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胡适之子胡思杜:36岁自尽,自杀时身边无亲无友,十分悲凉

导语:说起民国,曾经也是一个文学思潮兴起的时期,这时期的文学人才辈出,当时著名的文学家胡适可以说是家喻户晓,是当时的风云人物。

虽然胡适光芒无限,但是他儿子胡思杜的生活却是一个悲剧,一生没有朋友,在36岁的时候就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死后身边也没有人陪同。

在我们看来,36岁正当风华正

茂,但是胡思杜为何选择草草了结自己的生命呢?这里面到底有什么样的苦衷?

胡适之子胡思杜:36岁自尽,自杀时身边无亲无友,十分悲凉

一、患病成疾

胡适跟他的妻子江冬秀一生共有三个孩子,胡思杜是当时的老二,

胡适为了表达对自己恩师杜威的深厚情谊,才为儿子取了这样一个名字。从名字中,可以见得胡适对胡思杜也是寄予望子成龙的愿望,希望他未来能够向他的恩师那样,成为一个有作为的男子汉。

遗憾的是,胡思杜一直体弱多病,只能在家静养,不能去学堂读书。

胡适之子胡思杜:36岁自尽,自杀时身边无亲无友,十分悲凉

后来,胡适成为当时的驻美大使,必须到美国去任职,从此胡适就跟自己的儿子相见甚少,胡思杜只能留在母亲身边,但他的母亲很喜欢打牌,对她的孩子并不上心。

胡适害怕自己的儿子学业落后,还派自己的学生经常来家里教他功课。但是,

胡思杜的学业依然没有提升,还养成了很多不良习惯。

胡适之子胡思杜:36岁自尽,自杀时身边无亲无友,十分悲凉

二、去往美国,终难成就

看自己的儿子不学无术,整日碌碌无为,胡适再也放心不下,所以他就托人将胡思杜带到了美国。他让胡思杜去研修历史,可胡思杜的学业还是没有任何起色,所以他又让胡思杜在美国连续读了两个学校,遗憾的是,胡思杜一张毕业证书都没有拿到。

根据后来胡适的学生罗尔钢回忆,

胡思

杜之所以没能完成学业,是因为整日与朋友饮酒作乐,所以荒废了学业。

胡适之子胡思杜:36岁自尽,自杀时身边无亲无友,十分悲凉

后来胡思杜也只能重新回国,虽然没有毕业文凭,但是因为其父亲胡适德高望重,所以很多学校都想请他到自己的学校任教。但这一切都被胡适拒绝了,他认为胡思杜学业未成,无法胜任。

后来,对于终日无事可做的胡思杜,胡适实在看不下去,所以就让他去北大的图书馆做管理员。也就是在此,胡思杜好像发现书籍并没有那么枯燥,越发的喜欢读书,逐渐沉迷其中。

看到胡思杜有所长进,胡适心中也有点欣慰,觉得这些年来的良苦用心终于有了一丝回报。

胡适之子胡思杜:36岁自尽,自杀时身边无亲无友,十分悲凉

1948年12月,北平动乱不断,胡适夫妇决定前往美国,但是胡思杜不想,只想留在北平。看到儿子这样坚持,所以他也不反对,母亲江冬秀对他难舍难分,但最后也是只能下一个金条,希望他日后能够平安。

只是他们不知道,他们的这一别就是永别。

三、想要保命,只得批父

在新中国成立后,胡适也变成了人人痛恨的敌人,胡思杜当时就在北京,而因此受到了牵连,可能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胡思杜就做出了对父亲不孝的举动,

在报纸上刊登辱骂父亲的言论,在当时的影响非常大。

其实胡思杜并非想这么做,只是因为当时的局势过于混乱,所以胡思杜只能出此下策,但是还是伤害了自己的亲情。胡适当时估计也很痛心,批判自己的竟然是自己的儿子,枉费了这么多年的辛苦栽培。

胡适之子胡思杜:36岁自尽,自杀时身边无亲无友,十分悲凉

四、终是一人,无人问津

即使胡思杜一直撇清自己跟父亲的关系,但是还是受到了影响,以至于

后来他想要结婚,也没人肯嫁给他。他在无数次的相亲中屡屡碰壁,最后只能落得孤单一人,甚至没有任何人愿意跟他做朋友。

胡思杜成为了别人摒弃的对象,

在社会舆论的打压下,胡思杜终于坚持不下去了,只能够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胡思杜即使在自尽的最后一刻,身边也没有任何亲戚和朋友,可谓是一生悲苦。

历史文献:

《文化·心态·人格——认识胡适》

《胡适的日记》

《角色与命运——胡适晚年的自由主义困境》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