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大寒 | 寒到极致,花迎春

大寒 | 寒到极致,花迎春

大寒,二十四节气中最后一个节气,也是冬季的第六个节气,通常在公历1月20日至1月21日交节。清代农书《授时通考·天时》引《三礼义宗》云:“寒气之逆极,故谓大寒。”俗话说“大寒凛凛在年关”,此时寒潮频频南下,是江南一年中极为寒冷难耐的一段时期。人们格外注意防寒保暖,民间有防“五寒”之说,要防鼻寒、颈寒、肺寒、脚寒、腰寒。食疗进补在寒风凛冽的冬季是十分适宜的。苏州人有谚云:“大寒大寒,防风御寒,早喝人参黄芪酒,晚服杞菊地黄丸。”冬至以来的膏方吃得差不多了,此时正好熬一点,吃到春节前后。

不过,大寒再清冷,也抑制不住春的气息。冬至一阳生,经小寒、大寒,而阳气渐盛。过了大寒又立春,此后又将迎来新一年的节气轮回。大寒踩着岁末的门槛到来,家家户户屋里屋外忙着各种迎接新年的活计,准备着各色年货,侍弄着年节花卉。农历新年的红火和喜庆气氛便一点一点蔓延开来、浓烈起来了。可谓是真正的“大寒迎年”!

01

大寒花信与江南雪

时近年节花市兴。大寒三候花信风如约而至,一候瑞香、二候兰花、三候山矾。三花形态清隽而花香馥郁,在清冷的空气中格外幽长。

一候瑞香,树姿潇洒,四季常绿,深得人们青睐。宋代《清异录》记载,有位比丘僧白日卧在大石上睡觉,梦中被浓郁的花香熏醒,梦醒后寻香得见几朵小花团簇一处,隐在绿叶深处,浓香袭人,比丘僧以为这是花中祥瑞,遂名之为“瑞香”。冬日里,取一盆瑞香与兰草、水仙或是米兰同置于室中,那一室清香,叫人心向往之。

大寒 | 寒到极致,花迎春

(清代 董诰 《二十四番花信风》 大寒一候瑞香)

二候兰花,一两朵花,三五片叶,其香幽远宁静,其姿俊逸洒脱,兰韵天成,置于桌案上,亦是主人高洁品性的象征。

至于三候山矾,长于江南野地,为四季常绿灌木,开花时一树一树地怒放,花形细小,繁白似雪,如缀碎玉。南宋徐俯在《南柯子·山矾》中称赞其“细蕊黄金嫩,繁花白雪香”,细蕊从花苞中探出,“香迷双嫩蝶,熏恼一林莺”,故其花香又被称为“七里香”。宋以前,山矾另有其名,而“山矾”的得名与北宋诗人黄庭坚有关。黄庭坚《山矾花二首》小序中记载了一则小故事,说江南的山野中,有一种冬末春初开的小白花,山里人称之为“郑花”。诗人王安石十分喜爱这种花,想移栽,但是写诗的时候又对“郑花”之名颇觉嫌弃,于是黄庭坚提议改名为山矾。这是因为山里人将这种花的叶子捣汁染布为黄色,于是有此花,就不需要用矾土矾石固色就可以染布了。

大寒 | 寒到极致,花迎春

(清代 董诰 《二十四番花信风》 大寒二候兰花、三候山矾)

事实上,江南各地对山矾的称呼都不一样:有的地方因其香味,叫它“野桂花”;有的地方因其在冬季开放,称之为“冻青花”;还有的地方因其花形如米粒,小而成簇,便叫其“饭粒子花”;另外还因其叶子味甘,在江西一带也叫它“甜叶子”。作为大寒最后的一个花信,山矾总是伴着瑞雪盛开。山矾花开之后,春天就要来了。

大寒 | 寒到极致,花迎春

(鲁迅《雪》插图)

如今江南的雪虽少,但下起来却是极美的。它不如北国的雪张扬、奔放,细小的雪花在风中、在天地间轻言慢语、轻盈地蹦跳着,敲击着门窗、屋脊,扑簌簌地落在半黄、深绿的叶片上、大地上,只剩下一片生动的白色。在鲁迅《江南的雪》一文中,雪“可是滋润美艳之至了”,带着春的气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冬花在雪中烂漫,“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的蜡梅花;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此时,“孩子们呵着冻得通红,像紫芽姜一般的小手,七八个一齐来塑雪罗汉”,又“用龙眼核给他做眼珠,又从谁的母亲的脂粉奁中偷得胭脂来涂在嘴唇上”,于是“大阿罗汉”也就“目光灼灼地嘴唇通红地坐在雪地里”了。至于百草园的雪,等“积雪盖了地面一两天,鸟雀们久已无处觅食的时候”,孩子们便可以欢快地捕鸟了,“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

大寒 | 寒到极致,花迎春

(清代 董邦达 断桥残雪御题轴(部分))

江南雪薄,积雪易化,若待到银装素裹之时,四处便都是赏玩雪景的欢乐身影。断桥残雪为西湖十景之一,每当瑞雪初霁,站在山上远眺此桥,石桥拱面向阳,积雪消融,露出斑驳的桥栏,而桥的两端还在白雪覆盖之下,桥洞里映着雪光,远远看去,桥身似断非断,故名“断桥”。西湖有三怪,其一便是“断桥不断”。站立桥头,放眼望去,远山近水,一片淡墨色。

02

掸尘除晦忙年货

大寒临近年底,挨着年节,不论城乡,家家户户都会彻彻底底地将房屋里外打扫一番,清洗衣物用品,疏浚明渠暗沟,俗称“掸檐尘”“掸尘”,也有叫“换新”“掸新”的。清人蔡云《吴歈》诗云:“茅舍春回事事欢,屋尘收拾号除残。”腊月以后,老人们总是要翻翻皇历,拣一个标着“宜扫舍宇”的日子,唤来一家人动手开扫;一般人家多在腊月廿三、腊月廿四或是腊月廿七挑个日子开工。

大寒 | 寒到极致,花迎春

掸尘

掸尘有祓除晦气之意,“尘”与“陈”谐音,又含有除陈布新、除旧迎新之意,因此不仅要打扫得干干净净,连工具也颇有讲究。近人钟毓龙《说杭州》云:“杭俗……扎竹枝为大帚,承之以竿,屋角檐隙,无不加以扫除;桌椅什物,无不加以洗涤,预备过年。”这一把掸尘的扫帚日后还要用作谢灶引火,爆裂时噼里啪啦声如爆竹。天台一带,掸尘使用新竹扎的竹枝、早稻草制成的掸刷,新竹枝含有迎新之意,早稻草则是迎春早得吉祥之意。

进入农历十一月之后,市肆小贩多贩置南北货,供城乡居民新年所需,除夕过后,则自行散去,称为“六十日头店”,大寒前后到市肆购置年货便出现了高潮。市肆中商品琳琅满目,物美价廉。熟食铺中豚蹄、鸡、鸭、鱼、肉较之平常更加充足;纸马香烛铺里,门神、灶神、路头财马、纸糊元宝、大小蜡烛、贡檀名香之类齐备;南北杂货铺白糖包、莲子包、黑枣包、线粉包应有尽有;香糕铺子里各色糕团,还有红绿纸小酥糖、枣子供顾客选购。此时,大街小巷中叫卖篝灯、灯草、灶牌、灶帘、竹篮竹筷、盅碗盘钵、鲜鱼果蔬、手帕毛巾、红绒头绳之声不绝于耳;还有磨刀、杀鸡等手艺人穿梭往来;更有“酒肆、药铺,各以酒糟、苍术、辟瘟丹之属馈遗于主顾家”,年尾酬谢顾客,不失为高明的促销之举。

大寒 | 寒到极致,花迎春

(清代 姚文瀚《岁朝欢庆图》)

年市上,家中多要采买一点装饰物,也都应着寓意吉祥、企盼安康的意思。比如聚宝盆,人们或是往花店采买,摆在客堂正厅,或是“闺中剪红贴翠”,将聚宝盆形的剪纸贴于窗户门楣之下,也是喜气洋洋。聚宝盆,传说为明代居住在江南周庄的巨商沈万三所得,清人笔记《挑灯集异》记载了这个故事,说沈万三曾经救下百余只青蛙,青蛙为报恩赠予他一只瓦盆。万三的妻子偶然中将一只银钗掉入其中,顿时银钗满盆,不可计数。沈万三遂以银钱试之,亦是如此,从此之后,富甲天下。明洪武年间,朱元璋建造城门时,地基屡屡下陷,于是强征聚宝盆埋于城门下,终于建成,故此门得名“聚宝门”。聚宝盆因传说有聚财的寓意,而成为家中颇为重要的装饰摆设之一。再比如柏枝,或以整枝翠柏缀上红花,或将柏枝扎成凤形,挂上橘子、荔枝等果实,置于家中厅堂,以为大吉大利之意。

腊月迎新,闺阁小女儿自然少不了花朵添妆,清代吴谷人《新年杂咏》小序中记录了清代杭州年市有柏子花、长春花、元宝花等等。苏州的花铺则用柏叶点缀铜绿,连同剪成虎形的彩绒一并扎成小花朵,俗称“老虎花”。抑或剪“寿星”“和合二仙”“招财进宝”“麒麟送子”之类寓意的吉祥图案,称为“柏子花”,女孩竞相购买,互相馈赠,插于鬓发之间,好不俏丽!

03

祭灶守岁过大年

江南各地有腊月廿三或廿四祭灶、送灶王的习俗。这一天的主角自然是“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灶王爷了。苏州人喜欢称其为“灶界老爷”。旧时,家家户户的灶头上都设着一个小小的神龛,人们便将灶王老爷的神像安置在内,并在神龛前摆上小香炉,这便是灶王老爷的安身之所。灶王老爷与家人们朝夕相处,不可谓不亲近。传说这位灶王爷腊月廿四要上天向玉皇大帝汇报,并在大年三十带着上天的恩赐或是惩罚重回凡间。于是,各家各户在腊月廿四便要热热闹闹地举行个“欢送仪式”,为其饯行,这个仪式便是祭灶,又称送灶。

大寒 | 寒到极致,花迎春

灶王爷

祭灶少不了香烛纸马、糕果供品,焚香叩拜等一套仪式。旧时,供品中必有一只黄羊。鲁迅在《庚子送灶记事》中说:“只鸡胶牙糖,典衣供瓣香。家中无长物,岂独少黄羊。”杀黄羊祭灶的风俗大略在汉代就有了,《后汉书·阴识传》中记载说汉代有个叫阴子方的孝子,在腊日一早起来烧火做饭,灶神突然显形,阴子方在磕头如捣蒜之后,匆忙杀了家中的黄狗以充黄羊祭祀灶神。从此家运亨通,三代之后更是大富大贵。于是,阴氏此举引得后世效仿。不过传说毕竟是传说,如今用牲畜祭灶的习俗早已消逝。

不过,胶牙糖却保留了下来,成了不可缺少的供品。胶牙糖是一种麦芽糖,黏性很大,目的是让灶王爷吃了粘住牙齿,不能调嘴弄舌对玉皇大帝说户主的坏话。各地胶牙糖的形状不大一样,不过粘住灶君的牙,不让他乱讲坏话的用意却是一样的。苏州的胶牙糖被做成元宝状,俗称“糖元宝”,绍兴一带则是圆圆扁扁的,像厚厚的小烙饼,杭州一带则是搓成长条状的。

大寒 | 寒到极致,花迎春

祭灶王

到了腊月廿五,人们惯用赤豆掺米煮成粥,全家老少都得尝几口,襁褓中的婴儿,家中的猫狗,都让其尝上几口。若有外出未归之人,则为其留一碗。总之,家中有几口人,就得有几口人吃粥,俗称为“口数粥”。相传吃了口数粥,便能辟邪驱疫鬼。南宋范成大有《口数粥行》一诗,开篇云:“家家腊月二十五,淅米如珠和豆煮。大杓铛分口数,疫鬼闻香走无处。”在诗尾则祈福身体安康、五谷丰登,云:“新元叶气调玉烛,天行已过来万福;物无疵疠年谷熟,长向腊残分豆粥。”从灶神上天的日子开始,诸事百无禁忌。待到腊月三十除夕夜,灶神返回人间时,又会有一番接灶仪式将他隆重地接回来。

腊月三十除夕是一年的最后一天,俗称“年三十”,也叫“大年夜”。这是个十分特殊的日子,所谓“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说的便是此日既是旧年的结束,也连着新年的开始。于是,这一天里,人们忙着诸多事宜,心中充满了对新一年的希望与期许。

除夕夜最让人期待的莫过于年夜饭了。吃年夜饭讲究讨口彩:肉圆,寓意团团圆圆;蛋饺,形似元宝,便有招财进宝之意;青菜梗长,“梗”与“庚”谐音,唤作“长庚菜”,就有了长寿的美好寓意;黄豆芽长得像如意,便有了“如意菜”这个菜名;粉丝,则被叫作“金链条”。姑苏人常会在饭里埋个荸荠,拿筷子挑出来,喜称此举为“掘元宝”;餐桌上更有一只炭火烧得旺旺的暖锅,热气腾腾,象征着蒸蒸日上、兴旺发达。席间,长辈要给孩子们压岁钱,意在祝福其平安长大。小孩子平日里不易得钱,此时自然十分高兴。清人吴曼云《压岁钱诗》云:“百十钱穿彩线长,分来角枕自收藏;商量爆竹饧箫价,添得娇儿一夜忙。”诗中孩童手捏铜钱,细细打着小算盘的憨态,如在眼前。

大寒 | 寒到极致,花迎春

丰子恺

是夜,家人围炉而坐,通宵不眠,称为“守岁”。守岁时,房中必得燃一对红烛,谓之“岁烛”。小孩子哪里受得了这般熬夜,不多久便会哈欠连天,父母便诓骗他们说除夕夜时老鼠会娶亲,让孩童点亮灯烛,要给娶亲的“新郎”照亮前路,这个习俗被称为“照虚耗”。不过,孩子们终归还是抵不住瞌睡的侵扰,悠然入了梦乡,自然也不会想到老鼠女儿嫁的是猫。

一觉醒来便是大年初一,祭祀、走庙、贺年、玩赏等活动逐一展开,内容丰富多彩,多寓意吉祥如意。热热闹闹地过大年,会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落灯时,大寒裹挟着新春的气息,让人心里感到格外温暖。

从立春到大寒,二十四节气走过了春夏秋冬,我们在节气中庄重地举行迎送仪式,依节气顺时生长收藏;我们在节气中下田上山、入湖出海;我们在节气里饭稻羹鱼、笑闹游赏。节气是中国人的智慧结晶,节气是江南人的生活指南。江南的节气应和着江南人的生命节律,为中华大地谱写出美丽的乐章。

文章内容节选改编自《二十四节气在江南》

大寒 | 寒到极致,花迎春

作者:袁瑾,萧放

出版时间:2020年11月

内容简介

《二十四节气在江南》是民俗学专家袁瑾和萧放共同讲解中国节气文化的传统人文读物。

大寒 | 寒到极致,花迎春

该作品立足于江南的历史文化和自然生产,以二十四节气在江南地域对经济生产生活和地域文化特色的影响为基础,讲解二十四节气时江南地区的地域文化和民间习俗。

大寒 | 寒到极致,花迎春

从农事活动到节日庆典、从饮食到服饰,全面展现并总结了伴随着时节变化而孕育出的江南地域文化和民俗文化的特色。该书为大陆在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后,首部解读节气文化和江南人文特色的传统文化国民读本。

大寒 | 寒到极致,花迎春

(部分图片源自网络)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