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消失的病灶,奥希替尼单药治疗晚期肺癌达到病理完全缓解

驱动基因的发现和靶向药物的研发,使得非小细胞肺癌(NSCLC)这一肺癌亚型,由组织学分型进入更为精准的分子分型,真正开启了非小细胞肺癌个体化诊治时代的大门。针对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的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目前已有三代药物进入临床,为存在EGFR这一驱动基因突变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带来了诸多治疗选择。

奥希替尼(Osimertinib)是第三代EGFR-TKI,现已获批用于:

1、一线治疗存在EGFR敏感突变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

2、经前代EGFR-TKI治疗后存在T790M耐药突变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后续治疗;

3、存在EGFR敏感突变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根治术后的辅助治疗

药物的这些适应症,离不开优秀的大型临床试验数据。然而,临床试验是群体性研究,在临床实际应用中,个体更值得关注。近期,一项病例报道显示:奥希替尼使晚期非小细胞肺癌骨转移患者病灶达到完全病理缓解。

病例故事

A先生70岁时,每年的常规体检发现右肺下叶的一个病灶在逐步增大(图1a),到医院就诊。医生仔细观察了病灶形态,感觉恶性可能性大,建议A先生在完善全身检查排除转移后,做手术切除病灶。

全身检查没有发现其他部位有可疑病灶,病变属于早期。因此,A先生接受了胸腔镜下右下肺切除+淋巴结清扫术,手术很顺利。病理医生对手术切除标本进行涂片染色,确诊A先生为肺腺癌(图1b),进一步的基因检测,提示A先生的肿瘤存在EGFR 21号外显子L858R这一驱动基因突变。术后两个月,A先生开始口服药辅助化疗,以便更好地清除体内潜在的“微转移”。

消失的病灶,奥希替尼单药治疗晚期肺癌达到病理完全缓解

图1. 非小细胞肺癌影像表现(a)及术后病理染色(b)

术后随访是每一位肿瘤患者的必修课。术后6个月时,一次胸部CT复查偶然发现A先生右侧第8肋骨存在一块明显的溶骨性病灶,进一步的PET-CT显示,此处最大标准吸收值高达5.4(图2a),提示骨转移病灶可能大。A先生病情复发了。

医生与A先生做了充分的沟通,考虑到A先生存在EGFR 21L858R突变,且病情进展快,医生建议他直接服用第三代EGFR-TKI,即奥希替尼。A先生同意了这一治疗策略,马上开始服药(80mg每日)。

之后A先生进入了服药后随访阶段。奥希替尼治疗1个半月后,A先生的癌胚抗原(CEA)水平相比治疗前有明显下降,治疗6个月后,CEA水平已在正常范围内。奥希替尼治疗1年时,CT显示肋骨病灶发生了大面积钙化,提示肿瘤活性大大下降(图2b)。

考虑A先生治疗后疾病稳定,且随访其他部位没有发生远处转移,医生决定为A先生再次行手术治疗,将病变的肋骨和肺部非浸润性的病灶一并切除。对切除的病灶进行常规的病理检查,医生发现A先生骨病灶上竟然没有了存活的肿瘤细胞(图2c、d),达到了病理学完全缓解(pCR);影像学上原有的病变(图3a、b)被为非浸润性腺癌(图3c)。8天后,A先生出院了,没有再接受包括奥希替尼治疗在内的全身治疗。

消失的病灶,奥希替尼单药治疗晚期肺癌达到病理完全缓解

图2. 肋骨转移的影像学(a、b)、手术样本(c)及病理染色(d)

消失的病灶,奥希替尼单药治疗晚期肺癌达到病理完全缓解

图3. 非浸润性腺癌的影像学表现(a、b)及病理染色(c)

小结与启示

本例手术复发后,通过奥希替尼治疗,骨转移病灶内肿瘤活性明显下降。在此基础上,进行骨寡转移灶的手术切除,达到了病理完全缓解,再一次印证了奥希替尼的效果。

靶向治疗后进行手术的情况在临床上相对是很少见的,而且影像学对骨转移病灶活性的评估也不是绝对的。这一例中,考虑肋骨病灶是寡转移灶,医生为其进行了手术,术后病理恰巧为完全缓解状态。后续A先生要求不进行包括奥希替尼在内的全身治疗,至于“无病生存期(DFS)”时间多久,需要进一步随访来看。如果无病生存期达到预期,那么治疗可以说是成功的。

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为非小细胞肺癌个体化诊疗带来了诸多的治疗手段。但临床情况复杂多变,具体到个例,临床医生还为患者提供更加精准化的诊断和治疗选择。相信分子分型时代的优化策略,定会使患者活得更久,活得更好。

参考文献:Hiroshi Shintani, et al. Bone Metastasis of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 Showing Pathological Complete Response to Osimertinib Monotherapy. Case Rep Oncol 2021;14:1876-1881.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