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寒,二十四節氣中最後一個節氣,也是冬季的第六個節氣,通常在公曆1月20日至1月21日交節。清代農書《授時通考·天時》引《三禮義宗》雲:“寒氣之逆極,故謂大寒。”俗話說“大寒凜凜在年關”,此時寒潮頻頻南下,是江南一年中極為寒冷難耐的一段時期。人們格外注意防寒保暖,民間有防“五寒”之說,要防鼻寒、頸寒、肺寒、腳寒、腰寒。食療進補在寒風凜冽的冬季是十分适宜的。蘇州人有諺雲:“大寒大寒,防風禦寒,早喝人參黃芪酒,晚服杞菊地黃丸。”冬至以來的膏方吃得差不多了,此時正好熬一點,吃到春節前後。
不過,大寒再清冷,也抑制不住春的氣息。冬至一陽生,經小寒、大寒,而陽氣漸盛。過了大寒又立春,此後又将迎來新一年的節氣輪回。大寒踩着歲末的門檻到來,家家戶戶屋裡屋外忙着各種迎接新年的活計,準備着各色年貨,侍弄着年節花卉。農曆新年的紅火和喜慶氣氛便一點一點蔓延開來、濃烈起來了。可謂是真正的“大寒迎年”!
01
大寒花信與江南雪
時近年節花市興。大寒三候花信風如約而至,一候瑞香、二候蘭花、三候山礬。三花形态清隽而花香馥郁,在清冷的空氣中格外幽長。
一候瑞香,樹姿潇灑,四季常綠,深得人們青睐。宋代《清異錄》記載,有位比丘僧白日卧在大石上睡覺,夢中被濃郁的花香熏醒,夢醒後尋香得見幾朵小花團簇一處,隐在綠葉深處,濃香襲人,比丘僧以為這是花中祥瑞,遂名之為“瑞香”。冬日裡,取一盆瑞香與蘭草、水仙或是米蘭同置于室中,那一室清香,叫人心向往之。
(清代 董诰 《二十四番花信風》 大寒一候瑞香)
二候蘭花,一兩朵花,三五片葉,其香幽遠甯靜,其姿俊逸灑脫,蘭韻天成,置于桌案上,亦是主人高潔品性的象征。
至于三候山礬,長于江南野地,為四季常綠灌木,開花時一樹一樹地怒放,花形細小,繁白似雪,如綴碎玉。南宋徐俯在《南柯子·山礬》中稱贊其“細蕊黃金嫩,繁花白雪香”,細蕊從花苞中探出,“香迷雙嫩蝶,熏惱一林莺”,故其花香又被稱為“七裡香”。宋以前,山礬另有其名,而“山礬”的得名與北宋詩人黃庭堅有關。黃庭堅《山礬花二首》小序中記載了一則小故事,說江南的山野中,有一種冬末春初開的小白花,山裡人稱之為“鄭花”。詩人王安石十分喜愛這種花,想移栽,但是寫詩的時候又對“鄭花”之名頗覺嫌棄,于是黃庭堅提議改名為山礬。這是因為山裡人将這種花的葉子搗汁染布為黃色,于是有此花,就不需要用礬土礬石固色就可以染布了。
(清代 董诰 《二十四番花信風》 大寒二候蘭花、三候山礬)
事實上,江南各地對山礬的稱呼都不一樣:有的地方因其香味,叫它“野桂花”;有的地方因其在冬季開放,稱之為“凍青花”;還有的地方因其花形如米粒,小而成簇,便叫其“飯粒子花”;另外還因其葉子味甘,在江西一帶也叫它“甜葉子”。作為大寒最後的一個花信,山礬總是伴着瑞雪盛開。山礬花開之後,春天就要來了。
(魯迅《雪》插圖)
如今江南的雪雖少,但下起來卻是極美的。它不如北國的雪張揚、奔放,細小的雪花在風中、在天地間輕言慢語、輕盈地蹦跳着,敲擊着門窗、屋脊,撲簌簌地落在半黃、深綠的葉片上、大地上,隻剩下一片生動的白色。在魯迅《江南的雪》一文中,雪“可是滋潤美豔之至了”,帶着春的氣息,“是極壯健的處子的皮膚”。冬花在雪中爛漫,“雪野中有血紅的寶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單瓣梅花,深黃的磬口的蠟梅花;雪下面還有冷綠的雜草”。此時,“孩子們呵着凍得通紅,像紫芽姜一般的小手,七八個一齊來塑雪羅漢”,又“用龍眼核給他做眼珠,又從誰的母親的脂粉奁中偷得胭脂來塗在嘴唇上”,于是“大阿羅漢”也就“目光灼灼地嘴唇通紅地坐在雪地裡”了。至于百草園的雪,等“積雪蓋了地面一兩天,鳥雀們久已無處覓食的時候”,孩子們便可以歡快地捕鳥了,“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篩來,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條長繩,人遠遠地牽着,看鳥雀下來啄食,走到竹篩底下的時候,将繩子一拉,便罩住了”。
(清代 董邦達 斷橋殘雪禦題軸(部分))
江南雪薄,積雪易化,若待到銀裝素裹之時,四處便都是賞玩雪景的歡樂身影。斷橋殘雪為西湖十景之一,每當瑞雪初霁,站在山上遠眺此橋,石橋拱面向陽,積雪消融,露出斑駁的橋欄,而橋的兩端還在白雪覆寫之下,橋洞裡映着雪光,遠遠看去,橋身似斷非斷,故名“斷橋”。西湖有三怪,其一便是“斷橋不斷”。站立橋頭,放眼望去,遠山近水,一片淡墨色。
02
撣塵除晦忙年貨
大寒臨近年底,挨着年節,不論城鄉,家家戶戶都會徹徹底底地将房屋裡外打掃一番,清洗衣物用品,疏浚明渠暗溝,俗稱“撣檐塵”“撣塵”,也有叫“換新”“撣新”的。清人蔡雲《吳歈》詩雲:“茅舍春回事事歡,屋塵收拾号除殘。”臘月以後,老人們總是要翻翻皇曆,揀一個标着“宜掃舍宇”的日子,喚來一家人動手開掃;一般人家多在臘月廿三、臘月廿四或是臘月廿七挑個日子開工。
撣塵
撣塵有祓除晦氣之意,“塵”與“陳”諧音,又含有除陳布新、除舊迎新之意,是以不僅要打掃得幹幹淨淨,連工具也頗有講究。近人鐘毓龍《說杭州》雲:“杭俗……紮竹枝為大帚,承之以竿,屋角檐隙,無不加以掃除;桌椅什物,無不加以洗滌,預備過年。”這一把撣塵的掃帚日後還要用作謝竈引火,爆裂時噼裡啪啦聲如爆竹。天台一帶,撣塵使用新竹紮的竹枝、早稻草制成的撣刷,新竹枝含有迎新之意,早稻草則是迎春早得吉祥之意。
進入農曆十一月之後,市肆小販多販置南北貨,供城鄉居民新年所需,除夕過後,則自行散去,稱為“六十日頭店”,大寒前後到市肆購置年貨便出現了高潮。市肆中商品琳琅滿目,物美價廉。熟食鋪中豚蹄、雞、鴨、魚、肉較之平常更加充足;紙馬香燭鋪裡,門神、竈神、路頭财馬、紙糊元寶、大小蠟燭、貢檀名香之類齊備;南北雜貨鋪白糖包、蓮子包、黑棗包、線粉包應有盡有;香糕鋪子裡各色糕團,還有紅綠紙小酥糖、棗子供顧客選購。此時,大街小巷中叫賣篝燈、燈草、竈牌、竈簾、竹籃竹筷、盅碗盤缽、鮮魚果蔬、手帕毛巾、紅絨頭繩之聲不絕于耳;還有磨刀、殺雞等手藝人穿梭往來;更有“酒肆、藥鋪,各以酒糟、蒼術、辟瘟丹之屬饋遺于主顧家”,年尾酬謝顧客,不失為高明的促銷之舉。
(清代 姚文瀚《歲朝歡慶圖》)
年市上,家中多要采買一點裝飾物,也都應着寓意吉祥、企盼安康的意思。比如聚寶盆,人們或是往花店采買,擺在客堂正廳,或是“閨中剪紅貼翠”,将聚寶盆形的剪紙貼于窗戶門楣之下,也是喜氣洋洋。聚寶盆,傳說為明代居住在江南周莊的巨商沈萬三所得,清人筆記《挑燈集異》記載了這個故事,說沈萬三曾經救下百餘隻青蛙,青蛙為報恩贈予他一隻瓦盆。萬三的妻子偶然中将一隻銀钗掉入其中,頓時銀钗滿盆,不可計數。沈萬三遂以銀錢試之,亦是如此,從此之後,富甲天下。明洪武年間,朱元璋建造城門時,地基屢屢下陷,于是強征聚寶盆埋于城門下,終于建成,故此門得名“聚寶門”。聚寶盆因傳說有聚财的寓意,而成為家中頗為重要的裝飾擺設之一。再比如柏枝,或以整枝翠柏綴上紅花,或将柏枝紮成鳳形,挂上橘子、荔枝等果實,置于家中廳堂,以為大吉大利之意。
臘月迎新,閨閣小女兒自然少不了花朵添妝,清代吳谷人《新年雜詠》小序中記錄了清代杭州年市有柏子花、長春花、元寶花等等。蘇州的花鋪則用柏葉點綴銅綠,連同剪成虎形的彩絨一并紮成小花朵,俗稱“老虎花”。抑或剪“壽星”“和合二仙”“招财進寶”“麒麟送子”之類寓意的吉祥圖案,稱為“柏子花”,女孩競相購買,互相饋贈,插于鬓發之間,好不俏麗!
03
祭竈守歲過大年
江南各地有臘月廿三或廿四祭竈、送竈王的習俗。這一天的主角自然是“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竈王爺了。蘇州人喜歡稱其為“竈界老爺”。舊時,家家戶戶的竈頭上都設着一個小小的神龛,人們便将竈王老爺的神像安置在内,并在神龛前擺上小香爐,這便是竈王老爺的安身之所。竈王老爺與家人們朝夕相處,不可謂不親近。傳說這位竈王爺臘月廿四要上天向玉皇大帝彙報,并在大年三十帶着上天的恩賜或是懲罰重回凡間。于是,各家各戶在臘月廿四便要熱熱鬧鬧地舉行個“歡送儀式”,為其餞行,這個儀式便是祭竈,又稱送竈。
竈王爺
祭竈少不了香燭紙馬、糕果供品,焚香叩拜等一套儀式。舊時,供品中必有一隻黃羊。魯迅在《庚子送竈記事》中說:“隻雞膠牙糖,典衣供瓣香。家中無長物,豈獨少黃羊。”殺黃羊祭竈的風俗大略在漢代就有了,《後漢書·陰識傳》中記載說漢代有個叫陰子方的孝子,在臘日一早起來燒火做飯,竈神突然顯形,陰子方在磕頭如搗蒜之後,匆忙殺了家中的黃狗以充黃羊祭祀竈神。從此家運亨通,三代之後更是大富大貴。于是,陰氏此舉引得後世效仿。不過傳說畢竟是傳說,如今用牲畜祭竈的習俗早已消逝。
不過,膠牙糖卻保留了下來,成了不可缺少的供品。膠牙糖是一種麥芽糖,黏性很大,目的是讓竈王爺吃了粘住牙齒,不能調嘴弄舌對玉皇大帝說戶主的壞話。各地膠牙糖的形狀不大一樣,不過粘住竈君的牙,不讓他亂講壞話的用意卻是一樣的。蘇州的膠牙糖被做成元寶狀,俗稱“糖元寶”,紹興一帶則是圓圓扁扁的,像厚厚的小烙餅,杭州一帶則是搓成長條狀的。
祭竈王
到了臘月廿五,人們慣用赤豆摻米煮成粥,全家老少都得嘗幾口,襁褓中的嬰兒,家中的貓狗,都讓其嘗上幾口。若有外出未歸之人,則為其留一碗。總之,家中有幾口人,就得有幾口人吃粥,俗稱為“口數粥”。相傳吃了口數粥,便能辟邪驅疫鬼。南宋範成大有《口數粥行》一詩,開篇雲:“家家臘月二十五,淅米如珠和豆煮。大杓铛分口數,疫鬼聞香走無處。”在詩尾則祈福身體安康、五谷豐登,雲:“新元葉氣調玉燭,天行已過來萬福;物無疵疠年谷熟,長向臘殘分豆粥。”從竈神上天的日子開始,諸事百無禁忌。待到臘月三十除夕夜,竈神傳回人間時,又會有一番接竈儀式将他隆重地接回來。
臘月三十除夕是一年的最後一天,俗稱“年三十”,也叫“大年夜”。這是個十分特殊的日子,所謂“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說的便是此日既是舊年的結束,也連着新年的開始。于是,這一天裡,人們忙着諸多事宜,心中充滿了對新一年的希望與期許。
除夕夜最讓人期待的莫過于年夜飯了。吃年夜飯講究讨口彩:肉圓,寓意團團圓圓;蛋餃,形似元寶,便有招财進寶之意;青菜梗長,“梗”與“庚”諧音,喚作“長庚菜”,就有了長壽的美好寓意;黃豆芽長得像如意,便有了“如意菜”這個菜名;粉絲,則被叫作“金鍊條”。姑蘇人常會在飯裡埋個荸荠,拿筷子挑出來,喜稱此舉為“掘元寶”;餐桌上更有一隻炭火燒得旺旺的暖鍋,熱氣騰騰,象征着蒸蒸日上、興旺發達。席間,長輩要給孩子們壓歲錢,意在祝福其平安長大。小孩子平日裡不易得錢,此時自然十分高興。清人吳曼雲《壓歲錢詩》雲:“百十錢穿彩線長,分來角枕自收藏;商量爆竹饧箫價,添得嬌兒一夜忙。”詩中孩童手捏銅錢,細細打着小算盤的憨态,如在眼前。
豐子恺
是夜,家人圍爐而坐,通宵不眠,稱為“守歲”。守歲時,房中必得燃一對紅燭,謂之“歲燭”。小孩子哪裡受得了這般熬夜,不多久便會哈欠連天,父母便诓騙他們說除夕夜時老鼠會娶親,讓孩童點亮燈燭,要給娶親的“新郎”照亮前路,這個習俗被稱為“照虛耗”。不過,孩子們終歸還是抵不住瞌睡的侵擾,悠然入了夢鄉,自然也不會想到老鼠女兒嫁的是貓。
一覺醒來便是大年初一,祭祀、走廟、賀年、玩賞等活動逐一展開,内容豐富多彩,多寓意吉祥如意。熱熱鬧鬧地過大年,會一直持續到正月十五落燈時,大寒裹挾着新春的氣息,讓人心裡感到格外溫暖。
從立春到大寒,二十四節氣走過了春夏秋冬,我們在節氣中莊重地舉行迎送儀式,依節氣順時生長收藏;我們在節氣中下田上山、入湖出海;我們在節氣裡飯稻羹魚、笑鬧遊賞。節氣是中國人的智慧結晶,節氣是江南人的生活指南。江南的節氣應和着江南人的生命節律,為中華大地譜寫出美麗的樂章。
文章内容節選改編自《二十四節氣在江南》
作者:袁瑾,蕭放
出版時間:2020年11月
内容簡介
《二十四節氣在江南》是民俗學專家袁瑾和蕭放共同講解中國節氣文化的傳統人文讀物。
該作品立足于江南的曆史文化和自然生産,以二十四節氣在江南地域對經濟生産生活和地域文化特色的影響為基礎,講解二十四節氣時江南地區的地域文化和民間習俗。
從農事活動到節日慶典、從飲食到服飾,全面展現并總結了伴随着時節變化而孕育出的江南地域文化和民俗文化的特色。該書為大陸在二十四節氣申遺成功後,首部解讀節氣文化和江南人文特色的傳統文化國民讀本。
(部分圖檔源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