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為何唐朝以前的古人能讓人感覺到鮮活的人性?唐朝以後則鮮見?

我看唐朝以前史籍的過程中,時常能遇到讓我拍案驚奇的記載,某些時候,古人的所作所為展現出鮮活的人性,讓我會心一笑的同時也體會到,無論古人是多麼的有才華亦或是文韬武略、位高權重、權謀老道,他們和今人一樣也是有血有肉、吃五谷雜糧,并且和我一樣都是華夏大家庭中的一員,隻不過古人來地球的時間比我早而已。舉例:

為何唐朝以前的古人能讓人感覺到鮮活的人性?唐朝以後則鮮見?

一、重耳打舅舅。

晉文公重耳流亡到齊國的時候,齊桓公慧眼識英雄,将齊國宗室的一名貌美女子嫁給重耳美人,俗話說“美人懷是英雄冢”,時間一長,晉文公沉溺于齊國安逸的生活,不再有傳回晉國争奪王位的鬥志。此時随從重耳流亡的親信狐偃急了,抛家棄子跟着重耳跑路,圖個啥?不就圖重耳登上王位以後,吃香喝辣嗎?重耳要是圖安逸留齊國,那之前吃的苦不白吃了?那不行!于是狐偃和有關人員商量後,用酒把重耳灌醉,然後把正處于宿醉中的重耳帶出了楚國。重耳醒了以後發現,辛辛苦苦三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了,如花美眷沒有了,又要四處跑路,也沒跟狐偃客氣,拿着戈追着狐偃追了四條街。此時的重耳根本就是一纨绔子弟,而且狐偃是重耳親舅舅,心急火燎的重耳不顧自己王子的風度,也不顧狐偃是自己親舅舅的關系。晉文公固然老謀深算,文韬武略,可是長城不是一天建成的,晉文公也是人,和現在的年輕人一樣,他年輕時也有沖動任性、安于現狀的毛病。

二、少女淳于缇萦救父親,诠釋西漢時的“誰說女子不如男”。

西漢文帝時,山東臨淄人有個名醫叫淳于意,淳于意有五個女兒,年級最小的女兒叫淳于缇萦,年方十三歲。漢文帝十三年(公元前167年),淳于意因收人構陷,被判肉刑,要被囚車押送長安行刑,淳于意家中五女到是沒有黑心棉,五朵金花圍着囚車哭的梨花帶雨,讓淳于意很糾結,仰天長歎:“因為沒有兒子,是以現在關鍵時刻,連個給我拿主意的人都沒有。”西漢時民風彪悍,男兒尚氣,女兒家也如此,淳于缇萦聽了停止了哭泣,心中暗想:老豆說我們五姐妹不能給他拿主意,我就偏要争這口氣,于是淳于缇萦也跟着去了長安。到了長安後,13歲的淳于缇萦上書漢文帝:1、我老豆是冤枉的;2、即便我老豆有罪,一旦被用刑,身體有缺陷,不利于改過自新;3、如果朝廷認為我老豆有罪,我情願自己在官府作奴婢來替父贖罪。漢文帝了解後,很感動,赦免了淳于意。我看到這個記載也很感動,原因有二:1、淳于缇萦識字,這是很不得了的事情,因為西漢雖然能制造出比較粗糙的紙張,但是紙張被大規模應用是到了西晉,可想而知,培養一個識字之人需要付出多少成本,在此為優秀老豆代表淳于意點贊。2、平民可以直接上書給西漢最高統治者。華夏正統朝代民本思想的貫徹是很到位的,這是入主中原的遊牧民族酋長無法了解的。

為何唐朝以前的古人能讓人感覺到鮮活的人性?唐朝以後則鮮見?

三、曹丕學驢叫悼摯友,世子之尊難比知己情誼

竹林七賢之一王粲是曹丕摯友,喜歡他聽驢叫。建安二十二年,王粲因染瘟疫英年早逝,曹丕悲痛不已,彼時佛教未傳入中國,道教因黃巾軍起義,實力衰微,理論沒有後世那麼完善,人死之後,魂歸何處,東漢魏晉士人沒有選擇,也是以很重視人與人之間的情誼,崇尚率性自然,不做作。是以曹丕雖然是魏國世子,悲痛之下,和随從學驢叫以悼念王粲也就可以了解了。

為何唐朝以前的古人能讓人感覺到鮮活的人性?唐朝以後則鮮見?

還有很多讓人眼前一亮的記載,可是到了唐朝以後,類似的閃耀人性光輝的記載卻沒有了,有的隻是權謀術數和一本正經,唐朝以後的史籍就像記載流水賬一樣,裡面的人物無論文人墨客還是王侯将相就是一本正經、偉光正的形象,給人刻闆和焦慮的感覺。究其内在原因,我覺得就如同家底殷實、父母有愛的家庭培育出的孩子為人處世率性而為、任性使氣,而父母時常争吵、生活窘迫的家庭培養的孩子通常慎言慎行、謹小慎微。放大到唐朝以前的中國,雖然面對遊牧民族劫掠,可是遊牧民族和華夏民族差距太大,中原之人對周邊民族有心理優勢,不用擔心有亡國滅種之禍,不必背負曾被遊牧民族征服的恥辱,不用顧慮言行觸犯依附中原政權的遊牧民族的忌諱。唐朝以後,華夏正統王朝先亡于女真,後整體亡于蒙古,明朝一邊抵抗扣關劫掠的蒙古諸部,一邊艱難恢複文明,後期又整體亡于通古斯人。唐以後的曆史,大部分時期就是一部炎黃子孫悲怆的曆史,華夏民族有亡于遊牧民族之恥,又面對遊牧民族賊心不死、随時可能卷土重來的現狀,不再如唐以前的中國人自信,是以就難以在唐以後史籍中看到鮮活的人性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