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这位国军名将曾是中央副主席,去世后北京和台北都为他举行追悼会

国民党自成立之初,就存在很复杂的内部派系斗争,在1948年前后,大批国民党左派进步人士宣布脱离蒋介石政权,成立了和中共合作的民主党派——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简称民革。民革广泛吸纳了国民党中的民主进步人士,爱国抗日将领郑洞国就是其中一位。

这位国军名将曾是中央副主席,去世后北京和台北都为他举行追悼会

郑洞国1903年出生于湖南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7岁入私塾,14岁进入石门中学附小,接受新式西方科学教育。此后他的家境出现衰落,不得不依靠兄长的接济完成学业。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革命风暴也影响到了年轻的郑洞国。他在此时就立下了从军报国的崇高理想 。

1924年,郑洞国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并集体加入了国民党。在黄埔军校期间,他努力学习,并参加了平定广州商团叛乱的战斗。

这位国军名将曾是中央副主席,去世后北京和台北都为他举行追悼会

毕业后,他又参加了广州革命政府对军阀陈炯明的东征。1926年,郑洞国以营长的身份随国民革命军参加了北伐战争,主要对孙传芳作战,在北伐战争中,他率全营官兵英勇作战的同时,又很注意方法,灵活指挥,取得了很大的战果,因此他也很快就晋升为团长,而当年他才24岁。

在此时的国民革命军系统中,郑无疑是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在围绕南京国民政府建立的一系列战争中,他屡立战功。1931年,郑洞国晋升了第2师4旅旅长,并被派去跟鄂豫皖苏区的红军作战。但他到任不久后红军进行了战略转移,事实上郑洞国并没有和红军有过大的交手。

1933年,长城抗战爆发,长城沿线各东北军部队节节败退,蒋介石下令把中央军第2、25、83师组成第17军,开赴长城沿线对日作战。

这位国军名将曾是中央副主席,去世后北京和台北都为他举行追悼会

郑洞国率2师4旅,在南天门一线,以弱势兵器和火力,对抗陆空立体进攻的日军八日之久,面对阵地被攻破的情况,他脱下军装外套,只穿衬衫,亲自参与冲锋,一度率部收复了阵地,但整个长城抗战终于因日军火力强大、中国军队伤亡惨重而失败,国民政府被迫签订了《塘沽协定》,中国军队退出了长城,郑洞国则率兵退往了北平。

1936年,郑洞国任第2师师长,并晋升为陆军少将。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郑洞国随即被派往抗日的战场。他首先率第2师参加了保定会战,失利后率部退往舞阳修整。

这位国军名将曾是中央副主席,去世后北京和台北都为他举行追悼会

1938年3月,第2师又加入了李宗仁指挥下的第5战区,参加了徐州会战。在川军王铭章师被日军歼灭,滕县失陷的危难之时,郑洞国率第2师在运河南岸堵住了日军,并展开了顽强的阻击。为中国军队极大地争取了时间,为台儿庄战役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1939年,郑洞国又率领中国军队中全由伤愈归来的老兵组成的头等精锐部队——荣誉1师参加了桂南会战,并收复昆仑关。这是中国军队首次攻克日军控制的天险,并几乎歼灭日军一个旅团,郑洞国取得如此战功后不久,升至军长。

这位国军名将曾是中央副主席,去世后北京和台北都为他举行追悼会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政府组建了中国远征军赴缅甸参战。第一次赴缅作战失利后,部分中国军队进入印度,组成了中国驻印军,重庆政府委派郑洞国为驻印军新编第1军军长。

在印缅作战期间,郑洞国不但继续施展自己的指挥艺术,打出了许多漂亮仗,还以自己的个人魅力极大地促进了东南亚中美英盟军之间的合作关系,为缅甸战役的最终胜利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并于1945年2月晋升陆军中将。

这位国军名将曾是中央副主席,去世后北京和台北都为他举行追悼会

抗战胜利后,郑洞国首先到京沪地区接受日军投降,后来被蒋介石派往东北打内战。

在解放战争刚刚爆发后不久,国军一度在东北占据较大优势,此时的郑洞国也是忙于同东北民主联军作战,而随着战局的变化,国民党在东北地区优势尽失,郑洞国事实上丧失了实权,只得率部困守于长春孤城,这也是他人生中最为痛苦的一个时期,欲突围而不得,在漫长的围困中,城内居民和守军都很难熬,作为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他于心不忍,可是对蒋介石集团的愚忠又让他没有办法。

这位国军名将曾是中央副主席,去世后北京和台北都为他举行追悼会

最终,在1948年10月,国民党长春守军陆续起义,本想为老蒋“尽忠”的郑洞国也只得放弃了抵抗。

新中国建立后,郑洞国本想隐居起来,但在毛主席的再三邀请下,他还是出来工作,先后任水利部参事、全国政协委员和民革中央副主席等职务,后来又担任了黄埔同学会会长,为祖国的建设和统一发挥着自己的作用。

1992年,他病逝于北京,遗体告别仪式在八宝山进行,与此同时,台湾方面也对他进行了纪念。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