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王禀:臣死守太原孤城,陛下救我!宋钦宗:爱卿速速投降

王禀(?~1126),字正臣,汴京(今河南开封)人。王抟七世孙,东晋丞相王导二十七世孙。北宋一代名将,被《水浒》一手抹黑的孤忠英雄,施耐庵不当人子!

王禀,在历史上没有过多的记载,是啊,又一位没有过多的记载,不过想想宋史、元史是谁写的,也就见怪不怪了对吧?他是一位有血性的大好男儿,咱们用现在的话来说:不是我不努力,而是敌人(金人)有高达(宋钦宗)!

王禀:臣死守太原孤城,陛下救我!宋钦宗:爱卿速速投降

方腊之乱

宋徽宗赵佶宣和元年(公元1119年),王禀,因功至婺州观察使,步军都虞候。

公元1120年,王禀,因功至统制。

公元1120年,睦州青溪人方腊,打着清君侧的旗号,在歙县七贤村发动农民起义。

方腊起义之初声势浩大,攻陷了包括杭州在内的附近几十座州县,人员一度发展到百万人,问题来了:只不过是一个农民起义,何至于此?

想不通?多简单的事儿,宋徽宗啊,就是宰相韩侂(tuo)胄(zhou)说的:“端王轻佻,不可以君天下”的那个宋微宗,他的主业是玩艺术而不是当皇帝,还记得作者君,在车盖亭诗案里面说的吗:

车盖亭诗案是一把火,这把火烧穿了北宋,烧死了南宋!

艺术家当然是要死磕艺术啦,治理国家这种麻烦的小事,当然是交给宠(jian)臣啦,他在位期间解锁了一项成就:农民起义就跟雨后春笋一样,从没停止过。

公元1121年,宋徽宗任命:童贯为江浙宣抚使,谭稹为两浙路制置使,兵分两路征讨农民起义军,实际上承担进攻重任的,则是名将王禀和刘镇。

您别看打西夏、打金人,被揍得怀疑人生找不着北,但是打农民起义军,南宋朝廷的战斗力还是表现出了应该有的水准,王禀经过场场血战,终于俘虏了方腊及其亲属、党羽,把这些人押往汴京。

王禀也是由于平定方腊之乱,被《水浒》黑了一遍又一遍,具体是咋回事呢?

《水浒》是这么黑的:说王禀,嫉妒、诬陷“活阎罗”阮小七谋反,在童贯的运作下,阮小七被贬为庶民;更无语的是,水浒拍了一次又一次,王禀就一次又一次地被黑,这对于一位名将来说太不公平,一次又一次地承受不白之冤的侮辱!

王禀:臣死守太原孤城,陛下救我!宋钦宗:爱卿速速投降

白沟之战

公元1122年,王禀因功任宣抚司都统制。

作者君,简述一下此战:

北宋与金国约定一起攻打辽国,约莫有十五万宋军,进攻燕云十六州,辽国那就是砧板上的鱼肉,你老老实实平推过去,别整啥幺蛾子,能怎么地?

适逢辽国兵败于金国,哀兵触底反弹,宋军大败,尸横百里...

触底反弹?哀兵大胜?聪明的看官们,应该是发现了猫腻儿:

宋徽宗表示:“如燕人望风投降,上也;燕王纳款称藩,中也;燕人不服,按兵巡边,下也。”

啥意思?

宋徽宗天马行空地想追求《孙子兵法》里“不战而屈人之兵”,历史很喜感,现实很骨感!

自从澶渊之盟后,宋辽百年未动兵戈,这次难得能一雪前耻,宋徽宗按捺不住自己激(sao)动的心,颤抖的手。

不是,激(sao)动的心,大家伙能理解,可颤抖的手?抖什么?

宋徽宗手下的小弟童贯,给他推荐了一个人:马植,马植是谁?童贯的朋友,你说能是谁?更荒唐的还在后面:

这次是宋金一起合作,合作那得有契约精神,就算你有其他想法你也要和金人协商,多少说一句对不对?

马植对宋徽宗说:辽国必亡,陛下念旧民涂炭之苦,复中国往昔之疆,代天谴责,以治伐乱,王师一出,必壶浆来迎。万一女真得志,事不侔矣。

这一记彩虹屁,拍得宋徽宗全身三万六千个毛孔无一不舒服:人生难得一知己,这个马仔很忠心,是个股肱之臣啊,要重用!

马植是从辽国来的,准确地说就是一个马贩子,商人啊,宋徽宗居然脑洞大开,听信了马植的话,觉得辽国就是只死咸鱼,要提放的是金国。

宋太祖赵匡胤要是知道了,估计棺材板儿都压不住:瘪犊子玩意儿,你自己几斤几两心里没点A数?赶紧弄死辽国,别整虚头巴脑的。

马植,啊不,现在改名字了:赵良嗣,屁颠屁颠地准备和金人和议。

宋徽宗肯定想不到,这个他引为知己的马仔,后面送了他一份天大的惊喜:海上之盟!

咱们回归正题,有王禀什么事儿?

北宋的军队怎么说呢?啊,有了,“内扎内行,外战外行”,十五万人攻打辽国,辽国当时内部还有人起义反叛,论战斗力,不吹不黑,真打不过宋军,结果呢?

北宋朝廷内部刘世光,拆童贯的台,导致在外领兵的童贯,耻辱性地连续大败,要不是金国帮忙兜底,能被辽国人先来一波靖康耻;王禀,王禀能干嘛?要不是他收尾,脸丢得更大。

白沟之战,就是一个亡国的祸根,原本是辽国和金人接壤,现在是宋国和金人直接接壤了,通过这次两国一起烧烤联谊的活动,让金人看透了宋国朝廷内部窝里斗和军队腐朽没有战斗力的本质,给了金人一剂强心针:南侵,灭宋!

王禀:臣死守太原孤城,陛下救我!宋钦宗:爱卿速速投降

太原城之战

作者君在其他文章说过,金人可是啃着辽国的血肉成长起来的,距离上次打团战,已经过去三年,北宋朝廷这边是无底线作死,压根就没提防过金人,金人则是完全消化了辽国,目光投向了:北宋。

公元1125年,金国以“违规接纳降人、擅开边衅”为借口,由国相粘罕(完颜宗翰,这个名字是后来汉化的)、二太子斡离不(完颜宗望)分兵两路南侵。

完颜宗翰率领西路大军,从云中(今山西大同)出发,连续攻下数座城池后,兵临太原城下,一旦能打下太原,汴梁就没跑了。

太原城,城,是一座好城,宋兵也是好兵,可主帅却是“北宋六贼”童贯,童贯得知是完颜宗翰亲自前来,星夜跑路逃回了汴梁。

王禀和张孝纯,用行动告诉童贯什么叫真男人:

他们充分组织太原城里不足2万的军民,修筑城墙,挖掘战壕,15-60岁之间的老百姓都组织起来,分发守城器械,划分区域地段分派驻守,把城里粮食都集中起来军事化管理,按照人头每天供给,王孝纯坐镇府中,王禀每天上城督战。

完颜宗翰,可是金国21名将之一,充分表现出他的名将素养:云梯、偏桥、抛石车、鹅车等各种五花八门的攻城器械是轮番上阵,威逼利诱,封官许愿,喊话诱降是各种手段使尽,除了损兵折将,什么都没得到,无奈的他,只能把太原城围得水泄不通。

完颜宗望率领东路军却绕过中山、河间防线,长驱直入,跨过黄河,兵临汴梁城下。

完颜宗翰一看,也不甘落后,就留一个大将守着太原城,他也带人直奔汴梁。

公元1126年,宋钦宗和金国,签订了和议,决定割让太原、中山、河间三镇,换得金人退兵。

宋钦宗派遣大臣路允迪,去太原城宣谕,要求王禀、张孝纯放弃抵抗,将城池献给粘罕。

王禀立即仗剑而起:“国君应保国爱民,臣民应忠君守义,现并州军民以大宋国为重,宁死而不作金鬼,朝廷竟如此弃子民于不顾,何颜见天下臣民,并州军民坚不受命,以死固守。”

英勇的三镇军民对朝廷怒了,决定抗旨,金人也怒了,继续攻打太原城。

朝廷也怒了,派大军支援太原城,大军阵容超豪华:李纲,种师中,姚古,还有张孝纯的儿子张灏...

朝廷可以派人支援,不过嘛,指挥得由远在汴京的宋钦宗说了算,于是乎就和葫芦娃救爷爷一样,挨个地被金人吃掉,军国大事竟如此草率儿戏,白白葬送十数万大好男儿...

北宋朝廷的糟心破事不管了,反正看着年份,靖康耻也就这个时候了,宋钦宗自己作死,老天会收拾他,咱们看太原城:

王禀,率太原城军民,坚守了近10个月,金人前后9次攻城,都被打退。

朝廷援兵久候不至,城里的军民也没吃的了,一开始,还能吃马,吃牛,吃骡子,其后吃盔甲上的牛皮,弓上的牛筋,后面吃树叶,树根,所有能吃的,都已经吃光了,后面自然就出现了“易子而食”的人间惨剧...

同年9月底,太原城里的军民死伤惨重,大家都知道太原城守不住了。

完颜宗翰,乘着王禀在南城巡逻攻陷了北门,张孝纯被金人俘虏,王禀则和金人打起了巷战。

城中年轻的死了,老的和小的也补上去,老的死了,年幼的补上去,王禀身边,慢慢就剩下几十人了,他们互相搀扶,身上的衣袍早已被血水染红,有的断了腿用兵器撑着身体,有的缺胳膊...,没有一个人屈服投降!

就这么一支疲惫决死的队伍,从城中杀到了城南的开远门,卫士劝王禀,速速离去。

王禀说:“并州军民全无贪生怕死之辈,我为并州总管,岂能弃父老乡亲而去。”

完颜宗翰调集人手,把王禀众人团团包围,劝王禀投降。

王禀,看着身边数十位满身血迹的军民说:"粘罕蛮狗,你若敢屠我太原百姓,我死后变厉鬼也要索你性命。"

随后,自刎而死,身边众人,有的杀敌,有的自尽,有的互刺,无一人偷生...

完颜宗翰惊呆了,随即恼羞成怒,纵马践踏王禀的尸身...

太原城保卫战,阻挡了金人整整9个月,对北宋的好处是推迟了靖康耻的发生,对金国的好处是围城打援,有宋钦宗当内奸打配合,金人歼灭了北宋数十万有生力量,为靖康之变扫平了阻碍。

那些身在大后方,丧失了战意,一心一意准备卑躬屈膝求和的朝廷懦夫们,不知道当他们耻辱地去见这些不屈的英魂时,该何言以对?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