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为何唐朝以前的古人能让人感觉到鲜活的人性?唐朝以后则鲜见?

我看唐朝以前史籍的过程中,时常能遇到让我拍案惊奇的记载,某些时候,古人的所作所为展现出鲜活的人性,让我会心一笑的同时也体会到,无论古人是多么的有才华亦或是文韬武略、位高权重、权谋老道,他们和今人一样也是有血有肉、吃五谷杂粮,并且和我一样都是华夏大家庭中的一员,只不过古人来地球的时间比我早而已。举例:

为何唐朝以前的古人能让人感觉到鲜活的人性?唐朝以后则鲜见?

一、重耳打舅舅。

晋文公重耳流亡到齐国的时候,齐桓公慧眼识英雄,将齐国宗室的一名貌美女子嫁给重耳美人,俗话说“美人怀是英雄冢”,时间一长,晋文公沉溺于齐国安逸的生活,不再有返回晋国争夺王位的斗志。此时随从重耳流亡的亲信狐偃急了,抛家弃子跟着重耳跑路,图个啥?不就图重耳登上王位以后,吃香喝辣吗?重耳要是图安逸留齐国,那之前吃的苦不白吃了?那不行!于是狐偃和有关人员商量后,用酒把重耳灌醉,然后把正处于宿醉中的重耳带出了楚国。重耳醒了以后发现,辛辛苦苦三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了,如花美眷没有了,又要四处跑路,也没跟狐偃客气,拿着戈追着狐偃追了四条街。此时的重耳根本就是一纨绔子弟,而且狐偃是重耳亲舅舅,心急火燎的重耳不顾自己王子的风度,也不顾狐偃是自己亲舅舅的关系。晋文公固然老谋深算,文韬武略,可是长城不是一天建成的,晋文公也是人,和现在的年轻人一样,他年轻时也有冲动任性、安于现状的毛病。

二、少女淳于缇萦救父亲,诠释西汉时的“谁说女子不如男”。

西汉文帝时,山东临淄人有个名医叫淳于意,淳于意有五个女儿,年级最小的女儿叫淳于缇萦,年方十三岁。汉文帝十三年(公元前167年),淳于意因收人构陷,被判肉刑,要被囚车押送长安行刑,淳于意家中五女到是没有黑心棉,五朵金花围着囚车哭的梨花带雨,让淳于意很纠结,仰天长叹:“因为没有儿子,所以现在关键时刻,连个给我拿主意的人都没有。”西汉时民风彪悍,男儿尚气,女儿家也如此,淳于缇萦听了停止了哭泣,心中暗想:老豆说我们五姐妹不能给他拿主意,我就偏要争这口气,于是淳于缇萦也跟着去了长安。到了长安后,13岁的淳于缇萦上书汉文帝:1、我老豆是冤枉的;2、即便我老豆有罪,一旦被用刑,身体有缺陷,不利于改过自新;3、如果朝廷认为我老豆有罪,我情愿自己在官府作奴婢来替父赎罪。汉文帝了解后,很感动,赦免了淳于意。我看到这个记载也很感动,原因有二:1、淳于缇萦识字,这是很不得了的事情,因为西汉虽然能制造出比较粗糙的纸张,但是纸张被大规模应用是到了西晋,可想而知,培养一个识字之人需要付出多少成本,在此为优秀老豆代表淳于意点赞。2、平民可以直接上书给西汉最高统治者。华夏正统朝代民本思想的贯彻是很到位的,这是入主中原的游牧民族酋长无法理解的。

为何唐朝以前的古人能让人感觉到鲜活的人性?唐朝以后则鲜见?

三、曹丕学驴叫悼挚友,世子之尊难比知己情谊

竹林七贤之一王粲是曹丕挚友,喜欢他听驴叫。建安二十二年,王粲因染瘟疫英年早逝,曹丕悲痛不已,彼时佛教未传入中国,道教因黄巾军起义,实力衰微,理论没有后世那么完善,人死之后,魂归何处,东汉魏晋士人没有选择,也因此很重视人与人之间的情谊,崇尚率性自然,不做作。因此曹丕虽然是魏国世子,悲痛之下,和随从学驴叫以悼念王粲也就可以理解了。

为何唐朝以前的古人能让人感觉到鲜活的人性?唐朝以后则鲜见?

还有很多让人眼前一亮的记载,可是到了唐朝以后,类似的闪耀人性光辉的记载却没有了,有的只是权谋术数和一本正经,唐朝以后的史籍就像记载流水账一样,里面的人物无论文人墨客还是王侯将相就是一本正经、伟光正的形象,给人刻板和焦虑的感觉。究其内在原因,我觉得就如同家底殷实、父母有爱的家庭培育出的孩子为人处世率性而为、任性使气,而父母时常争吵、生活窘迫的家庭培养的孩子通常慎言慎行、谨小慎微。放大到唐朝以前的中国,虽然面对游牧民族劫掠,可是游牧民族和华夏民族差距太大,中原之人对周边民族有心理优势,不用担心有亡国灭种之祸,不必背负曾被游牧民族征服的耻辱,不用顾虑言行触犯依附中原政权的游牧民族的忌讳。唐朝以后,华夏正统王朝先亡于女真,后整体亡于蒙古,明朝一边抵抗扣关劫掠的蒙古诸部,一边艰难恢复文明,后期又整体亡于通古斯人。唐以后的历史,大部分时期就是一部炎黄子孙悲怆的历史,华夏民族有亡于游牧民族之耻,又面对游牧民族贼心不死、随时可能卷土重来的现状,不再如唐以前的中国人自信,所以就难以在唐以后史籍中看到鲜活的人性了。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