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燕妮:有人詩歌中品出“神”味,有人品出“屎”味,都是正常結論

吸收與轉化:寫詩的重要能力

——讀《六字斟言》燕妮話酒詩歌

燎 原

相對于新詩的自由體形式而言,吳燕妮的三百多首六言體詩歌與通行的五言、七言體一樣,都屬于舊體詩的範疇,隻是從古到今,六言體的詩歌都比較罕見,這也說明,它是一種比較難以把握的形式。吳燕妮原先沒有舊體詩的寫作經曆,但她一上手就直接進入這種冷門的六言體,并且如獲天機般地詩思泉湧,筆底開花,個中情景,就像這一形制在長期的等待中,終于等到了一位心犀相通的有緣者。她在這一形式中如與神遇,這一形式則在她的筆下放出異彩。

我本人從事中國新詩,亦即中國現代詩歌的研究,而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作為舊體詩的這些詩歌,對現代詩歌資源的吸納與化用。毋庸諱言,長期以來,現代人在舊體詩的書寫上,已經形成了一種包括語言表達、情感表達、思想表達的模式化套路,這其中的一個主要原因,就是舊體詩的形制,較難吸收轉化其他現代藝術門類的成果;此外,還由于許多寫作者既缺乏對其他門類藝術資源的學習積累,也缺乏對這一資源吸收轉化的意識、能力。

正是從個意義上,我們可以從吳燕妮這些舊體詩中,感受到一些非同尋常的資訊。她在對于諸多現代詩歌,尤其是海子的詩歌深入閱讀的基礎上,大膽地将這些詩歌中的詞句、意象、元素納入自己的舊體詩之中,不但突破了舊體詩“語言”“情感”“思想”表達上的三大套路,其語詞色彩也令人耳目一新。

能将多種藝術元素進行消化整合,也是寫詩所必須具有的重要能力——即化用能力。這種化用能力既來自寫詩的天賦,更來自後天的學習。所謂化用,就是善于汲取别人詩歌的優點為我所用,變成自己的東西,這是寫詩的本事,燕妮的很多詩歌,就展現了她的化用能力。

比如:

《月下獨酌》

果實沉落杯底,

抖落唇間紅帆。

一葉扁舟逐浪,

掠水燕子回返。

酒花高濺面頰,

多情應恨杯滿。

尋找下弦月光,

守護燈火一盞。

《半截詩行》

醬王單身漢子,

頭戴液體皇冠。

是我半截詩行,

嘴唇吹響西南。

燕子靈鳥之王,

八條水中狂喊。

耳朵酒河滾過,

手捧玉壺金盞。

這兩首詩歌的表達方式,比如“唇間紅帆”“下弦月光”等意象,是她巧妙地化用了海子詩歌的意象技巧,但同時又化用的不露痕迹,巧妙地抓住了自己可遇不可求的瞬間感受,融入别人詩歌的感受,拿來為自己的詩歌服務。

又比如:

《酒是五德》

飲盡千年芳菲

壇破十裡醇濃

嗅出禮義廉恥

香馨天地之中

心折孔孟仁信

聞道四大皆空

飲者破繭重生

腮邊潮湧沁紅

《酒是人臉》

舉仁義禮智信

一杯通竅佳釀

五德味蕾流轉

何須枯坐禅堂

人酒其華在面

金樽自有神光

傾杯詩卷醉翁

話酒煉心去妄

這兩首詩歌中的“禮義廉恥”“孔孟仁信”“仁義禮智信”,巧妙地化用了儒家思想的核心精髓,但是信手拈來,将傳統經典與現代詩歌藝術巧妙地融為一體,增加了詩歌内容的豐富性。

再比如:

《品酒》

看聽嘗議練查

醉翁嘗酒六法

亦是六字真經

法法皆開心花

不離六塵六識

相上也可回家

酒乃人生百味

内蘊八方龍馬

這首詩歌中“不離六塵六識,相上也可回家”,其中蘊含着佛家的思想境界,從中也能感受到燕妮娴熟的化用功底,出世入世之間,自覺不自覺地融化在自己詩歌所表達的情感與思想中,有妙手偶得,渾然天成之妙。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燕妮在化用的過程中,不是生搬硬套,而是天衣無縫地溶化在自己的詩作中。正所謂既“淵源有自”,又“踏雪無痕”。

化用能力需要的是内心的敏感度,更需要創新精神,燕妮的六言詩歌,帶有諸多的創新元素,不僅如此,燕妮的三百多首話酒詩歌,其主題思想,感情,情緒等等,都是别具一格。同時很多詩歌的内容意蘊深刻,融合了禅道文化思想,也能夠給讀者帶來某種刻骨銘心的感受,這也是化用的妙處。

2022.1.10

作者簡介:

燎原:當代詩歌批評家,威海職業學院教授,昌耀詩歌獎評委會主任。著有詩歌史地論著《西部大荒中的盛典》,詩集《高大陸》,評論随筆集《地圖與背景》,以及《海子評傳》《昌耀評傳》等專著多部。曾獲“第三屆泰山文藝獎·文學創作獎” “2016·星星年度詩歌評論家獎”“第六屆揚子江詩學獎”等獎項

燕妮:有人詩歌中品出“神”味,有人品出“屎”味,都是正常結論

胡孚琛:似曾相識燕歸來

國中時讀《馬克思傳》,很為馬克思能和燕妮結為終身伴侶而慶幸,認為那是人生最大的幸福!是以我在自己的書中多次提及,後來真的見到吳燕妮女士,不僅怦然心動,“似曾相識燕歸來”!這種相識的感受,可能也是每個讀者的感性共識。

吳燕妮女士是一位文彩出衆的女詩人,也是研究國學的學者,其所作《六字斟言》不曰《六字箴言》者,蓋“斟”從“酒”,即“斟酒”也!酒中有詩,詩言志,詩言情,詩言趣,而六經皆史也!詩中有道,詩中有佛。燕妮女士的《六字斟言》将詩酒文化記入史冊,當是此書對文學,對國學,尤其對中國的酒文化是一大貢獻!

如果要給“詩道”下定義,那就是:作詩的規律、主張和方法。唐 皎然《詩式·重意詩例》中說:“但見情性,不覩文字,蓋詩道之極也。” 柳亞子《胡寄塵詩序》中說:“雖然,今日詩道之弊,其本原尚不在此。”謂作詩之事。宋 孫光憲《北夢瑣言》卷六載:“ 薛許州能,以詩道為己任。” 元 劉诜《作詩能窮人》詩:“窮通信有命,詩道未可薄。”皮毛詩法,拘泥于體,骨肉詩法,空舉于意,精髓詩法,練句于境。故,詩仙、詩佛、詩道、 詩聖、詩鬼、詩魔、詩骨、詩豪、詩狂......生矣!

王維作為中國文學史上的"詩佛",是文人與佛教關系密切的一個代表性人物,他參禅悟道,創造出詩中有禅的藝術境界。王維在詩壇上以"詩佛"見稱,這種稱呼是由于王維與佛教有着不解的淵源關系,其詩作常常與佛禅哲學結合,洋溢着清深閑淡的禅意禅趣。尤以山水詩見長。

終南别業 【唐】王維

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

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偶然值林叟,談笑無還期。

本詩中,開篇就直接點出了“頗好道”。自古修道往深山,自己安家在南山陲,略顯晚了那麼一點點。也許,總算還是及時的吧。因為還能四處獨行,領略天地萬物之餘,有沒有得道,恐怕也隻有他自己知道的吧?

李白詩雲:“自古聖賢皆寂寞,唯有飲者留其名”。一個人可以任意獨行,可以臨水,可以坐在某處觀看變幻無常的雲。水雲間,或許也藏着與道有關的事物?若是偶爾能遇見一兩位志同道合者,随意聊聊,人生更是充滿了惬意。

但是“詩佛”王維和被後人譽為“詩仙”的李白,他們在曆史上留下的與酒有關的詩歌,卻是屈指可數,而本文中的燕妮女士,在與茅台酒結緣的過程中,對酒、對道、對佛、對詩歌的修煉卻達到一定境界了,她一氣呵成三百多首話酒詩歌,并且是在自然而然的創作狀态下,輕而易舉地寫出了“首首帶酒“的《六字斟言》,瞬間與許多的讀者,尤其與許多文化界人士心靈的高度融合了,且很自然與讀者産生了高于詩歌本身價值的強烈共鳴,是以她的詩歌與曆史上這些著名詩人的意境,意象與情感,皆有着異曲同工之妙,尤其在創作數量上和詩歌诠釋的大道境界上,可謂有過之而無不及。

劉勰《文心雕龍》曰:“隐也者,文外之重旨也。”“隐以複意為工。若篇中乏隐,等宿儒之無學,或一扣而語窮。”結合燕妮女士的詩經,從中得出一個共同的結論,那就是:“自古以來,悟道是中國文化追求的最高精神境界,是以好的古詩詞曆來與道所诠釋的意境密切相關,甚至可以說好的詩詞意境必須能夠诠釋大道精華。”

“道”是什麼?簡而言之,是冥冥之中造化萬物的能量,是一種思想境界,是一種精神,是無形無象無聲無影無邊無際無色無味,是一種對宇宙整體觀的把握,是産生一切色相的根源,是天地之始,萬物之母。我們無法用語言準确地将其表達出來,隻能依靠内心去領悟,當我們的心靈複歸于樸,那份嬰兒般的純然的心靈狀态即是宇宙的道心。

而詩詞的最好意境又是什麼?正如嚴羽在《滄浪詩話》中所言:“羚羊挂角,無迹可求。故其妙處,透徹玲珑,不可湊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鏡中之象,言有盡而義無窮。”詩詞的最好意境即能呈現一種遊離于詩詞語言本身之外,但又與之緊密相連的一種無以言表的精神,隻可意會不可言傳。雖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鏡中之象,但其卻是詩詞的根本精神,是駕馭詩詞本身的一隻無形的手,是詩詞的本源。我們通過詩詞語言和意象感悟和體味到的心靈狀态即是詩詞最好的意境。

我對燕妮的詩經,或者叫做酒經,有以下三點認識:

第一:燕妮的詩經,内容豐富,呈現了詩酒文化藝術,儒釋道文化精髓,并包含了修煉文化的内容,仿佛是現代社會生活的一面鏡子,更新了人民對白酒文化的認知,改變了人民對修煉文化的認知,比如她的這首:

《幸福五十三度》

雄獅口含玫瑰,

陰柔遭遇陽剛。

一滴坐擁江山,

成就蓋世醬王。

幸福五十三度,

皆因酒落豪腸。

河畔有座茅屋,

心上一條大江。

“雄獅”與“玫瑰”陰陽和合,萬物乃生,釀造了蓋世好酒,杯盛大千世界,酒中包容一切。有了這樣的美酒相伴,身外的一切可有可無,如果做到“河畔有座茅屋,心上一條大江。”那麼此生足矣!此刻燕妮筆下的酒,囊括的不僅是“一條大江”,還有宇宙萬物的生命。這種對生命的體驗與大道的感悟,已超出物質的存在,而是進入人酒合一,萬物合一的大同境界了。人間所有的浮華與酒香,皆在心上。一杯好酒中,雄獅的霸氣,玫瑰的柔情,英雄的俠骨,王者的江山,和諧的人生……,刹那得到升華,喚醒了超脫塵世的隐逸的自覺。由此可見,燕妮女士深谙詩道,酒道,與大道的真谛,她的道心彌足珍貴。

第二:燕妮的詩經,是一種偉大的書,她的六言八句新體詩歌,大膽将現代詩歌與古體詩歌的優點合而為一,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學開啟了一種範式,讓古體詩從狹窄的山谷涓流而下,彙入更為廣闊的詩歌海洋,經流不息。且看她的

《歸巢》:

幾世枯坐禅林,

怎奈酒情未了?

借助醬王醪香,

喜來酒都戰壕。

不吟唐詩宋韻,

吟觞自話酒道。

六言滿紙誠真,

無念倦鳥歸巢。

詩人超出以往古體詩歌的窄小河流,突破五言七言形式上的限制,大膽啟動冷門的六言詩,隻為追求“六言滿紙誠真”,隻為追求無念的最高境界,回歸心靈的家園,是以詩中的“無念倦鳥歸巢。”也表達了她對修煉文化的熱愛,對隐居山林的清修生活的向往,但她卻不認識這種逃遁要離開紅塵,反而認為可以借助酒,同樣也可以悟道,是以她說:“借助醬王醪香,喜來酒都戰壕。不吟唐詩宋韻,吟觞自話酒道”,隻要内心開啟智慧的大門,酒中亦有大道,何須脫離紅塵?何須追求詩詞的形式?這首詩詞的風格不落俗套,形式自由,但直達讀者靈魂深處,她的很多詩歌都有這個特點,用詞狂放不羁,灑脫自如,比如:“醉後舌攪黔山,盛世宇宙之湯。”(見《深潭》)。“手持如意斬魔,萬斛愁塵已過。”(見《除惡》)等等詩句,都是直入本心,令人過目難忘。隻有經由純然無染的本心生發的智慧,才能引起讀者強烈共鳴,這顆本心也是千百年來參禅悟道者孜孜以求的宇宙的道心。

正如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燕妮詩歌包羅萬象,與我們常見的抒情類詩歌不同,她的很多詩歌展現大道的真意。是以她的詩詞超越了語言、意象,以及詩歌形式的簡單疊加,而是呈現了遊離于語言意象之外的一種終極大道精神,也就是說,她作詩的過程中,在飲酒的當下,其實也是在追尋大道,追尋自然,那麼她選擇的六言詩體,也是在這種自然狀态下自動生成的,自然而然,無為而成,是以才能夠讓讀者聞到一種與衆不同的新鮮味道,我們從中可以看出她創新精神的可貴。

第三:燕妮的詩經,在浩如煙海的詩歌中,是最具有代表意義的詩。她大膽地将“酒”“情”等世俗的主題納入修煉文化中去诠釋,颠覆了傳統“禁欲絕情”的修煉方式,詩歌中呈現了對人性最大的尊重。詩中将生命的歡樂、百姓的疾苦,酒中五味雜陳的人生等等呈現的淋漓盡緻,盡在《六字斟言》中滿是活色生香的生活現場。比如她的這首:

《地酒天藏》

窖池把脈問診,

邀來華佗身旁。

不賣狗頭羊肉,

拒絕兌水枸醬。

水底弓背彎行,

錦鱗鲸唇仰望。

背負百藥之曲,

醬王地酒天藏。

詩中燕妮把釀造者的匠心精神,對品質的堅守,比如給患者看病的醫生一樣,彰顯了《千金方》裡的“一人飲,一家無疫,一家飲,一裡無疫”的觀點。釀酒也是人生的修煉,“要成神,先成人。”修煉不離紅塵,不離“酒”“情。”比如她詩中所說的:“煙霞洞裡閉關,人間酒界風流”。把入世的“人間酒界”與出世的“煙霞洞”同日而語,把修煉融入生活化,引領了人民意識的升華。

燕妮的詩是“斟言”,“斟”是靈魂的升華,也是道心的幻化。當我們把每首詩剝去浮華的外衣,褪去慣用的形式,如同一顆心靈洗淨世俗的繁華紛擾,此刻背後站在一個人,她就是吳燕妮女士。

人生苦短,物質生活固然重要,但精神生活一定不能喪失。讓我們從燕妮女士的《六字斟言》中去體味古典詩詞中蘊藏的真善美的意境,盡量用靈魂觸摸語言背後的精神境界,相信每個讀者在持杯把盞之中,一定也能悟出大道的精華吧!

——胡孚琛2022.1.21

胡孚琛,著名道學專家,全國老子道學文化研究會創會會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所學生院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和外國留學生導師,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待遇。

主要代表作有:主編《中華道教大辭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5年) 、《道教通論》(齊魯書社1991年)。著有《魏晉神仙道教——抱樸子内篇研究》(人民出版社1989年6月)、《道教與丹道》、《道藏與佛藏》、《道教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道學通論》(2009年修訂版)、《丹道法訣十二講》(三卷本2009年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八卷本2013年)、《丹道與仙術入門》、《新道學引論》等,譯有[俄]凱德洛夫《科學發現揭秘》。編輯先師張義尚《丹道薪傳》、《中醫薪傳》、《武功薪傳》、《禅密薪傳》。為先師陳國符出版《道教源流考》(新修訂版)等。

燕妮:有人詩歌中品出“神”味,有人品出“屎”味,都是正常結論

《六字斟言》的心靈療愈

——談談詩歌的創作背景

吳燕妮

《六字斟言》是我創作的三百多首話酒詩歌,目前已收到二十幾篇評論文章,很多知名學者都把詩歌的價值與意義推到頂峰,包括中國社科院文化研究所胡孚琛教授把《六字斟言》定位“六經”,安徽省社科院文化與哲學研究所副所長李季林教授把《六字斟言》定位為“六言酒經”;著名作家楊明把《六字斟言》定位“詩經”,北京西山詩社社長葉寶林把《六字斟言》定位“六字詩偈”,國學文化學者劉先銀把《六字斟言》定位“六字大明咒”,長安老子文化國學研究院院長李醉把《六字斟言》定位“解脫的神秘力量”……

很多老師把《六字斟言》上升到“經““偈”的高度去诠釋,我必須承認,當初在創作時連結了一種神性的力量,或者說在那個當下,自己的身心完全放空了,進入了一種狀态,仿佛在“與神對話”,是以詩歌每天都是從大腦中噴湧而出,完全來自意識流,一個月完成近四百首,群裡的朋友們都有目共睹,從這個角度看,評論的老師并不是刻意粉飾與追捧我,不負責任地以“自己的盛名”為代價寫出這樣的評論,而是因為他們在閱讀詩歌時,完全進入了,或者部分進入了詩歌的某種境界,經驗了某種特殊的生命狀态,正如作家楊明說的:“燕妮的詩歌不是讀的,是悟的!”如果讀者沒有悟性,用大腦的思考是品不出神味的,因為對于大腦型的人,他看到的永遠隻是邏輯,分析,判斷,推理,知識……,可惜這都是後天思維,看到的永遠都是假象,永遠看不到神,因為他心中沒有神!何況詩歌是非邏輯,非大腦的産物!無論如何飽讀詩書,文采飛揚,如果“走腦”,就寫不出“走心”的文字,永遠都在“文字相”“知識相”中打轉。

盡管如此,但我還是有自知之明,我必須承認,靈感來自神,不是人!一切不是我個人的功德,至于有的人從詩歌中品出“神”味,有的人品出“屎”味,都是極為正常的結論,盡管有的老師把詩歌升華為“經”“偈”,隻有聖人所著,才能稱為“經”,但我不能自诩為聖人,我隻想從心靈療愈的角度談談《六字斟言》的創作背景。

“ 沒有悲憤就沒有詩歌”,能夠得到大家的贊美,與我獨特的生活經曆,曾經所遭遇的生活不順和精神創痛都有關系,由于本人喜佛樂道,獨身近二十年,一直身處于一條人迹罕至的道路,一條令人望而生畏的高不可攀的精神上的奇峰峽谷。而《六字斟言》的問世,正是我情感的缺失性體驗與孤獨體驗的外化和結晶,并且是在我生命中最為缺乏支撐的特殊創作背景下完成的,是以這組詩歌不但讓我擠壓的情感能量得以釋放,醫治了我的精神創傷,而且也讓我從中獲得了解脫的力量。是以才能夠讓讀者從作品中讀出一些非凡的味道與力量,包括詩歌中的一些出人意料的語言的狂放和童言無忌等等,這都與我内心積郁的能量得以爆發有關。

比如“藏醬王于後宮,老坐孤亭獨醉。”(見詩歌《藏》),比如

“擰亮落日燈盞,獨步秋天高處。

酒都舊時疆域,劈開赤水河谷。

沸騰一座火山,曲香療傷刮骨。

衆人高舉火把,燕子獨返夜路。”

(見詩歌《光明與黑暗》)。這些詩

句能夠從中看出一個孤獨飲者内心的呐喊和掙紮,同時又包含着對孤獨的渴望和意志的堅定,這種極其複雜的心态釀造了詩歌,有心的讀者一定能夠讀出詩歌中暗藏的沉郁深刻的味道,一個人當真正了解了别人苦難,亦能夠感受到自己内心的悲智,是以當有心的讀者觸摸到了我的靈魂,也就觸摸到了詩歌的骨髓,而此時的詩歌,對于讀者是具有心靈療愈作用的,因為當他完全進入詩歌意境中,會不自覺地與我的靈魂合二為一了,會不自覺地在認識别人生命苦樂的同時,認識自心,于是各種五味雜陳的人生百味和詩歌的意味就在不覺中渾融為一。

再比如《問》∶“無證醉駕春風,酒都尋訪孤僧。路遇鬼神出沒,雲路還有幾層。燕子夜宿黔山,峭壁扯住枯藤。

誰憐書生情濃,說盡俗塵愛憎。”

這種來自“命懸一線”時刻的心靈呐喊,帶着靈與肉,理想與現實,希望與無奈,痛楚和尖厲的各種聲音的變奏,這種聲音無疑與物質世界無關,而是完全将靈魂赤裸裸地撕裂給世人看,幾乎是一絲不挂的坦露和釋放。如果不曾經曆過愛情的失去,生活的磨砺,内心的呻吟與破碎………,我不會寫出這樣的詩句,這一切都來自最真實的内心體驗,隻不過通過六言詩歌的形式,向世界做最真情的告白,相比于我内心豐沛的情感體驗與靈魂曾經曆的創痛,在寫詩的那個當下,傾訴的需求大于一切!而全然不顧六言詩是否符合格律詩的要求?一切的表達都以内心的需求為準繩,詩歌的形式已是身外之物。是以很多詩歌仿佛沉湎在一種自我陶醉或者自言自語之中,仿佛世界并不存在,更不需要任何人的認同,隻需要勇敢呈現心靈的本色,做真正的自己。于是緊緊拉住酒神向我伸來的援助之手,以宿命般的聲音在酒中高歌,釋放着累世的業力,把内心潛在的魔性,曾經所有的沖動與瘋狂的習氣,一古腦地表露無疑,進而在詩歌的寫作速度上創造了奇迹,頃刻如釋重負,傷疤累累的心靈得以醫治和支撐,煩惱化為菩提。如今一年時間過去了,回看很多詩句,依然覺得能夠起到明心,淨心的心靈療愈作用。

“偉大者孤獨”,偉大的哲學家與詩人都喜歡獨處,而獨處并不總是美好的,常與不幸和苦難為伴,尤其當情感遭受打擊,更容易産生心理失衡,對于常人來說,常常依靠外在的快樂彌補内心的缺憾,從外在尋找力量來支撐傾斜的情感,但對于詩人來說,文字往往是最好的自我療愈方式,在這個過程中,重新獲得心靈的和諧,找到靈魂的歸宿,如同我在寫這組酒詩的過程中,不斷地尋找身心合一的感覺,也在尋找人酒合一,天人合一的美感,是以很多詩歌的誕生過程,也是在尋找心靈美感的過程,這種尋找根本沒有具象化的外在人事物,或者說,根本不需要具象化的外在人事物來支撐,也就是說,不存在我贊美的“醬王”,以及我所贊美的一切外在人事物,完全是對本自具足的圓滿心靈的内在探索,甚至可以這樣說,《六字斟言》它是一個沒有具體寫作對象的,隻給自己寫和讀的詩歌,是自己夢中的呓語,仿佛在不厭其煩地描摹一個根本不存在的人事物,仿佛沉浸在一種幻想和幻覺中的喃喃自語,這都是來自當時所處的獨特的創作背景下,或者說,在我極度極度孤獨與絕望中産生的幻象。神奇的是,在這個過程中,我不經意地完成了自我療愈。”,是以我在詩中幻想:“酒村幹旱已久,潮在脊背漲落”,仿佛我是救世主,其實不是在拯救别人,而是在尋找心靈的自我救贖,可喜的是,在這個尋找的過程中,輕而易舉地完成自我療愈,我堅信,既然能夠做到自我療愈,就一定能夠療愈别人。

寫詩的日夜,我每天都在對着自己傾訴:一隻純情的燕子,靈鳥之王,在黃昏下斂翅低飛,在八條水中呐喊,她從來沒有真正屬于某個人,某種事物,而天地之中,無處不是她的影子……,此刻已經分不清人與酒,天與地,你與我,聖與凡的邊界,一切都在詩中,而一切仿佛又是一個虛構的存在,在不知不覺中,進入了合一的整體世界中。

這就是詩歌的魅力,一切都來自心靈的創造力,一切都是内心的顯化,正如有人在我的詩中看到“酒情”,有人看到“禅道”,有人看到“心法”,有人看到“藝術”,有人看到“苦樂”,有人看到“古今”,有人看到“體相“,當然也有人看到“狗屎”……,一切的“看見”都是正确的!關鍵是你決定了你是誰!您的意識在哪個緯度?就會顯化哪個緯度的相!

在我創作這組詩歌的過程中,我的心就像一粒珍珠般呈現了無數面向,我用慧眼洞見了很多表層意識下看不到的心靈底色,看到了自己曾經的各種執念,各種迷失,各種修行的魔障,這些都來自肉眼看不到的深層意識資訊,但在寫詩極度專注,極度清淨的狀态下,那些曾經被擠壓的,暗藏在冰山之下的各種能量瞬間仿佛洪水決堤般向我襲來,沖擊我的靈魂,可喜的是,我把這種力量化為創作的動力,如同得到了神助,可以說,詩歌的力量圓滿了内心,療愈了靈魂由來已久的創痛。

這本《六字斟言名家評論》是由燕妮以負責任的态度,甄選出來的頗有品讀價值的名家評論,内選名家作品有:能夠代表詩歌評論界風向标的著名詩歌評論家燎原教授,譚五昌教授;在國際上享有盛譽的道學專家,中國社科院哲學研究所胡孚琛教授;安徽省社科院哲學與文化所副所長李季林教授;以及北京西山詩社社長葉寶林先生;國學大師李安綱教授;著名作家,古文化研究傳播大師景元華教授;長安老子研究院院長李醉教授,著名作家楊明,以及諸多詩人的評論文章。

《六字斟言》詩集已經被諸多學者定位“詩經”“詩偈”“酒經”,《六字斟言名家評論》更是精魂。這兩本書不同于世面上流行的嘩衆取寵之作,尤其評論集更注重詩歌的創新思維,并強調了國學文化的精髓,目的是引領人類意識的飛升。也許燕妮的這些詩句并不為人耳熟能詳,也許燕妮的六言詩歌,沉寂于浩如煙海的五言七言古詩中,不被重視,但幸得諸多名家以及大才子之手,才得以呈現在世人面前,深深感恩各位老師們的功德!

我不想從“經”“偈” 的角度讨論這本詩評集的價值,本文僅僅是從心靈療愈的角度談談自己的創作背景,真誠祝願所有的讀者都能在《六字斟言》與《六字斟言名家評論》兩本書中獲得神啟,都能夠在詩中獲得自我療愈,甚至可以做到療愈别人,我想這是此書對于人類最大的貢獻!也是寫詩最大的功德!

——燕妮2022.1.26

附:《六字斟言名家評論》

《六字斟言》酒中有詩,詩言志,詩言情,詩言趣,而“六經皆史”也!吳燕妮女士将詩酒文化記入史冊,當是此書對文學,對國學文化,尤其對酒文化之一大貢獻!

——中國社科院文化研究所胡孚琛教授

六言體的詩歌曆來比較罕見,它是一種比較難以把握的形式。吳燕妮原先沒有古體詩的寫作經曆,但她一上手就直接進入這種冷門的六言體,并且如獲天機般筆底開花,她在這一形式中如與神遇,這一形式則在她的筆下放出異彩。

——著名詩歌批評家燎原教授

《六字斟言》或者叫“六言酒經”,可謂亘古無二、絕世無雙!而且,其詩禅玄蔓延、儒道會融,志向宏大、意境玄遠、歌聲曼妙,豪言不戾、狂言無羁、真言無忌,有特色、有境界、有韻味,讀之醉心、過目難忘。她的諸多詩句可謂“句句世上無、一句壓千詩。”作為女性,能把酒詩寫到這個大度、高度、深度,可謂酒中豪士、詩中女英。

——安徽省孟子思想研究會會長、安徽省社科院哲學與文化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 李季林教授

《六字斟言》酒道詩集是解脫的神秘力量。燕妮是卓有成就的中華道文化研究者、實踐者,她獨特的修道經曆和深厚的道學涵養,造就了這部獨一無二的《六字斟言》,可謂天助人願,水到渠成。是道文化的碩果,亦是酒文化的收獲,更是詩詞文化的一朵靓麗的奇葩。

——長安老子文化國學研究院院長李醉

《六字斟言》亦如“六字大明咒”,内涵異常豐富,奧妙無窮,蘊藏了宇宙中的大慈大悲大智慧大能力。氣象恢弘,常誦具有真人之息以踵的意境,三世業障悉得清淨,究竟成就,且能斷無明,開智慧,消災延壽。

——中華傳統經典校訂編註研究學者劉先銀

《六字斟言》不僅給我們帶來了智慧的啟迪,靈魂的滋養,更重要的是更新了我們對酒文化與修煉文化的認知,這個意義非同尋常,相信有心的讀者一定能夠在詩中覺悟大道智慧。

——倉央嘉措詩歌學院院長金罡

古往今來,寫酒的詩詞不少,但将酒詩升華到“詩經”的境界,唯有吳燕妮老師了。如果沒有對酒文化,以及禅道文化很深的領悟,那麼很難寫到“詩經”的境界與層次。

———著名作家楊明

寫詩不論什麼體裁,意境和味道最為關鍵。詩有三境三味,一曰世境世味,二曰禅境禅味,三曰玄境玄味。燕妮的六言詩,抛開平仄格律和押韻不說,就其詩的味道體驗,她不少的作品,世味寡淡,禅味偏濃,玄味些許。是以,我把她的六言酒詩,稱為“六言詩偈”。

——北京西山詩社社長葉寶林

《六字斟言》詩意玄妙,境界高雅,文涵三教。這都是燕妮潛心修煉,感召來的曆史上的詩聖,詩仙,所賜予的靈性與智慧,啟迪法門。我常用其詩給弟子講修道之要。

——無錫吼山宮楊一清掌門

《六字斟言》言情而破情,情感升華而不離禅思道味,實乃難得。飲佳釀而夢紅蓮,詠國匠而吟豪氣,秉杯滿霞而無一物。虛與實,空與色,有限與無限,有形與無形,就在酒、在詩、在斟言中,在言而無言之中。

——中國長城學會專家委員會研究員,北京般若智慧聯盟首席文化導師李新華

《六字斟言》,清筆光照,酩酊真趣,煙霞滿紙,知音碎琴。鬥酒花下,一盞禅丹。參得真假,赤水萬年。

——河南函谷關老子學院院長黨文華

觀《六字斟言》之俊美華彩,頓覺心曠神怡,猶如醍醐灌頂,清涼自在逍遙遊,甘露惠風須彌山。不愧酒神眷顧之辭,真傳杜康絕密之旨。

——青年書法家,道文化實踐者馬偉洪

“燕泥空梁,瓊觚茅漿。珠玉文章,弦歌宮商。八仙七鬥,六詩斟九。麻姑王母,無疆萬壽。”

———著名國學大家李安綱教授

燕妮悟道,道氣能詩,詩情入酒,酒氣布道,真可謂“詩、酒、道”三合一氣,實乃妙哉也。

—— 卍聖文化卍聖藝術創始人卍先生

作者簡介

吳燕妮,國學文化學者,作家,詩人。中國散文學會會員,中國詩歌學會會員,香港作協副主席,中國實學會理事,陝西樓觀台道文化研究會副會長,倉央嘉措詩歌學院副院長,世界辟谷大會副主席,燕妮道友會俱樂部創始人。她長期緻力于國學文化的研究與傳播,曾為貴州茅台集團,煙台張裕集團,全國人大會議中心等上千家政府與企業做過演講。她曾參禅悟道近三十年,遊曆世界各地,遍訪名山古寺,對話無數高僧大德,共著七本書籍,《燕妮悟道》《燕妮詩集》《燕妮文集》《忽悠營銷人都是故事大王》《德智成就才智》《讀懂釀酒大師的高維智慧》《六字斟言》燕妮話酒詩歌。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