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朱允炆和朱棣谁是好皇帝

朱允炆和朱棣谁是好皇帝

朱允炆,明朝第二位皇帝,汉族,1398年6月30日-1402年7月13日在位,年号建文,故后世称建文帝,又作朱允文、朱允汶。

朱允炆和朱棣谁是好皇帝

按理说,一个皇帝的好坏自有公论,也有历史典籍记载为凭。

可明朝的这位皇帝却实在是个谜,谜之症结就在于抢夺了他帝位的“好叔叔”朱棣。

朱棣上台后对建文帝朝官方档案进行了肆意的清洗,而几乎与此同时又开始在官书和官史中重新“勾勒”和塑造建文帝的形象,将其描绘成嗜杀成性、好色荒淫,甚至与禽兽相类的昏君闇主,是历史上无法找出第二个比他更坏的皇帝。

不过当我们读到明代非官方人士对建文帝的描述时却发现,其情况大相径庭。

于史于理,我们都不难看出建文帝不是明代“正史”中所描述的“坏蛋”,而是一位很得人心的好皇帝。

朱允炆怎么当上皇帝的,我简短的说下,他父亲朱标病死后,朱元璋就把皇位传给了他。

可是朱元璋还有很多儿子啊,他们也不是说不服,怎么说也是朱允炆的长辈对不对,要是朱允炆老老实实的当皇上,说不准也就平安无事。

可他非要搞削藩,削藩就削藩吧,可一句“不准杀我叔叔”成就了千古大帝朱棣,咱们下面就讲讲这段事。

朱允炆即位按照礼仪藩王们要入京朝贺,朱棣也去了,可他侄子对他没有采取任何措施毫发无损的放了回来这简直就是奇迹。

难道朱允炆想和他们这些叔叔单打独斗?

朱允炆失去了这么好的一次机会。实践证明,这是第一次也不是最后一次。

这还不算,朱允炆四月即位,五月份就是皇帝的忌日。

可朝贺完没几天朱棣病了(病的真巧病的真是时候,装病是历来阴谋家惯用伎俩,足见此人城府)。

他回到北平之后派了三个儿子参加老爹的忌日,是不是足以可以看出朱棣的诚意啊。

三个人一进京国防部长兵部尚书齐泰就上书,劝建文帝把三个人扣为人质用来牵制朱棣。

我看这阴招还真挺管用,如果真把他们抓了起来,朱棣真的造反了那也是断子绝孙了,即使成功了那你把皇位传给谁啊!

所以我说这个计策虽然阴了点但还是比较不错的。

建文帝也同意了,可黄子澄不同意。

黄子澄不同意的原因的是害怕打草惊蛇,黄子澄啊黄子澄你傻啊现在连街边的叫花子都知道要对朱棣动手了。

还掩耳盗铃自欺欺人,我个人认为他这个建议有点争功之嫌(有待考证)。

我从观《明史》以来就不喜此人。读史以来深知一些书生误国啊。

建文帝朱允炆拿不定注意不知如何取舍,这时候来了一个人说了几句话。

此人就是徐辉祖(开国将军明朝第一名将徐达之子),他上书言道:应该把这三个人扣下来。

他和这三个人什么关系呢?他是这三个人的亲舅舅。

他进言之后建文帝没有采纳,后来曾后悔言道:“悔不用辉祖之言”,早干嘛去了现在在这里空悔。

这个好计策后来不断被人盗用,吴三桂之子入京算一例。

三人回到北平之后朱棣高兴的大叫,简直是手舞足蹈不知所措,要谁谁不高兴,这也算是又白捡了三个儿子。

左看右看不但毫发无损似乎好像还胖了许多(看样子南京的生活水平还不错嘛)。

这样一来不但打消了朱棣起兵的顾虑而且使他坚信自己是真龙天子。

还有一点就是朱棣为了争取造反时间,他装起疯了,也就是神经病,和以前装病没有什么不同,大致如下:

在人多的地方演讲唱歌、在公开场合穿反季的衣服、整日不洗澡满嘴留着哈喇子等等,基本上就是这样了。

这几句废话好像是说完了,废的有点长啊真不好意思啊。

这一次是真正的开始了。起兵了,以上所述都是这位仁兄成功的先决条件,不得不说啊。

真正的开始是朱棣起兵,朱允炆派老将耿炳文对抗,这才正式拉开帷幕。

前面我说过,其实朱棣得天下对他帮助最大的是他的侄子朱允炆。

从朱允炆登基到藩王朝贺到派三个儿子参加朱元璋的忌日,一桩桩一件件哪一样做的好?

再者老将耿炳文出征之时,他对老将语重情长的说:“老将军与我皇叔对军之时切不可伤我皇叔性命”。

说句难听的话,真是既想当婊子又想立贞洁牌坊。

也许朱允炆有自己的想法或不为人们理解罢了,难道他要把他活捉给他单挑?这些我们就不知道了,只是我们的猜测。

朱棣和耿炳文开战,老将军被朱棣打败了,后来在郑村坝这个地方由李景隆所带领的五十万人几乎全军覆没,最后以李景隆彻底失败朱棣成功而告终。

朱棣占据了战争的主动权奠定了胜利的基础。

第一点是朱允炆在耿炳文即将出征的时候说的那一句话:“切不可伤我皇叔性命”,这句话使朱棣多次在命悬一线的时候都能死里逃生,这简直比丹书铁卷都好用啊。

第二点是元章兄大杀功臣宿将使朱棣进入中原如入无人之境。

第三点就是朱棣自己本身的能力而言了,在朱元璋大杀功臣之后,在那个时代应该几乎没有和朱棣匹敌的对手了,他应该是那个时代最优秀的、最杰出的将领。

因为其他名将都被杀完了。

朱棣走到大殿之中俯视群臣那种心情是无法用言语来表达,心想:你虽然没有把皇位传给我,但我自己现在也是皇帝了我也得到了皇位。我会用我的实际行动证明自己是对的,我会把大明朝建设的无比强大,把我的光辉永远传扬下去,我赢了我赢了彻底的赢了,现在我才是这个时代的最强者。

的确如此,我们不得不这样说。

是时候应该给他一个评价了。朱棣他不是一个好人,但他是一个好皇帝。这个评价也可以使朱棣瞑目了,几百年后的今天我们给他这样的评价他也该满足了。

有些人说只要你成功了没有人会在乎你成功的手段和过程,但无论你做了什么事都会有人知道,我说过历史是公正的客观的是无私的。

个人认为一个人的成功不是靠天时地利而靠人和,人只有把握住时机才有可能一飞冲天。

因削藩而失去帝位,这是建文帝事前没有想到的。当燕王朱棣攻下南京后,建文帝的下落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燕王是以"清君侧"为名起兵的,谁都看得出他是要夺江山的,那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呢?人们都在心中暗自猜测。

当李景隆和谷王打开金川门,朱棣却发现找不到建文帝的影子。

难觅遗踪,建文帝的结局到底怎样,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成为明史第一谜案。

因为建文帝在太祖严苛统治之后,力行宽政,所以他的遭遇引起了无数人的同情,他的下落就格外引人好奇,在各种野史、戏剧里可以看到人们无尽的猜测和演绎。

自焚说。

《太宗实录》中记载,燕王进入金川门后,建文帝也想出来迎接燕王,然而又自叹道:"我何面目相见耶!"

于是与皇后一起闭宫自焚。朱棣看到宫中火起,急忙命人前来抢救,可惜没有来得及。

从灰烬中找到建文帝烧焦的尸体,燕王朱棣不胜悲戚,抚尸痛哭,说他只是前来帮助皇帝学善,你又何必自寻死路呢?事后,朱棣备礼以葬建文帝,遣官致祭,辍朝三日。近人孟森等学者持建文帝自焚说。

出亡说。

《太宗实录》的可靠性为人们所质疑,因为朱棣就曾经三次修改《太祖实录》,目的就是要美化自己,为自己夺取皇位寻找冠冕堂皇的理由。

《太宗实录》所记的建文帝自焚事,就有很多人持怀疑的态度。由于永乐朝的政治高压、文网严密,对建文帝出亡之事没有留下记载。

天顺、正德朝之后,严峻的政治环境有所好转,关于建文帝出亡说的史料开始多起来。

建文帝朱允炆的传说

据说,朱允炆逃离京城后,颠沛流离,千方百计逃避追杀,后隐居于湄江的观音崖(也有称是陕西城固观音崖)一带。诚心向佛,终了一生,着名的藏君洞也因此而得名。

朱允炆在当皇太孙时,太祖朱元璋曾出联“风吹马尾千条线“,要他和燕王朱棣以对。朱允炆对曰:“雨打羊毛一片膻。“朱棣则对曰:“日照龙鳞万点金。

“朱棣之对太祖较为满意。从中也看出了朱允炆的懦弱、平庸和朱棣的雄心。太祖驾崩后,皇室想了一些方法来巩固朱允炆的皇位。

后来江山终究被朱棣所得。上面的对联却成为二人命运的谶语。

话说朱允炆在湄江隐姓埋名,自称应文和尚,留下了许多对联诗话。其中对观音崖风光的描写联“峰如巢风彩,崖似卧龙文。“

在长期的流亡过程中,朱允炆一直以晋公子重耳的故事鞭策自己。希望有东山再起的一天。

但后来他慢慢地发现,朱棣管理国家的能力比自己实在要强得多,也就慢慢地打消了这个念头。

有联为证:“有梦难圆,尘世着魔迷木性;无风易醒,洞泉悟道静凡心。

“轻风吹拂着平静的心,沉醉于大自然之中,哪还管什么皇权富贵,都是过眼云烟。

多年以后,朱允炆触景伤情,咏联一副:“家从京畿而来,回首五岳峨眉,此等山川甲天下;帝似尧舜以后,伉怀秦皇汉武,如我王孙旷古今。“这既是对湄江美丽风光的衷心赞美,也是对自己一生坎坷命运的高度概括,更是对无奈现实的宣泄、壮志难酬的遗憾的真实写照。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