功薪传》、《禅密薪传》。为先师陈国符出版《道教源流考》(新修订版)等。
《六字斟言》的心灵疗愈
——谈谈诗歌的创作背景
吴燕妮
《六字斟言》是我创作的三百多首话酒诗歌,目前已收到二十几篇评论文章,很多知名学者都把诗歌的价值与意义推到顶峰,包括中国社科院文化研究所胡孚琛教授把《六字斟言》定位“六经”,安徽省社科院文化与哲学研究所副所长李季林教授把《六字斟言》定位为“六言酒经”;著名作家杨明把《六字斟言》定位“诗经”,北京西山诗社社长叶宝林把《六字斟言》定位“六字诗偈”,国学文化学者刘先银把《六字斟言》定位“六字大明咒”,长安老子文化国学研究院院长李醉把《六字斟言》定位“解脱的神秘力量”……
很多老师把《六字斟言》上升到“经““偈”的高度去诠释,我必须承认,当初在创作时链接了一种神性的力量,或者说在那个当下,自己的身心完全放空了,进入了一种状态,仿佛在“与神对话”,所以诗歌每天都是从大脑中喷涌而出,完全来自意识流,一个月完成近四百首,群里的朋友们都有目共睹,从这个角度看,评论的老师并不是刻意粉饰与追捧我,不负责任地以“自己的盛名”为代价写出这样的评论,而是因为他们在阅读诗歌时,完全进入了,或者部分进入了诗歌的某种境界,经验了某种特殊的生命状态,正如作家杨明说的:“燕妮的诗歌不是读的,是悟的!”如果读者没有悟性,用大脑的思考是品不出神味的,因为对于大脑型的人,他看到的永远只是逻辑,分析,判断,推理,知识……,可惜这都是后天思维,看到的永远都是假象,永远看不到神,因为他心中没有神!何况诗歌是非逻辑,非大脑的产物!无论如何饱读诗书,文采飞扬,如果“走脑”,就写不出“走心”的文字,永远都在“文字相”“知识相”中打转。
尽管如此,但我还是有自知之明,我必须承认,灵感来自神,不是人!一切不是我个人的功德,至于有的人从诗歌中品出“神”味,有的人品出“屎”味,都是极为正常的结论,尽管有的老师把诗歌升华为“经”“偈”,只有圣人所著,才能称为“经”,但我不能自诩为圣人,我只想从心灵疗愈的角度谈谈《六字斟言》的创作背景。
“ 没有悲愤就没有诗歌”,能够得到大家的赞美,与我独特的生活经历,曾经所遭遇的生活不顺和精神创痛都有关系,由于本人喜佛乐道,独身近二十年,一直身处于一条人迹罕至的道路,一条令人望而生畏的高不可攀的精神上的奇峰峡谷。而《六字斟言》的问世,正是我情感的缺失性体验与孤独体验的外化和结晶,并且是在我生命中最为缺乏支撑的特殊创作背景下完成的,所以这组诗歌不但让我挤压的情感能量得以释放,医治了我的精神创伤,而且也让我从中获得了解脱的力量。所以才能够让读者从作品中读出一些非凡的味道与力量,包括诗歌中的一些出人意料的语言的狂放和童言无忌等等,这都与我内心积郁的能量得以爆发有关。
比如“藏酱王于后宫,老坐孤亭独醉。”(见诗歌《藏》),比如
“拧亮落日灯盏,独步秋天高处。
酒都旧时疆域,劈开赤水河谷。
沸腾一座火山,曲香疗伤刮骨。
众人高举火把,燕子独返夜路。”
(见诗歌《光明与黑暗》)。这些诗
句能够从中看出一个孤独饮者内心的呐喊和挣扎,同时又包含着对孤独的渴望和意志的坚定,这种极其复杂的心态酿造了诗歌,有心的读者一定能够读出诗歌中暗藏的沉郁深刻的味道,一个人当真正理解了别人苦难,亦能够感受到自己内心的悲智,所以当有心的读者触摸到了我的灵魂,也就触摸到了诗歌的骨髓,而此时的诗歌,对于读者是具有心灵疗愈作用的,因为当他完全进入诗歌意境中,会不自觉地与我的灵魂合二为一了,会不自觉地在认识别人生命苦乐的同时,认识自心,于是各种五味杂陈的人生百味和诗歌的意味就在不觉中浑融为一。
再比如《问》∶“无证醉驾春风,酒都寻访孤僧。路遇鬼神出没,云路还有几层。燕子夜宿黔山,峭壁扯住枯藤。
谁怜书生情浓,说尽俗尘爱憎。”
这种来自“命悬一线”时刻的心灵呐喊,带着灵与肉,理想与现实,希望与无奈,痛楚和尖厉的各种声音的变奏,这种声音无疑与物质世界无关,而是完全将灵魂赤裸裸地撕裂给世人看,几乎是一丝不挂的坦露和释放。如果不曾经历过爱情的失去,生活的磨砺,内心的呻吟与破碎………,我不会写出这样的诗句,这一切都来自最真实的内心体验,只不过通过六言诗歌的形式,向世界做最真情的告白,相比于我内心丰沛的情感体验与灵魂曾经历的创痛,在写诗的那个当下,倾诉的需求大于一切!而全然不顾六言诗是否符合格律诗的要求?一切的表达都以内心的需求为准绳,诗歌的形式已是身外之物。所以很多诗歌仿佛沉湎在一种自我陶醉或者自言自语之中,仿佛世界并不存在,更不需要任何人的认同,只需要勇敢呈现心灵的本色,做真正的自己。于是紧紧拉住酒神向我伸来的援助之手,以宿命般的声音在酒中高歌,释放着累世的业力,把内心潜在的魔性,曾经所有的冲动与疯狂的习气,一古脑地表露无疑,从而在诗歌的写作速度上创造了奇迹,顷刻如释重负,伤疤累累的心灵得以医治和支撑,烦恼化为菩提。如今一年时间过去了,回看很多诗句,依然觉得能够起到明心,净心的心灵疗愈作用。
“伟大者孤独”,伟大的哲学家与诗人都喜欢独处,而独处并不总是美好的,常与不幸和苦难为伴,尤其当情感遭受打击,更容易产生心理失衡,对于常人来说,常常依靠外在的快乐弥补内心的缺憾,从外在寻找力量来支撑倾斜的情感,但对于诗人来说,文字往往是最好的自我疗愈方式,在这个过程中,重新获得心灵的和谐,找到灵魂的归宿,如同我在写这组酒诗的过程中,不断地寻找身心合一的感觉,也在寻找人酒合一,天人合一的美感,所以很多诗歌的诞生过程,也是在寻找心灵美感的过程,这种寻找根本没有具象化的外在人事物,或者说,根本不需要具象化的外在人事物来支撑,也就是说,不存在我赞美的“酱王”,以及我所赞美的一切外在人事物,完全是对本自具足的圆满心灵的内在探索,甚至可以这样说,《六字斟言》它是一个没有具体写作对象的,只给自己写和读的诗歌,是自己梦中的呓语,仿佛在不厌其烦地描摹一个根本不存在的人事物,仿佛沉浸在一种幻想和幻觉中的喃喃自语,这都是来自当时所处的独特的创作背景下,或者说,在我极度极度孤独与绝望中产生的幻象。神奇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不经意地完成了自我疗愈。”,因此我在诗中幻想:“酒村干旱已久,潮在脊背涨落”,仿佛我是救世主,其实不是在拯救别人,而是在寻找心灵的自我救赎,可喜的是,在这个寻找的过程中,轻而易举地完成自我疗愈,我坚信,既然能够做到自我疗愈,就一定能够疗愈别人。
写诗的日夜,我每天都在对着自己倾诉:一只纯情的燕子,灵鸟之王,在黄昏下敛翅低飞,在八条水中呐喊,她从来没有真正属于某个人,某种事物,而天地之中,无处不是她的影子……,此刻已经分不清人与酒,天与地,你与我,圣与凡的边界,一切都在诗中,而一切仿佛又是一个虚构的存在,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了合一的整体世界中。
这就是诗歌的魅力,一切都来自心灵的创造力,一切都是内心的显化,正如有人在我的诗中看到“酒情”,有人看到“禅道”,有人看到“心法”,有人看到“艺术”,有人看到“苦乐”,有人看到“古今”,有人看到“体相“,当然也有人看到“狗屎”……,一切的“看见”都是正确的!关键是你决定了你是谁!您的意识在哪个纬度?就会显化哪个纬度的相!
在我创作这组诗歌的过程中,我的心就像一粒珍珠般呈现了无数面向,我用慧眼洞见了很多表层意识下看不到的心灵底色,看到了自己曾经的各种执念,各种迷失,各种修行的魔障,这些都来自肉眼看不到的深层意识信息,但在写诗极度专注,极度清净的状态下,那些曾经被挤压的,暗藏在冰山之下的各种能量瞬间仿佛洪水决堤般向我袭来,冲击我的灵魂,可喜的是,我把这种力量化为创作的动力,如同得到了神助,可以说,诗歌的力量圆满了内心,疗愈了灵魂由来已久的创痛。
这本《六字斟言名家评论》是由燕妮以负责任的态度,甄选出来的颇有品读价值的名家评论,内选名家作品有:能够代表诗歌评论界风向标的著名诗歌评论家燎原教授,谭五昌教授;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的道学专家,中国社科院哲学研究所胡孚琛教授;安徽省社科院哲学与文化所副所长李季林教授;以及北京西山诗社社长叶宝林先生;国学大师李安纲教授;著名作家,古文化研究传播大师景元华教授;长安老子研究院院长李醉教授,著名作家杨明,以及诸多诗人的评论文章。
《六字斟言》诗集已经被诸多学者定位“诗经”“诗偈”“酒经”,《六字斟言名家评论》更是精魂。这两本书不同于世面上流行的哗众取宠之作,尤其评论集更注重诗歌的创新思维,并强调了国学文化的精髓,目的是引领人类意识的飞升。也许燕妮的这些诗句并不为人耳熟能详,也许燕妮的六言诗歌,沉寂于浩如烟海的五言七言古诗中,不被重视,但幸得诸多名家以及大才子之手,才得以呈现在世人面前,深深感恩各位老师们的功德!
我不想从“经”“偈” 的角度讨论这本诗评集的价值,本文仅仅是从心灵疗愈的角度谈谈自己的创作背景,真诚祝愿所有的读者都能在《六字斟言》与《六字斟言名家评论》两本书中获得神启,都能够在诗中获得自我疗愈,甚至可以做到疗愈别人,我想这是此书对于人类最大的贡献!也是写诗最大的功德!
——燕妮2022.1.26
附:《六字斟言名家评论》
《六字斟言》酒中有诗,诗言志,诗言情,诗言趣,而“六经皆史”也!吴燕妮女士将诗酒文化记入史册,当是此书对文学,对国学文化,尤其对酒文化之一大贡献!
——中国社科院文化研究所胡孚琛教授
六言体的诗歌历来比较罕见,它是一种比较难以把握的形式。吴燕妮原先没有古体诗的写作经历,但她一上手就直接进入这种冷门的六言体,并且如获天机般笔底开花,她在这一形式中如与神遇,这一形式则在她的笔下放出异彩。
——著名诗歌批评家燎原教授
《六字斟言》或者叫“六言酒经”,可谓亘古无二、绝世无双!而且,其诗禅玄蔓延、儒道会融,志向宏大、意境玄远、歌声曼妙,豪言不戾、狂言无羁、真言无忌,有特色、有境界、有韵味,读之醉心、过目难忘。她的诸多诗句可谓“句句世上无、一句压千诗。”作为女性,能把酒诗写到这个大度、高度、深度,可谓酒中豪士、诗中女英。
——安徽省孟子思想研究会会长、安徽省社科院哲学与文化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李季林教授
《六字斟言》酒道诗集是解脱的神秘力量。燕妮是卓有成就的中华道文化研究者、实践者,她独特的修道经历和深厚的道学涵养,造就了这部独一无二的《六字斟言》,可谓天助人愿,水到渠成。是道文化的硕果,亦是酒文化的收获,更是诗词文化的一朵靓丽的奇葩。
——长安老子文化国学研究院院长李醉
《六字斟言》亦如“六字大明咒”,内涵异常丰富,奥妙无穷,蕴藏了宇宙中的大慈大悲大智慧大能力。气象恢弘,常诵具有真人之息以踵的意境,三世业障悉得清净,究竟成就,且能断无明,开智慧,消灾延寿。
——中华传统经典校订编註研究学者刘先银
《六字斟言》不仅给我们带来了智慧的启迪,灵魂的滋养,更重要的是升级了我们对酒文化与修炼文化的认知,这个意义非同寻常,相信有心的读者一定能够在诗中觉悟大道智慧。
——仓央嘉措诗歌学院院长金罡
古往今来,写酒的诗词不少,但将酒诗升华到“诗经”的境界,唯有吴燕妮老师了。如果没有对酒文化,以及禅道文化很深的领悟,那么很难写到“诗经”的境界与层次。
———著名作家杨明
写诗不论什么体裁,意境和味道最为关键。诗有三境三味,一曰世境世味,二曰禅境禅味,三曰玄境玄味。燕妮的六言诗,抛开平仄格律和押韵不说,就其诗的味道体验,她不少的作品,世味寡淡,禅味偏浓,玄味些许。所以,我把她的六言酒诗,称为“六言诗偈”。
——北京西山诗社社长叶宝林
《六字斟言》诗意玄妙,境界高雅,文涵三教。这都是燕妮潜心修炼,感召来的历史上的诗圣,诗仙,所赐予的灵性与智慧,启迪法门。我常用其诗给弟子讲修道之要。
——无锡吼山宫杨一清掌门
《六字斟言》言情而破情,情感升华而不离禅思道味,实乃难得。饮佳酿而梦红莲,咏国匠而吟豪气,秉杯满霞而无一物。虚与实,空与色,有限与无限,有形与无形,就在酒、在诗、在斟言中,在言而无言之中。
——中国长城学会专家委员会研究员,北京般若智慧联盟首席文化导师李新华
《六字斟言》,清笔光照,酩酊真趣,烟霞满纸,知音碎琴。斗酒花下,一盏禅丹。参得真假,赤水万年。
——河南函谷关老子学院院长党文华
观《六字斟言》之俊美华彩,顿觉心旷神怡,犹如醍醐灌顶,清凉自在逍遥游,甘露惠风须弥山。不愧酒神眷顾之辞,真传杜康绝密之旨。
——青年书法家,道文化实践者马伟洪
“燕泥空梁,琼觚茅浆。珠玉文章,弦歌宫商。八仙七斗,六诗斟九。麻姑王母,无疆万寿。”
———著名国学大家李安纲教授
燕妮悟道,道气能诗,诗情入酒,酒气布道,真可谓“诗、酒、道”三合一气,实乃妙哉也。
—— 卍聖文化卍聖藝術创始人卍先生
作者简介
吴燕妮,国学文化学者,作家,诗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香港作协副主席,中国实学会理事,陕西楼观台道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仓央嘉措诗歌学院副院长,世界辟谷大会副主席,燕妮道友会俱乐部创始人。她长期致力于国学文化的研究与传播,曾为贵州茅台集团,烟台张裕集团,全国人大会议中心等上千家政府与企业做过演讲。她曾参禅悟道近三十年,游历世界各地,遍访名山古寺,对话无数高僧大德,共著七本书籍,《燕妮悟道》《燕妮诗集》《燕妮文集》《忽悠营销人都是故事大王》《德智成就才智》《读懂酿酒大师的高维智慧》《六字斟言》燕妮话酒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