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孩子的叛逆期真的存在么?

孩子的叛逆期真的存在么?

叛逆期,青春期,更年期,这些词我们都不陌生。

它们都是人到了一定的年龄,因为生理的变化从而出现一系列典型行为的统称。

作为当事人,这些词会成为我们解释自己负面情绪的借口,作为家人和朋友,也会把它当做一系列反常行为的解释。

但是有一个问题,有些人这种典型行为很明显,而有些人却几乎不可见,这让我们开始怀疑,生理上的因素到底占比有多少?

这种生理上的变化导致的情绪和行为变化,是不是可以避免?

当然可以,很多充满爱的家庭里,这些情况发生的概率就很低。孩子很少叛逆,青春期,更年期也只是一个时间阶段而已,该健康成长的依然健康成长,该温柔宁静的依然温和宁静。

当我们开始用一个什么期去归纳一大堆阶段性问题,决定时间过了就会好时,很多时候其实是在逃避,家长再用叛逆期逃避自己的教育责任,家人也在逃避自己对中年女性的关怀责任。

我们可以着重来讲一下叛逆期,很多家长觉得叛逆是孩子到了一定阶段,一定会遇到的问题,只要熬过这段时间,孩子就会懂事。

于是家长就默默忍受,等待孩子走完那个阶段。

其实真相恰恰相反,这个时候最不能默默忍受,而是要反省自己的教育问题,并且调整自己的教育问题。

孩子到了青春期,情感部分的大脑会随着性成熟加速发育,而理智相关的大脑皮层却需要24岁上下才能发育成熟,这会让孩子开始冲动而情绪化。

但是这种情绪化是很有限的,并不是导致孩子叛逆的最大原因。

孩子从婴儿期开始探索世界开始,他都在一边探索世界,一边试探父母的边界,之后童年期,青春期也一样,叛逆不是某一个阶段的产物,而是贯穿了整个孩子成长过程。

这个期间,正是需要孩子家长很好的教育,还有更好的陪伴,否则这种叛逆会延续到成年,最后变得反社会,这恰恰是没有教育好,恰恰是默默忍受的结果。

那么孩子有哪些叛逆行为呢?这些叛逆行为的原因是什么?家长要怎么办?

常见的叛逆,比如爱发脾气,爱顶嘴,喜怒无常,蛮不讲理,对一切都持否定态度,拒绝接受大人要求他们做的事情,不愿意接受大人的管教,还经常和其他孩子和承认发生争执。

而且动不动就把自己的过错责怪他人,还大吼大叫,经常情绪化。

这些行为背后仔细想一想,其实很小一部分来自于年前和生理原因,很多其实是家庭教育出了问题,只是以前孩子还小无法反抗,现在随着个子拔高,父母身上的光环消失以后,开始反抗了。

也就是说并不是突然就如此,而是一直如此,只是现在表现了出来而已。

导致这样的原因有很多,家长有,孩子自己也有,外部环境也有,其中家长的原因肯定最多。

比如吼叫和打骂,小时候你的吼叫和打骂,因为孩子弱小暂时屈服于你,但是人家学着呢,身高起来以后,立马有样学样了,而且加倍返还给你。

再比如批评和嘲讽,这些带攻击性的语言方式,在不断的否定孩子的想法、感受和价值,你们被否定了心理都不舒服,更不用说孩子被自己最爱的父母否定了,心中的怨恨潜移默化,终究会长大的时候表现出来。

唠叨和说教也是,那些你说往东,孩子叛逆偏偏往西的家庭,往往是家长唠叨太多,让孩子觉得家长不信任他们,自然长大后要拒绝家长的话,去证明自己。

还有翻旧账,你总是怎么怎么,你老是这样那样,就算是大人,听多了也逆反,更不用说孩子了。

最后就是情感绑架,用内疚来控制孩子,你这样是不是太自私了?你这样做真的对么?情感和道德都是压力武器,重了都容易反弹,孩子也是。

如果这些原因都没有,那么很有可能是孩子自己情绪管理的问题,这是孩子生理上的发育进程决定的,因为理智脑尚未发育成熟,青春期就是冲动,就是容易情绪化,这是家长必须经历,并帮孩子做好情绪管理的一个年龄段。

当然也有可能是外部原因,比如受到了欺负,学习成绩不好,还有来自他人的打击等等,最需要注意的是校园霸凌,这是很常见的一种,家长时刻需要注意。

了解了这些叛逆的可能原因以后,家长们自然也就有了解决方法。

这里最关键的就是理解孩子,所有的情绪背后其实都是恐惧,孩子们的大吼大叫背后在害怕什么?没有安全感?渴望得到父母的关注?

孩子的这个年龄段,正是两代人冲突最激烈的时候,家长经常会误解,一方面把孩子当孩子,一方面又觉得孩子应该是大人了。

当你想要贯彻自己想法时,觉得孩子还是孩子,所以要听你的,所以不管孩子有没有准备好,也不管孩子愿不愿意。

而当你想要孩子正常时,孩子的虚张声势的大吼大叫背后的失落,害怕,挫折和沮丧,你又不管,你觉得孩子是大人了,该有点大人样子了。

这就很双标,而且这样的家长还很多,从来都是从他们自己的需求出发,而不是真正的站在孩子角度去理解他们,尊重他们。

所有的叛逆行为,其实都可以用充满爱意的行为来安抚和治疗,你觉得用什么样的管教方法都没用,这孩子没救了,那你可以内省一样,你真的去尝试理解了么?去沟通了么?去表达支持和尊重了么?

孩子往往都是觉得自己的爱不够,而很少会有孩子觉得爱的太多了。

最好的表达支持和理解的方式,其实就是正强化,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正面管教,正面的称赞,微笑和拥抱,给予孩子积极的回应,这事不是说一次就能解决一切。

而是要贯彻到日常生活中去。

当然不能全部都是正面积极的反馈,也需要惩罚和批评,这两者都需要方法,《正面管教》这本书里有非常好的策略,表扬有技巧,关键是要用表扬去塑造正确的行为模式,而惩罚和批评的前提是定好规则和纪律,为了清晰的边界,不破坏孩子的安全感。

不过再多的管教,都不如树立好的榜样。毕竟孩子往往很少成为你期望的样子,反而更大概率会成为你的样子。哈哈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