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圣祖康熙长达61年执政生涯中,“除鳌拜”被认为是一切的开始。也是因为康熙成功铲除了鳌拜,才得以亲政开创康乾盛世。而在后世的许多清宫剧中,鳌拜往往被刻画成一个大奸大恶的魔头。

然而在一些正史记载中,鳌拜却并不像影视作品中那样讨厌,相反他不仅为大清立下汗马功劳。还曾将康熙父亲扶上皇位,这样一个人,为什么会触怒康熙,从功臣到死囚,鳌拜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
一、大清第一个巴图鲁,为什么说没有鳌拜就没有康熙
爱新觉罗玄烨执政的第八个年头,京师发生了一件大事,太子太傅、大清第一巴图鲁——辅政大臣鳌拜被拉赴刑场。在鳌拜被押赴刑场途中,人们惊愕地发现,当年那个作威作福,皇帝也要让三分的鳌少保,已经变成阶下囚。
正所谓:“落魄的凤凰不如鸡”。当鳌拜人头落地那一刻,恐怕他自己都想不明白,为什么康熙会对他动手。
鳌拜祖籍镶黄旗,也是所谓:“皇帝本家”。从鳌拜爷爷和努尔哈赤打天下开始,三代将门之后,就成了许多人给鳌拜的头衔。如果是普通人,有如此显赫的身世,自己哪怕一辈子没出息,也无关紧要。然而鳌拜却没成为浪荡公子哥,他接过爷爷和父亲的宝剑,义无反顾成了皇太极的部将。
攻皮岛大战毛文龙,松锦大战力克洪承畴,入关后围剿李自成张献忠。满清初年的所有战役,我们都能看到鳌拜的身影,在这些战役中,鳌拜立下赫赫战功。也因为他战功卓著,深得清太宗皇太极喜爱,满洲第一勇士(巴图鲁)的称号,就是皇太极亲自授予的。
皇太极死后,鳌拜成为顾命大臣,当时皇太极第九子福临年幼。鳌拜站出来支持福临即位,只不过当时的鳌拜势力并不大,所以扶顺治上位的功劳,都记在了摄政王多尔衮身上。但不可否认,鳌拜和福临的感情很深。
因为福临一继承大统,就立刻对鳌拜委以重任,不仅日日不让其离左右。顺治还赋予鳌拜议政的权利,在多尔衮死后,鳌拜顺利上位,成为顺治朝第一重臣。而在顺治去世时,还特意安排鳌拜为辅政大臣。从皇太极身边的小将,到康熙朝辅政大臣,几十年内,鳌拜就已位极人臣。
客观地说,鳌拜的升迁更像是顺治在报恩。感谢鳌拜帮他夺取皇位,对此我们大胆猜测,或许顺治并不喜欢鳌拜,但迫于压力和舆论,不得不提拔重用鳌拜。但无论出于什么目的,有一点可以肯定,如果鳌拜没有支持顺治登基,皇位必然也不会传到康熙手中,因此很多史学家都说,没有鳌拜也就没有康熙。
二、鳌拜被拜倒因为造反,历史真相并非如此
如果单纯看顺治和鳌拜的关系,我们很容易就能理解,为什么康熙对鳌拜那么恭敬,毕竟是该叫大爷的人物。这样的人做辅政大臣即便什么都不干,也会让康熙倍感压力。更何况,鳌拜并非一点野心都没有。
和当年多尔衮顺治一样,鳌拜面对8岁的康熙,心中难免会有一些想法。考虑到鳌拜是个武将,说话做事必然不讲究方式方法。再加上皇帝捧百官敬,康熙朝初期的鳌拜,基本就是横着走。
打了一辈子仗的鳌拜,心性却非常单纯。他是一个典型爱憎分明的人,对和自己三观不合的人,往往是往死里整都不带拐弯。虽然没有电视剧里演得那么夸张,逼康熙同意、替康熙盖章。
但对少年老成的康熙来说,鳌拜说话不注意方式方法,就已经是一种僭越。
随着康熙一天天长大,青春期的叛逆加上对权力的渴望,让他对鳌拜越来越不满。想办法除掉鳌拜就成了少年康熙每天都在考虑的事情,在当时,要想将鳌拜置于死地,只有扣上谋反帽子最合适,也最直接。
然而,给手握重兵的鳌拜扣谋反帽子,听上去就难,万一鳌拜狗急跳墙,真带兵反叛。以康熙的军力,和朝廷内外这些虾兵蟹将,想击败鳌拜虎狼之师基本没有可能。但少年康熙不但做了,还做得非常漂亮,而鳌拜也没有一点反抗的意思。对此,后世史书将功劳归功于康熙有大智慧,一代圣君从小就优秀。但在笔者看来,康熙能这么顺利解决鳌拜,主要应该感谢两个人。
三、扳倒鳌拜康熙该感谢谁,孝庄是一个,另一个居然是他
第一个人必然是康熙的奶奶,也就是后来的孝庄太皇太后。这个女人在康熙执政前期,起到了很积极的作用,不但教会康熙许多做人做事道理,还为这个孙子稳定了大清江山。在康熙执政初期的几次大危机中,我们总能看到这个老太太的身影。除鳌拜也是因为有她所以异常顺利。
要知道,孝庄是顺治的妈,皇太极的老婆。当年多尔衮权势熏天,对这位嫂嫂惧怕三分。更何况皇太极小跟班鳌拜,再加上孝庄来自科尔沁蒙古部落。她的娘家人实力也很强,谁敢动孝庄,就是和蒙古部落过不去。
清朝初年,清军之所以能大败明军,就是靠蒙古人帮助。因此在清朝276年历史中,蒙古人地位一直很高,因为他们对满清有大恩。正所谓:“军功章有你的一半”,就是这个意思。
有这样的硬茬在朝堂坐阵,鳌拜就是想造反也造不起来,首先将军根本不会反叛孝庄。鳌拜自己也深知这点,所以即便被康熙捆了也没吭一声。
除了孝庄外,鳌拜被扳倒,康熙还应该感谢鳌拜自己的选择!上面我们已经说过,鳌拜是皇太极小弟,多尔衮战友,顺治叔叔。用汉族眼光看,鳌拜和爱新觉罗家实在太熟悉了!用亲戚形容斗不过分。尤其是他和顺治的友谊,超越了年纪,也超越了君臣。
毕竟皇太极死后,多尔衮就想当皇帝,鳌拜能保护顺治对抗强大的多尔衮,这不能用政治投机来解释,只能说出于真心实意而为。某种程度来说,鳌拜是一个率真汉子,对大义看得比较重。
也是因为这个原因,鳌拜根本没想过自立为王。他想做的不过是康熙朝第一重臣而已,事实证明,鳌拜的许多所作所为,都在诠释这一想法。只不过他没有考虑到康熙的感受。
如果是寻常君王,或许会等鳌拜老了再夺取权力,但康熙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他对权力的渴望随着年纪不断增长,就连孝庄都惊讶不已。任何挡在康熙登顶权力高峰的人,都是他的绊脚石。即便不谋反也不行!
因为康熙需要的是听话的执行者,不是另一个像他一样有主见强势的人。这么看来,鳌拜的死也就不意外了。
文/斜杠青年
参考资料:
1、《论鳌拜辅政》,周远廉、赵世瑜
2、《鳌拜专权与康熙亲政》,李景屏、谷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