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宋襄公:特殊历史时期中的另类,为了心中的坚守而丧命的君主

宋襄公:特殊历史时期中的另类,为了心中的坚守而丧命的君主

宋襄公:秉传统余韵,树仁义大纛

在文革我接受的那点零星的历史知识中,宋襄公是个很特别的存在,因为毛主席对他有个很著名的评价,叫做“蠢猪式的仁义”,所以,在我的印象中,他就是一位不切合实际、迂腐昏聩、蠢笨到极致的代名词。

不仅仅是宋襄公,仿佛整个宋国都是一群奇葩式的存在,先秦很多形容一个人蠢笨的成语,都说的是他们,什么拔苗助长,刻舟求剑,守株待兔等等的一堆,连精明的猴子,一旦到了宋国,也成了朝三暮四的傻猴儿了。

不过,这宋国可真不可小觑,他们是商朝后裔,周王朝建立后,本着“兴灭继绝”的传统,并没有将他们屠戮殆尽,而是划了一大块土地封国,准用天子礼,“于周为客”,是周天子的宾国,这就是宋国。

宋襄公:特殊历史时期中的另类,为了心中的坚守而丧命的君主

所谓“兴灭继绝”,就是春秋时期普遍遵循的法则,那时的人们认为,封国乃天子所授,是不能灭的,“二王三恪”,维持其宗庙祭祀不绝为大家所遵守。

如夏朝被商汤取代之后,便建立一个杞国,以便继承夏朝,这一传统直到那无耻的勾践吞并了吴国方被打破,由此也结束了春秋,进入了毫无规矩可言的战国时代。

宋国是殷商的国姓子姓国,地位很高,乃诸侯国之最,按照公侯伯子男的等级,他们是少有的公国,而当时很多的国家都只是侯国,如鲁国、燕国等等,所以称为诸侯国。

当然还有楚国这样被中原视为蛮夷的子国,国王只能叫楚子,而那在西北为周王室养马,后来称雄的秦国,则属于弼马温一般的不入流,于是便自己造了个词,叫王,所以,他们的国君都以秦王称之。

宋襄公:特殊历史时期中的另类,为了心中的坚守而丧命的君主

作为殷商遗民,宋国有十万膏腴之地,地处通衢,交通便利,国都商丘乃繁荣都会,被后世称为“三商之源,华商之都”,商业极为发达,所以,后来便有了“商人”一词,一直沿用至今。

而周围的国家看着他们做生意发财,心中那是一个羡慕妒忌恨,于是,才有了那么的编排宋国人的成语,以此来发泄心中那五味杂陈的心结。

宋国是华夏圣贤文化的源头,宋国人血液中沉淀着固有的礼义基因,而宋襄公作为这一群人的代表,自小就受着“礼义仁智信”风气的熏陶,所以,在他身上留存的,更多的是一些过去式的行为准则,这不足为怪。

宋襄公:特殊历史时期中的另类,为了心中的坚守而丧命的君主

宋襄公,春秋时宋国第20位国君。春秋五霸之一,在位14年,因联络卫、曹等国联合伐齐并拥立齐孝公而名声大噪。

后在讨伐背叛自己的小弟郑国时,与救郑的楚军大战于泓水,因讲“仁义”,拒绝“半渡击之”的军事原则而大败受伤,次年便因伤而亡,《左传》中的一句“夏五月,宋襄公卒,伤于泓故也。”为宋襄公的霸主梦,画上了一个句号。

关于这次战斗,史书记载为:襄公与楚成王战于泓。楚人未济,目夷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济击之。”公不听。已济未陈,又曰:“可击。”公曰:“待其已陈。”陈成,宋人击之。宋师大败,襄公伤股。

宋襄公:特殊历史时期中的另类,为了心中的坚守而丧命的君主

对这次战争双方实力的悬殊,宋襄公实际上是心知肚明的,但他太相信正义的力量,仁义的魅力,自言:“楚兵甲有余,仁义不足;鄙人兵甲不足,仁义有余。”也就是说,他心中认定雄霸天下的根本,不是兵甲,而是仁义,这于今来看,是很有些搞笑的。

宋襄公逝世80年后,孔子出生,他一生都在叨叨叨地宣扬他的“仁义道德”学说,而这时,更是没有人愿意听他这些过时的宣讲了,从这个角度来说,孔子肯定是宋襄公的知音,如果孔子能与宋襄公同时代,我想,他肯定能给老夫子一方舞台,获得双赢之效果。

我认为,说宋襄公愚蠢肯定是不全面的,如果特指这泓水之战倒也算勉强,但是,也可以说泓水之战,是宋襄公用他的生命,诠释了他对仁义的坚持。

宋襄公:特殊历史时期中的另类,为了心中的坚守而丧命的君主

一个国家的君主,在那个乱世中,能成为“五霸”之一,还主持了弭兵之盟,这怎么也不是一个蠢才能做到的,比如那个替夏朝续香火的杞国,除了一个忧天的成语,我们还能记得什么?

宋襄公是个雄心勃勃的君主,但在那礼崩乐坏的时代里,一味地坚持心中的理想,便显得太迂腐了,他就如同堂吉诃德同风车大战一般,在找不到同级别的阵营作战,而在面对一帮以胜利为极终目标的对手时,他的失败是必然的。

要是换个角度来考虑,如果宋襄公打胜了泓水之役呢,是不是可以说,这就是仁义道理的力量,一个能战胜一切邪恶的正义之师是无敌的。

宋襄公:特殊历史时期中的另类,为了心中的坚守而丧命的君主

晋文公后来被人狂赞,那是因为他打赢了晋楚间的“城濮之战”,所以,那“退避三舍”的仁义,为他贴金不少;但如果败了呢,想必同这宋襄公是一个腔调了。

记得以前看欧洲描写古代战争的大片,总是很疑惑,都是双方列阵排好,或刀或枪地对杀、互射,绝对看不见用什么谋略,如示弱、偷袭,包抄等等,我们老祖宗总结出来的那些充满睿智的兵法,对这些欧洲人来说,统统都是对牛弹琴。

宋襄公所处的时代,就道德层面来说,可以说是遇到了“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人们的传统观念,正被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所取代,一切不看手段只看结果,就如同在非洲草原上,狮子“锁喉术”的绝杀同二哥鬣狗“肛肠术”的残忍,其实是没有区别的。

宋襄公:特殊历史时期中的另类,为了心中的坚守而丧命的君主

不可否认,至少在宋襄公前期,他所尊崇的那套价值观还是很受用的,也就是说是有市场的,周边的各国都还是守规矩的,他们都尊奉周天子这个共主,遵循尊王攘夷的道德底线,守规矩,讲仁义,所以才成就了宋襄公霸主的伟业。

但是,由于后来楚国的加入,这战争便有些变味了,楚国公开声称“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当时的楚国,是游离于中原诸侯既定秩序之外的,是典型的“我是流氓,我怕谁”的模样。

宋襄公面对这样不按套路出牌的对手,以春秋战法对阵,还执着地坚持他心中的仁义之战,焉有不败之理?所以我认为,我们可以笑宋襄公的不识时务,但不能将战败归结于仁义!

宋襄公:特殊历史时期中的另类,为了心中的坚守而丧命的君主

所以,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句话对宋襄公来说也颇为适用,即成也仁义,败也仁义,这与智商无关,更与蠢笨没有一毛钱的关系,真正的蠢事,都是聪明人深思熟虑后做下的,宋襄公只是按照他遵循的价值观和行事,只是他没有认识到,他的认知,早已不适用于不断变化的现实了。

仁义,肯定不是胜利之保障,文明更不是生存之必须,中国历史上的中原文明,多次被野蛮异族摁在地下摩擦,便是证明;换言之,文明程度越高,生存的空间越窄,这也是宋襄公主要的败因,而他自己是认识不到这一点的。

郑黠宋狂,尔虞我诈,从郑庄公敢同周天子叫板并箭中王肩开始,这战争的形式便开始胡来了,他们敢“冒天下之大不韪”,为了结果就可以任意为之,不择手段。

那曹刿不遵守“击鼓出击”的规矩,待齐军三鼓气竭才击鼓反攻,为成语词库中留下了“一鼓作气”之典故;而《孙子兵法》的出现,更是一篇“兵者诡道”的公开宣言,也是兵家必备的教科书,全无仁义可讲了,于是,完成了从“礼义之兵”到“诡诈奇谋”的变迁。

项羽的鸿门宴,最多也是被人笑为太仁慈,心太软,乌江自刎并没有被人嘲笑为不识时务,只是可惜他“卷土重来未可知。”称他是中国最后一个贵族,其实,他同宋襄公相比,二人岂非五十步笑百步,同在一个屋檐下,这差别咋就那么大呐。

宋襄公:特殊历史时期中的另类,为了心中的坚守而丧命的君主

在新中国建国以前,人们对宋襄公是很尊敬的,我们从他的谥号中便能看出,昂扬向上者为“襄”,当然也有非主流的评价,认为他是迂腐的,因为,历史是依据“成王败寇”的原则书写的,我不知这是道德的沦丧还是文明的进步,只能说,他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中,实在是一个另类。

宋襄公可以说是道德和礼义的殉道士,在春秋无义战的乱世中秉行仁义,“临大事而不忘大礼”,是中国历史上真正的贵族,如同子路“正冠而死”一样;他们同对手可以面对面的决斗,但绝不会行那背后捅刀子之事。

由此我想到了美国独立战争中的一个小插曲,当时,英军的一个阻击手,瞄准了对方一个身穿将军服的高官,正当要扣动扳机之时,被他的上司喝止,“对方是一个贵族,你怎么能从背后开枪呢?”于是,看着这群人消失在山丘的背后。

后来才知道,这个逃过一劫的将军,正是领导大陆军战胜英军,并成为美国第一任总统的人,他叫华盛顿。

土豪和贵族,根本就不是在同一层面上的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