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王启玮:《言以行道:庆历士大夫与北宋政治文化的转型》出版|202405-14(总第2709期)

作者:喜庆的阳光khq

《言以行道:庆历士大夫与北宋政治文化的转型》

|王启玮 著|

王启玮:《言以行道:庆历士大夫与北宋政治文化的转型》出版|202405-14(总第2709期)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4年3月

ISBN:978-7-5227-3174-2

王启玮:《言以行道:庆历士大夫与北宋政治文化的转型》出版|202405-14(总第2709期)

内容简介

宋仁宗朝(1022—1063)是两宋思想、文学、政治各领域发生重大变革并形成自身特色的关键历史阶段。此期的儒学复兴、诗文革新和政治变迁彼此交融互渗,均主要由庆历士大夫这一复合型士人群体来承当和推动。本书聚焦北宋政治文化转型的过程,由党争、改革、言事、舆论、声望、贬谪、吏治、边事、文武关系、代际互动诸议题入手,全景展现庆历士大夫在长期被污名化的境遇下如何经由体制内外的一系列言说活动展开自我辩护,在阐发本群体政治亚文化的同时为我方饱受争议的社会行为正名,进而重建儒家理想主义的合法性,最终促成仁宗朝的理念革命与权力重组。本书力图借助典型个案,超越传统上政治影响文学或文学反映政治的单向视角,一面在历史语境中打开文本,一面从修辞维度重估士大夫文学在政治中的位置和功能,深入揭示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与文学之间互动以及联动的复杂图景。

作者简介

王启玮,1990年生,浙江杭州人。2009—2018年就读于北京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学士、中国古代文学博士学位,师从张鸣教授。2018—2020年为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后,合作导师葛晓音教授。现为武汉大学文学院特聘副研究员。主要从事唐宋文学、思想及政治文化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优秀博士论文出版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各1项。在《文学评论》《文学遗产》等刊物发表论文数篇。

目 录

绪论

一 何谓“庆历”,何谓“庆历士大夫”

二 作为政治行动者的庆历士大夫

三 “言”与北宋政治文化的转型

第一章 修辞转换与理念革新:政治文化视阈下的范、吕党争

第一节 仁宗朝前期士大夫“言论—观念”的结构性对立

第二节 歧异的士风评判和当代史书写

第三节 “党争”的展开:一系列基于观念的呼应与对抗行为

第四节 从“两截事”到一以贯通:由角色丛考察观念冲突的缘起

第五节 仁宗朝前期精英士大夫的派别和谱系

本章附录:仁宗朝前期士大夫言论关系表的文献来源

第二章 宁鸣不默:庆历士大夫的“言者”风采与仁宗朝舆论权力的兴起

第一节 庆历之际公共言论空间的盈缩轨迹

一 仁宗亲政初期公共言论空间曲折扩张的过程

二 庆历谏官与庆历新政中的舆论战线

三 新政失败后宋廷对“私说”的禁抑

第二节 “犯颜纳说”何以为忠——范仲淹上晏殊书所见士人言论观的转向

一 从修辞明道到以言行道

二 仁宗与“老成”的批判及其渊源

三 庆历士大夫的反击与避嫌

第三节 通向“不讳之朝”:景祐党争与仁宗朝政治舆论写作的展开

一 景祐党争的传播诸相与舆论动向

二 “公是公非”:庆历士大夫的政治舆论写作

三 “四贤一不肖”:用书写构建独立的政治评判机制

第四节 被惩戒的“醉歌”:政治与诗学交错中的“奏邸狱”

一 多重文本网络中的“奏邸狱”故事

二 《傲歌》及其背后的文化谱系

三 苏舜钦、王益柔与庆历之际的馆阁风气

第三章 名的自觉:庆历士大夫主导的声望观革命及其与文学的联动

第一节 “近名”褒义化运动的背景及展开

一 宋初政坛“远名”原则的盛行及其对士人的影响

二 仁宗与老成士大夫反“近名”的表现和理据

三 庆历士大夫与“近名”褒义化运动

四 庆历士大夫对积极近名论的补充

第二节 北宋中期“声望政治”的形成与解体

一 初显:仁宗亲政与景祐党争

二 高潮:宝元、庆历之际的危机与改革

三 回归:从后新政时代到嘉祐、治平之治

四 解体:熙丰变法

第三节 美劝与言道:“声望政治”背景下的书体文新变

一 欧阳修、石介明道二年上书的修辞术与行道观

二 仁宗朝以美为劝的书体文新范式及其内涵

三 书体文与“声望政治”的关联

第四节 变异的颂声:《庆历圣德颂》的文本结构与舆论效应

一 《庆历圣德颂》与新政前后的政治情境

二 颂文的群像结构与石介的共同体意识

三 石介“是是”型舆论书写的历程

第四章 儒者奉武:宋夏战争背景下庆历士大夫的角色意识与自我表达

第一节 宋夏战争对仁宗朝朝野及诗坛的影响

一 宋夏战争与士人赴边

二 宋夏战争对宋廷政策和士人观念的冲击

三 仁宗朝西事诗的特征及其在边塞诗史上的位置

第二节 “儒帅”的创生——范、韩“阅古堂”唱和中的角色论与文武观

一 范、韩塑造“儒帅”角色的曲折历程

二 “阅古事迹”:韩琦的定州治绩与郡斋书写

三 “阅古堂”同题书写现象及其意义

四 皇祐征南之役与“儒帅”角色的纸上重构

第三节 从谈兵儒者到“边幕僚佐”:作为边塞诗人的梅尧臣

一 梅尧臣的兵学修为、陪位型人格和幕僚期待

二 儒生·诗人·论兵者:角色冲突的显现与消弭

三 析理与悲悯:幕僚想象、儒者意识对创作的渗透

四 梅诗中的“城水洛”事

第四节 苏舜钦边塞诗中的武将想象与烈士向慕

一 荒唐的战争与缺席的英雄:苏诗中的西北边事

二 苏舜钦的武将想象及其与现实的关系

三 任侠气·国耻观·报恩心:苏舜钦的烈士向慕

四 梅、苏边塞诗的诗史意义

第五章 忧乐之际:后新政时代庆历士大夫的谪守体验与集体言说

第一节 后新政时代的政治态势与庆历士大夫的外贬经历

一 宰辅、台谏争衡下的中央政局

二 “十年困风波”:庆历士大夫的政治挫折与忧患中年

三 庆历士大夫对地方官角色的认知及践履

四 庆历士大夫的地方营造活动和相关文学活动

第二节 尹洙之死:唐宋思想变迁中的死亡及其书写

一 被书写同时被争夺的“尹洙之死”

二 唐宋思想变迁中的死亡文化

三 庆历士大夫在唐宋儒家死亡文化中的位置

四 乐道·独善·有待:庆历士大夫的谪居心态

第三节 “众乐”:一场后新政时代的文化实践

一 欧阳修“滁州双亭记”的文学革新意义

二 友声:范仲淹及同道的“众乐”书写

三 缘起:庆历之际的吏治观念与孟子升格运动

四 北宋中后期“众乐”理念的实践与影响

第四节 忧济者的内在转向与自我正名:《岳阳楼记》的思想世界

一 《岳阳楼记》和范仲淹言说中的“忧乐”话语

二 “先忧后乐”与先秦儒学的异同

三 前史:韩愈的“忧天下之心”与儒家兼济观的内转

四 庆历士大夫对“忧天下”的正名与省思

第六章 何以为士:庆历士大夫中晚年的思想趋向与代际互动

第一节 思想·交游·仕宦:庆历士大夫后半公共生涯的三个面相

一 政治反思与自我变法——从范仲淹晚年致叶清臣书说起

二 庆历士大夫影响下后辈士人的政治社会化

三 从士大夫的代际互动看嘉祐、治平之治

第二节 以文字报知己:庆历士大夫的集体纪念文字及其政治文化意涵

一 庆历士大夫的集体哀悼活动与纪念文本群

二 庆历士大夫的群体关系与“知人”主题书写

三 重审范仲淹、尹洙碑志撰作公案

第三节 成士之道:欧、曾互动与青年曾巩的士夫化历程

一 唐宋之际科举士大夫的士夫化历程及其代际差异

二 书斋·乡里·天下:青年曾巩的自我调适与人生选择

三 从山水之乐到天下之乐:由《醒心亭记》透视欧、曾互动

第四节 “今之韩愈”的负累:欧阳修晚年的角色自觉与书写策略

一 自述的变形:对问体谱系中的自序与自传

二 盛名下的自愧与退怯:欧阳修晚年的位置感

三 欧阳修晚年的舆论压力与畏忌心态

结语

参考文献

索引

一宋史研究资讯一

微信号:songshiyanjiu

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