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二战时,日本同时向多国开战是什么心态?它的底气和动力是什么?

1940年秋天,日军进驻法属印支北部,标志着东京当局酝酿已久,妄图占领东南亚欧美殖民地的计划正式付诸实行。

而日本决策层“南进”的冲动,恰恰是在大部分军队深陷中日战争的泥潭时决定的。这一战略将有可能引发与东南亚殖民当局的冲突,甚至与它们的宗主国发生战争,这就意味着日本将面临同时向多国开战的局面。

即使承受与英美等国发生战争冲突的巨大风险,也要悍然南进。究竟是什么,让日本做出了如此不明智的决定?

二战时,日本同时向多国开战是什么心态?它的底气和动力是什么?

一、谁是向多国开战的幕后推手

在二战时期,能够影响日本对外决策的有三方面,首当其冲的便是日本天皇。

自20世纪之后,日本天皇就通过各种手段,逐步打破君主立宪制的限制,掌握了国家的军政大权。在日本确定同时对多国开战的决定过程中,天皇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天皇一直都很热衷于将东南亚置于日本的势力范围,用他对亲信的话来说,这是祖辈遗训发扬光大的重要体现。

日本天皇认为军政顾问们提出的向南方扩张的理由是合理的,相信在法属印支等地建立基地及驻扎军队,将有助于推翻中国政府,结束在中国的战争。

二战时,日本同时向多国开战是什么心态?它的底气和动力是什么?

为此,天皇经常向日本内阁训令,认为如果总是拖延这一计划,那么英美等国将会与中国携起手来,对抗日本。

当德国在欧洲西线的战事开始后,他便迫不及待地召见参谋总长和陆军大臣,询问他们是否有出兵荷属东印度和法属印支的计划。正是天皇对军事计划的催问,最终促使文武大臣们作出了向东南亚进兵的决定。

其次是在明治时期被确定为最高行政机关的日本内阁,这标志着日本建立现代国家和官僚制度的开始。但从它诞生之日起便在传统政治文化制约下走上了有别于欧美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

日本内阁从来不由议会中多数党出任,而是由天皇通过他的近臣奏荐,直接任命,因此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议院内阁制。

二战时,日本同时向多国开战是什么心态?它的底气和动力是什么?

这也意味着内阁的权力来源于天皇,而非议会。

因此日本内阁非但不能起到制约天皇的作用,反而要对天皇负责,要以服务天皇的大权为使命。但是作为名义上的最高行政机构,内阁在日本确定同时向多国开战的“南进”策略,以及后来的对美开战这一决策过程中,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时任日本首相的近卫,在刚一上任时,就公布新一届内阁的外交指导方针是“指导世界的变化,凭借自己的力量创造世界的新秩序”。

此外,为了强化首相权限,近卫十分积极推进“南进政策”,以一种主动的姿态,表达比军部走得更远的过度扩张计划,以此来迎合天皇的喜好。

二战时,日本同时向多国开战是什么心态?它的底气和动力是什么?

最后一个影响日本对外决策的原因,就是日本军部。

日本帝国的军队从创立之初开始,就被明治政府赋予抵制欧洲势力的渗透、伸张国家的安全利益和作为政府的重要工具、保证强制性法律实施的双重使命。

日本军部作为日本军队的指挥系统,更是天皇权力的具体执行者与捍卫者,权力十分巨大。

而且,日本军部还在不同军种之间和与宫廷、内阁、外务省、财阀等不同机构的官僚之间建立起军政联盟。

在这一联盟中,日本军部扮演着为国家安全提供专业化建议的角色,并凭借着军部长官必须是现役制武官的规定,以及天皇至高无上权力的具体执行者这两个优势,成为了日本对外决策的主要参与者之一。

二战时,日本同时向多国开战是什么心态?它的底气和动力是什么?

在确定同时向多国开战这一决策过程中,海军主导了军部的决策。长期以来,由于日本实行的是大陆政策,海军一直都处于边缘地位。但如果日本可以向东南亚发起进攻,那么海军势必可以趁机提振权威和低落士气,占据战争的主导权。

因此海军自始至终都在鼓吹“南进”策略,甚至喊出了“一赌对英美战争也不辞”的口号。在天皇、内阁、军部这三方力量的推动下,“南进”策略正式成为了日本决策层的共识,使日本走上了同时对多国开战的疯狂道路。

那么又是什么原因,让日本决策层这么一致地认为“南进”策略是正确的呢?

二战时,日本同时向多国开战是什么心态?它的底气和动力是什么?

二、疯狂背后的无奈与野心

众所周知,由于中国军民的坚决抵抗,日本在对华战争中陷入僵局,本来预计三个月就能完成的战事,已经持续了好几年。

北方苏联的日益强大,更是让日本认为,如果不能尽快结束对中国的战事,正在“苦撑待变”的中国将会与国际社会形成强大的同盟。那将使日本在实现对华战争目标的希望彻底化为泡影。

因此,日本决策层希望可以攻取东南亚地区,以此来切断国际社会向中国的补给路线,令中国处于孤立无援的局面,只能束手就擒。并且日本还可以在东南亚地区建立战略物资供应基地,开辟第二条进攻路线,南北夹攻中国。

二战时,日本同时向多国开战是什么心态?它的底气和动力是什么?

其次,东南亚地区的权力出现了真空。1939年,德国在欧洲掀起的对外侵略战争,将英法军队牵制在对付德国上,无暇顾及它们在欧洲的殖民地。

法国和荷兰在1940年的沦陷,更是使法属印度支那和荷属东印度群岛,成为毫无保护而极易受到侵略的地区。

英国也在为防御德国对其本土的攻击而竭尽全力,自身难保被迫收缩在东南亚的军事力量。

作为西欧民主国家盟友的美国因援助英国等国,在1941年春季,将四分之一的舰队部署到大西洋,使其在太平洋的力量更加薄弱。

最后,苏联为防备德国的进攻,减少了日本向南进攻时,遭到苏联从北方攻击的危险。

二战时,日本同时向多国开战是什么心态?它的底气和动力是什么?

这些事件大大出乎日本决策层的意料,在此之前,日本决策层对于英美的实力有着深深的顾忌,因此一致同意“不介入欧战”。

但是德国在欧洲取得的巨大胜利,英法等国的不堪一击,令日本决策层产生了对德国军事实力的迷信和焦虑情绪。

他们认为在如此强大的德国进攻下,英美苏结成共同抗击德国的联盟不会坚持太久。日本征服亚洲的大好良机正在形成,但是如果德国迅速结束在欧洲的战争,其势必会接管英法荷等国在亚洲的殖民地,那将使日本失去完全占据亚洲的机会。

因此日本决策层迅速达成一致,必须抢在德国结束战争之前,攻取东南亚。

二战时,日本同时向多国开战是什么心态?它的底气和动力是什么?

日本之所以如此迫切地想要征服东南亚这一“无主之地”,与当时“天赐良机”——日美通商航海条约的废弃关系不小。这一条约的废弃,令日本处于随时会被美国实施禁运的不利局面。

日本是资源极度匮乏的岛国,如果美国对其实施禁运,日本的工业生产将陷入停滞,国力将迅速滑落,对外扩张也将难以为继,而东南亚丰富的战略资源,有助于帮助日本从即将到来的走投无路的境地中摆脱出来。

日本决策层乐观地估计,仅荷属东印度的巨港油田,每年的石油生产量,就已经可以达到470万吨,只要再增加一点产量,日本全年500万吨的需求量便不足为虑。

此外,东南亚地区还拥有丰富的粮食、橡胶等资源,不仅可以使日本扩大自给自足的经济圈,而且将彻底打破多年来对英美资源市场依赖的局面。

二战时,日本同时向多国开战是什么心态?它的底气和动力是什么?

海军方面负责政策起草的藤井茂,在决策会议上就声称:“只要进驻了法属印度支那南部地区,海军就可以确确实实拥有大米、金属、橡胶等资源。同时再向荷属东印度施加压力,这样一来,荷印的态度就会有所好转,想来石油也就自然搞到手了。”

综上分析,日本决策层最终做出了攻取东南亚的决定。

1941年,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拉开了太平洋战争的序幕。在此战中,日本同时向30多个国家开战,范围遍布太平洋、印度洋和东亚地区,参战人数超过六千万。

但是在此战中,日本非但没能实现战争目标,反而加快了败亡速度。

二战时,日本同时向多国开战是什么心态?它的底气和动力是什么?

三、日本的穷途末路

显而易见,日本的“南进”政策只能一时地缓解日本由于战争造成的巨大消耗,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日本与反法西斯同盟之间的力量对比。

在太平洋战争前期,美英等国的准备不足以及战略上的忽视,日本抢占机会,取得了巨大的战略成果。迅速占领了东南亚以及太平洋上众多岛屿,其战略物资的补给得到保障。

但就整个轴心国与同盟国而言,轴心国所能提供的不论是生产能力还是原料产量,都是无法与同盟国相提并论的。

加之日本同时在太平洋战场和中国战场进行两线作战,战争规模与日本自身国力极不对称。伴随着日本“南进”的深入带来的战线拉长、兵力分散、更多的国家加入到与日本的战争中,使得日本难以承受这个庞大的战争机器所带来的巨大压力。

随着美日开战,日本所要对抗的国家从一个中国发展成为整个反法西斯同盟,对手已经是数十个国家。

二战时,日本同时向多国开战是什么心态?它的底气和动力是什么?

当时日本陆军总兵力51个师团,其中本土2个师团,朝鲜2个师团,中国东北13个师团,中国本部22个师团,南方10个师团。日本剩余可用于太平洋战场的兵力,只有其陆军总兵力的五分之一,根本没有办法再增加兵力了。

1942年6月中途岛海战后,日本通过突袭所取得的制海权与制空权丧失殆尽,太平洋战场的形势开始发生转变。从此日军在太平洋上屡遭败绩,直至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日本的“南进政策”彻底失败。

二战时,日本同时向多国开战是什么心态?它的底气和动力是什么?

日本在决定发动对外侵略战争的那一刻起,就已经注定了最终的失败结局。军国主义者们的野心是永远得不到满足的,以日本天皇为首的日本军国主义集团策划了一起起对外侵略战争,最终更是疯狂的同时对外开战。他们选择了用战争解决发展问题,那么势必也将被战争所毁灭。

文/乐宇

参考资料:

1、《日本军国主义与太平洋战争》,刘世龙

2、《论日本在二战中的南进、北进战略》,徐勇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