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东方早报
记者:徐晓
朱胜浩在翻译了亨利五世的前两个场景后去世,享年32岁。

2014年由方平出版的《莎士比亚全集》是第一部完整的诗集。
1921年,田汉翻译的《哈梅雷特》发表在《少年中国》杂志上,这是莎士比亚戏剧最早的翻译,时至今日,莎士比亚戏剧的中文翻译历史已有95年。近百年来,莎士比亚歌剧的著名译者有朱圣昊、梁世秋、孙玉宇、方平等。
其中,朱圣昊、梁士球、方平的莎士比亚译本都已全部出全集(朱胜浩因病英年早逝,最近六部史剧均未译;方平翻译是方平的主编,多人翻译;梁士秋独自完成了全套翻译),而孙宇的翻译一共8个。从物理上看,朱胜昊和梁世秋是散文,孙玉玉是第一个以诗意形式翻译的,而2014年由方平翻译并由主编出版的《莎士比亚全集》是第一部完整的诗集。此外,由于志林、梁宗轩、曹瑜翻译的莎士比亚或诗歌也为中国读者所广泛熟悉。
今年是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2016年阅读嘉年华在上海长宁区阅读节开幕,为读者准备了两场莎士比亚讲座。4月16日下午,朱胜浩的独生子朱尚刚、复旦大学英语系教授、《莎士比亚全集》译者之一张冲在上海长宁区图书馆为读者讲述了两代翻译家的"莎士比亚史",进行了第一次讲座。
没有莎士比亚的翻译,日本人说中国就没有文化
1942年,英国伯明翰举办了莎士比亚作品的外国翻译展,1942年在日本展出,展出了一套日文译本的《莎士比亚收藏》,精装了几十卷,视野极佳。在这本集子旁边,有一本薄薄的中国出版的书《罗密欧与朱丽叶》以孤独的方式设置,由田汉翻译。
这种文化之痛,朱胜浩早已经历过。
1929年,17岁的朱胜浩从浙江省嘉兴秀洲中学毕业,被送到省城杭州市著名的高等学府——江大(今浙江大学江校区)学习,主修中文,选修英语。在江校学习四年,为朱胜浩打下了良好的中英文基础。由于学校藏书丰富,他能够读懂大量优秀的中外古现代文学作品,对他影响最深、影响最大的是雪莱、济慈、华兹华斯等众多英国诗人的作品。
"此外,他对伟大的英国戏剧家莎士比亚的作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被莎士比亚戏剧的深刻人文主义内涵深深吸引,他在大学期间从头到尾都读了好几遍。"朱尚刚说。
张冲认为,对诗歌语言的敏感和良好的中国传统文化,古典文学的积累,以及爱国主义,是朱圣浩完成这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时髦戏曲的三个重要原因。这里的爱国主义,朱尚刚解释道,指的是朱胜浩翻译成萨戏的动机。
那是1935年春天,上海各大出版社纷纷翻译世界名著,朱胜浩毕业后,世界图书局自然不愿意落后,打算翻译莎士比亚的全部剧本,当时詹文浩英语系主任建议朱胜浩翻译,朱圣浩同意了。据朱圣昊的妻子宋清如介绍,合同是一块一块地付的,每千字两银元(约合今天的30元)。当时,朱胜浩不得不承担全家生活,经济拮据,翻译报酬虽然不多,但也不是没有小补助。
但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他想用莎士比亚的译本在文化上反击日本。1936年夏天,他在给宋清儒的一封信中写道:"你崇拜民族英雄吗?希迪说,如果莎士比亚被成功翻译,我会成为民族英雄。因为一个中国人曾经说过,中国是一个没有文化的国家,就连老沙的译本都拿不上。"信"、"谢迪"是朱胜浩的弟弟朱文珍,"一个中国人"指的是日本人。
"作为一个没有束缚鸡力的弱小学生,他的父亲曾经因为没有门向国家汇报而感到苦涩和困惑,而此时发现他的工作可以是为了民族荣耀,而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文化侵略,精神面貌突然振作起来,所以他决定翻译莎士比亚的作品,为国家的荣耀做好工作。朱尚刚说,从此,父亲改变了原来"寂寞、寂寞、寂寞"的心态,走进了莎士比亚的世界。
两本词典,重新翻译两次
朱圣浩在研究了所有剧本并收集了尽可能多的不同版本后,于1936年开始撰写翻译。
因为莎士比亚戏剧的原文是古英语中的一首诗,如果仍然按照诗句翻译出来,朱胜浩认为,不仅难度大,而且在语言的使用上也大为有限,难以满足通俗、流畅的要求。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他决定用散文来翻译。
到1937年夏天,朱已经翻译了几部莎士比亚的戏剧,预计"喜剧"的第一部分将在秋季完成。但"813"上海抗战的战争打断了他的翻译计划。
"我父亲的居住地首当其冲。他不得不整夜赶到外面,来不及整理任何东西,并带来了一个藤盒,里面装着牛津版的莎士比亚之书,少量的手稿纸和几件衣服。"第二天,朱胜浩准备冒头取回已经交给世界图书局的译本,但区域已经混乱不堪,无法通行,世界图书局总部被日军占领。
"我父亲过去一年的所有译本,以及他辛辛苦收集的各种版本的莎士比亚、参考资料和其他书籍用品,都已经丢失了。朱尚刚说,虽然后来发现了两个文字译本,但那时朱胜浩已经翻譯了。
朱圣昊回到家乡嘉兴,然后四处迁徙,直到1938年,才冒险回到上海"岛",然后进入中美日报工作。这段时间,朱胜浩的翻译工作并没有停止,他仍然从《暴风雨》的开头开始翻译。然而,这部分翻译由于太平洋战争的爆发,日本占领了整个上海市而无法保存下来。再次逃离上海后,1942年5月,朱胜浩与宋庆茹举行了简单明了的婚礼,去了常熟宋清儒母亲家半年,然后回到常熟的家乡。
"当时,他只有两本字典,牛津词典和英汉词典,没有其他书籍可以参考,也没有一本可以探索。他花费的能量是难以想象的。"朱尚刚说。
由于脑力支出高,贫困难,无法获得必要的营养补充剂,朱胜浩在翻译《亨利五世》后不得不放下笔,并于当年年底因肺结核、肠结核等并发症去世,享年32岁。
"确切地说,五部半历史剧没有时间翻译。他最大的遗憾是"知道他负担不起生病,并试图完成他的生活"。"朱尚刚深感叹道。
吸收国际莎士比亚的果实提供了另一种莎士比亚
尽管时代、条件和个人作风的局限,朱圣昊的译本难免不好,但流传了半个多世纪,朱昊的歌剧已成为读者流行的经典译本。
"当这样的纪念碑在这里的时候,我们怎么能超越朱圣昊呢?"只能看起来和他不一样。当然,这不仅仅是因为这个,因为每个人的背景都不一样,他所接触和认识的莎士比亚也是不同的。张冲在谈到这首诗新译的初衷时说。
1991年至1992年,当张在哈佛大学读博士后时,他在书店里偶然发现了莎士比亚的第38部戏剧《两个昂贵的父母》,他非常喜欢它,以至于他决定尝试翻译它。这部新发现的莎士比亚戏剧,其实在20世纪70年代就已被列入国际莎士比亚收藏,但中国方面却鲜为人知。
张冲开始翻译,并不知道西南师范大学外语教授孙法利也在翻译,但觉得面对莎士比亚翻译的基本散文风格,为什么不尝试用诗歌的形式来翻译呢?翻译完成后,张冲把它带到方平那里。方平看完后感觉很好,当方平在翻译莎士比亚诗集全集的时候,就被邀请加入进来。除了《两个你的父母》,张冲还翻译了四部传奇剧,其中一部被认为有60%的几率成为莎士比亚的第一部剧《爱德华三世》。
张冲回忆说,你为什么想到用诗歌来翻译,首先,因为他开始用英语认识莎士比亚,开始接触诗歌莎士比亚的原貌。
"莎士比亚对我来说,他的诗歌和散文不仅仅是简单的表达形式,按照目前的形式主义批评理论和其他理论,形式是有意义的,对莎士比亚来说,他的形式自然是有意义的。张冲解释道。
例如,在莎士比亚中,社会地位较低的人可能会用散文说话,而大多数时候,当场景转向贵族或优雅女性之间的对话时,它是诗意的。另外,莎士比亚的诗歌大多是无韵诗,偶尔押韵,往往需要翻开帷幕。"当场景改变时,莎士比亚经常使用四行押韵,有点像中国古典歌剧,就像元戏剧中的舞台上和场外曲一样。张冲介绍。
这首诗的新译本于2014年莎士比亚诞辰450周年之际出版,充分吸收了国际莎士比亚研究的最新成功,以38部剧本和一部有争议的《爱德华三世》,字数470万字。主译者、总编辑方平承担了大部分的翻译和润色工作,但遗憾的是没有看到全集,他在2008年去世前表示:"这套新的诗歌全集翻译的莎士比亚,不仅是新译本按照原文文学风格(诗歌)改编的新译本, 而是想突出,受到一个新概念的启发,对莎士比亚的新理解。"
张冲解释道,"我们一直认为,经典是架子上的人去仰望的,其实不是,经典的起源一定是草根。莎士比亚的戏剧是让上面的人可以玩,让下面的人能看到。"所以方平在翻译过程中,一直试图将莎士比亚戏剧的文本从传统的'桌面剧'转移到'舞台上的原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