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二战时德国军事指挥权都归于希特勒,但其却没有足够的军事能力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德国国防军最高统帅部的英文缩写为“OKW”,它成立于战争爆发前的1938年2月,从理论上说,它是纳粹德国武装力量的最高指挥机构,可以指挥国防军陆军总司令部(OKH)、海军总司令部(OKM)和空军总司令部(OKL)等三军司令部,三军再各自建有自己的总参谋部。

OKW是一个对战争进行全盘战略指导的“战时大本营”角色,同时对陆海空各军种进行协调指挥,而实际上,这一机构成为了“最高统帅”希特勒绕过陆军总参谋部直接发号施令的工具。

一战德国战败以后,它禁止拥有空军和海军,因此陆军“总参谋部”实际就是德国军队的头号首脑机关,同时在陆军的传统中,总司令部并不负责作战计划制定和作战具体指挥,这项工作是由陆军总参谋部负责的,因此陆军总参谋长才是全陆军中地位最重要的人物。

二战时德国军事指挥权都归于希特勒,但其却没有足够的军事能力

约德尔

而“总参谋部”的建立原本是普鲁士陆军最伟大的一项发明,它的精髓在于将战争的决策模式从“统帅决策型”向“军官团决策型”转变,甚至有人说“总参谋部也许是19世纪最伟大的军事创造”,然而希特勒彻底践踏和粗暴破坏了这一原则,其手段就是另行建立了最高统帅部。

1933年1月德国总统兴登堡任命希特勒为总理并授权其组阁,1934年8月兴登堡去世后希特勒又兼任总统,改称“国家元首兼帝国总理”并兼任“武装力量最高统帅”。1938年2月,希特勒宣布自己为全体武装部队的最高统帅,标志着他的权力达到了一个顶峰,拥有了指挥海陆海空三军的实际权力,为了彻底掌握武装部队指挥权,他随即着手建立了所谓的“最高统帅部”。

说白了,希特勒建立的OKW成为二战德军事实上的总参谋部,而传统的陆军总参谋部基本成为了摆设。

二战时德国军事指挥权都归于希特勒,但其却没有足够的军事能力

卡纳里斯

最高统帅部在希特勒之下,设置“最高统帅部总监”一职(也有译成长官),下辖作战部(约德尔上将)、情报部(卡纳里斯海军上将)等单位,负责掌握纳粹德国的战争总体情况和统一战略部署。考虑到二战德国战场主要在东线的实际情况,陆军在所有军种中应该占据主导地位,而空军和海军负责加以配合,这也是普鲁士传统的“陆军决定论”观点的体现,因此,OKW不应过分干涉陆军总参谋部的专业部署和作战指挥。

可惜的是,在希特勒的强力干预下,OKW与陆军总参谋部及其背后的普鲁士军官团关系日趋对立,在争夺陆军指挥权问题上的矛盾愈发尖锐,尤其是OKW和戈林、邓尼茨等新派力量联合起来试图加强海空军的地位,进一步弱化了陆军总参谋部的职能。最要命的是,自毛奇以来陆军总参谋部所拥有的作战指挥权已不复存在,在战争中期以后,完全凭借希特勒的个人直觉进行作战部署。等于二战时期德军的指挥体系倒退回一战前的“统帅决策型”。

二战时德国军事指挥权都归于希特勒,但其却没有足够的军事能力

阿道夫·希特勒

再退一步,哪怕OKW的职业军人们能坚持自己的专业和操守,也能为陆军总参谋部争得应有的权力,然而OKW的总监凯特尔元帅几乎成为了希特勒的“应声虫”,他毫无保留地完全顺从希特勒,同意他撤掉那些功勋卓著的将领,甚至赞同处死许多高级军官,而这些军官的唯一罪名只是未能服从希特勒,他的绝对服从使OKW成为了希特勒的“副官处”,极大地助长了前线的灾难。

1942年的斯大林格勒战役前,凯特尔私下里认为夏季进攻可能会失败,但他不敢向希特勒直谏。当第6集团军被围困的时候,凯特尔却反过来支持希特勒驳回曼施坦因和保卢斯等人的突围请求,他通过这样的方式来保护自己的地位,尽管他也知道那样的决定是危险的。

应该说,凯特尔虽然出身德国陆军,但是他和他领导的OKW反而成为了希特勒打垮德国陆军的帮凶,最后自己也因此在1946年上了绞刑架。

二战时德国军事指挥权都归于希特勒,但其却没有足够的军事能力

威廉·凯特尔

因此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OKW的存在,使德国陆军总参谋部和普鲁士军官团对战局的事实影响非常有限,而戈林的空军和希姆莱的武装党卫军却又只听命于OKW,进而不断削弱陆军的作战指挥权,希特勒终于通过OKW实现了“外行领导内行”的局面。斯大林格勒战役后,陆军总参谋长哈尔德在与希特勒进行了一场激烈争吵之后被解除职务,不久以后陆军总参谋部便被告知其职权范围仅限于东线,其它战场的陆军事务划归OKW管辖。

于是重点来了,希特勒不仅自兼德国国防军陆军总司令,还通过OKW把陆军作为一个整体分割开来,其后果是所有的作战部门全部丧失独立的战役能力,一切权力集中在希特勒手中。而他并没有专业的军事素养来支撑作战指挥,从而加速了德军在两条战线上的崩盘。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