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农民挖到一件镇国之宝,拒绝20万大洋收购,却被郭沫若叫错名字

镇国之宝都有不俗的故事,“后母戊鼎”一度险些被日本人抢去,能留下可算是“天佑中华”了,对它的命名更是一波三折,连郭沫若都搞错了名字。

农民挖到一件镇国之宝,拒绝20万大洋收购,却被郭沫若叫错名字

三十年代,殷墟附近凭空多了几处盗洞,按照贼不走空的逻辑,吴培文为首的小团伙很不甘心,几天大雨后,盗洞渗水很快,掐指一算,底下有货啊!

“动作要快,动静要小,鬼子白天来过,千万别走漏风声”,原来自从殷墟被发现后,日本人的“考古调查团”就寻踪而来,他们驻扎在武官村,还四处收买眼线,“大哥有东西”,同村吴希增摸到了硬家伙。

农民挖到一件镇国之宝,拒绝20万大洋收购,却被郭沫若叫错名字

后半夜的凄风苦雨预示着宝贝来路不凡,大家从泥水中拖出一座青铜鼎,虽然锈迹斑斑,但看体量绝对是鼎中之霸,“天亮了,鼎送到我家里,其他人要藏起来”,日本人鼻子灵光,吴培文有些担心。

农民挖到一件镇国之宝,拒绝20万大洋收购,却被郭沫若叫错名字

三天后不知谁当了反骨仔,日本人登门拜访来了,“吴桑你好!我是帝国研究协会的酒田,听说你们挖到一座鼎,我愿意20万大洋收购,如果你不卖,嘿嘿”,日本人徒手比划着机关枪的模样,吴培文怒了。

农民挖到一件镇国之宝,拒绝20万大洋收购,却被郭沫若叫错名字

“我是挖宝赚钱,但宝贝要留在中国,日本人的生意我不做”,他几乎为这句话付出代价,日本人走后,吴宅附近出现了陌生人,鬼鬼祟祟的,他家几次险些被盗,还有人寄来子弹,抗日战争爆发前夕,吴培文把鼎埋进土里,他背井离乡,死也不给日本人。

农民挖到一件镇国之宝,拒绝20万大洋收购,却被郭沫若叫错名字

抗战胜利后,吴培文落魄的回乡,他把鼎挖出来无偿捐给政府,当世人第一次看到青铜鼎时,无不惊讶,它太庄严,太精美了。

农民挖到一件镇国之宝,拒绝20万大洋收购,却被郭沫若叫错名字

上古时期,铸鼎是国家大事,制造环节多,冶炼要求高,郭沫若带团队研究后,给此鼎定名为司母戊鼎,从而引发了关于宝鼎长达半个世纪的争论。

农民挖到一件镇国之宝,拒绝20万大洋收购,却被郭沫若叫错名字

“司”是殷商官职,如果该鼎是为了祭祀母亲所用,“司”字是很不妥帖的,而“后”在商朝语言中代表了伟大,所以更名为“后母戊鼎”才对,两派人一直争论,可因为郭沫若是大咖,历史书一直沿用司母戊鼎的说法,直到2011年有了变化。

农民挖到一件镇国之宝,拒绝20万大洋收购,却被郭沫若叫错名字

那年国家博物馆在综合了多方意见后,终于做出了更名的决定,还原历史本源,从此宝鼎就叫后母戊鼎。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