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儿子调任郡太守,母亲却说:我要回故乡,准备墓地,收葬你

“暴力绝不是一种治世良药。”当正义以暴力的方式出现时除了大快人心的痛快,背后又隐藏着多少悲戚,令人胆寒加倍。我国西汉时期多“酷吏”用残酷手段治理民间,一时间四处虽然呈现出了一片祥和,但伴随着的是血流千尺的威慑,无人胆敢犯上作乱。

西汉有一位人称“屠伯”的酷吏杀人如麻,犯人只要犯了罪无论大小在他手上大多再无生机。如今的法律都会讲一句人道主义,但在他那里只要是坏人那就注定要被砍头示众,即使犯人已经改过自新。这位“屠伯”屠戮的犯人不计其数。

一日,他的母亲前来看望自己的儿子,却撞见惨死街头的无数犯人大为震撼,心中悲痛,这些人犯的罪大小不一,他们苦苦哀求,想改过自新但是等待着他们的无一不是锃亮的屠刀与一地鲜血。

“屠伯”的母亲见到这凄惨的场景,拒绝见自己的儿子,她直接回到了家,为儿子准备墓地,以收葬他,没想到她的话一语成谶,不久后他便受刑身亡,母亲悲痛不已。

儿子调任郡太守,母亲却说:我要回故乡,准备墓地,收葬你

剧照

“耿直”的严延年

西汉年间,霍光上书废除了整日玩乐无度的

昌邑王

。昌邑王被废汉宣帝继位后,颇看重一位叫做严延年的人。汉宣帝喜爱用一些有能力且明礼律的官员,严延年恰好在一些方面上正符合这些特点,只不过严延年的任官之旅也有不少波折。

儿子调任郡太守,母亲却说:我要回故乡,准备墓地,收葬你

在霍光废除昌邑王之后,严延年上书弹劾霍光以“欺君犯上”的罪名,这霍光废除昌邑王的到底是何居心不说,但是严延年却敢直言说他不守臣子礼节,说擅自废除皇帝这种事是大逆不道的,这实在是胆大。

严延年说的也在理,但醉翁之意不在酒,他纯属想给霍光找不痛快,这篇奏折一上,朝中的人便对他都开始忌惮起来,毕竟敢惹霍光的人惹不得。

此篇奏折虽呈了上去,但是被从中扣留,所以也没了后话。汉宣帝能即位霍光功不可没,虽然目的不纯,但是也显示出了他在当时到底手握多少权利。

霍光不能随便激怒,连汉宣帝最开始也不能轻易夺他的权,也正是这个原因让一众人顿时对严延年感到佩服,敢上书弹劾霍光,这人不简单。

儿子调任郡太守,母亲却说:我要回故乡,准备墓地,收葬你

霍光

严延年一直都是这种不懂得明哲保身的人,这与他当时的身份有关,但也是性格使然。他的父亲是丞相府的长吏,他自幼就在丞相府里学习法律,蜀汉时期丞相府位高权重,甚至权力高于帝王。

严延年在丞相府中见得多学的自然也多,便是因为这段经历让他更有能力。

不过或许也有一部分的影响也是从这里产生,严延年是从小学习这些条条框框且又在管束较严的成长环境中生活,所以塑造了他的性子。

儿子调任郡太守,母亲却说:我要回故乡,准备墓地,收葬你

严延年

批判了霍光以后严延年又有了一件较为出名的事,便是他弹劾大司农田延年。这一回严延年运气不好,反倒差点害了自己。

田延年和霍光是一伙的,这两次上书实在不难看出他对他们是有多怀恨在心,值得一说的是,严延年确实是个比较“记仇”的人。

田延年做了什么呢?在严延年的上书中,他以田延年带兵器入宫冲撞了皇帝仪仗的说法想要汉宣帝罚他,但是田延年自然不干,他一口咬定自己根本没有冲撞皇帝仪仗是严延年诬告他。

儿子调任郡太守,母亲却说:我要回故乡,准备墓地,收葬你

两个人各执一词,这时候事情升级,有人来审理此案,而审理的人便站在了田延年那一边给严延年一个不小的下马威,直接让严延年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这御史中丞怎么说的,说既然田延年冲撞了仪仗那就是严延年的罪过,他明明知道却不多加拦阻,反而还把他放进来了,这是何居心。这还不罢休,严延年被弹劾成了宫内的罪人要把他按律处死,严延年怕了,赶忙收拾东西跑了。

虽然跑了但他自然不甘心,待几年后他终于等来机会,汉宣帝颁布了赦令。此时的汉宣帝已经从霍光那里夺走了大半的权利,而严延年是个值得用的人才。严延年是东海郡下邳人,今江苏邳州人。

他开始的时候在东海郡做一个小官,因能力出众升为御史大夫的手下,后又做了御史,他的女儿正是被废的昌邑王的正室,大抵这也是他对霍光等人厌恶的原因之一。

儿子调任郡太守,母亲却说:我要回故乡,准备墓地,收葬你

严延年得了赦令,先后接到了丞相府和御史府的文书,因御史府的先导随严延年去了御史府,重新做了从前御史大夫的职位。严延年重回朝堂多有收敛,但是为人处世之道依旧没变,但是此时他也正迎来了一个机会。

汉宣帝很赏识严延年的胆量与性子,估计也是赏识他弹劾霍光和田延年的行为,所以便任他做了平陵令。

在做平陵令期间严延年又做错了事,冤杀了人,所以被革职。几经周转后严延年最终当上了涿郡的太守。涿郡的前几任县令都是无能之辈,涿郡的地方恶霸作恶多端,风气极差。对于这些豪强,一些官员都忌惮几分,所以情况日益严峻。

不过这些恶霸的好日子终于到头,因为严延年来了,严延年一向严苛,对于恶行更是不手软,他不像其他官员一样忌惮这些地方势力,毕竟是见过大世面的人,手段十分强硬。

严延年刚到任,了解了情况以后决心铲除这些恶人恶事,“酷吏”一名也由此开始。

儿子调任郡太守,母亲却说:我要回故乡,准备墓地,收葬你

严刑下的涿郡:初任太守

当时涿郡有三大巨头,分别是毕野白、西高氏、东高氏等人,两高氏尤为气盛。

他们仗着背景与身家在当地为非作歹,不光如此只要是与这几家有点关系的人,也为虎作歹,当地人有种说法是宁可得罪太守也不要得罪他们,可见气焰多么嚣张,而严延年最看不惯的就是欺压百姓之人。

在严延年来了之后,他们还未意识到严延年与前几任的官职是大为不同的,依旧为非作歹,凡是他们的人做完恶事以后都会躲到这些“大哥”家中,抓捕的官员无可奈何只能不了了之,过段日子风头过了,他们就会继续出来我行我素毫不收敛。

在这种治安情况下影响的不仅是百姓的生活,还有整个涿郡的发展,做生意的担惊受怕,什么也不做的也要带着点武器才敢上街,就是到了如此人心惶惶的地步。

严延年决心严惩,第一件事就是拿最棘手也是人们最忌惮的高氏开刀。

严延年要找关于高氏的犯罪证据,他便找到了当地出身的官员赵绣清,因是本地人对情况更为了解。赵绣清不敢忤逆太守,也不敢忤逆高氏,打算敷衍了事,小看这新来太守严延年大概会是他做过最后悔的决定。

赵绣清找了证据但却准备了两份,他是这样打算的,先呈交一份罪行不太严重可以从轻发落地给严延年,若是形势不对再把真正的交给他。不巧的是,这事被严延年提前知道了。

赵绣清恭恭敬敬的交上了那份只记载了鸡毛蒜皮小罪的记录,严延年接过这份记录,没急着看,不慌不忙的将手伸入他的怀中,拿出了另一份记录。

赵绣清当即傻眼,只是为时已晚,耍谁不好呢,非要耍严延年。其实赵绣清的罪名换了别人的话也就革职关押,但严延年第二天就将他直接斩首。一时间这些大大小小的官员才知道,这新来得太守——不得了啊。

杀鸡儆猴以后,办事也利索多了,关于高氏的犯罪记录很快就详详细细地到了严延年手上。

严延年直接下令官兵到高氏家中捉拿犯人,高氏的人此时还没想到一切来得这么快,还想威慑这些官兵,结果话没说完就被押走了。

儿子调任郡太守,母亲却说:我要回故乡,准备墓地,收葬你

高氏想垂死挣扎一番,不过下场同赵绣清一样,被当众斩首,共数十余人,一个不落。此后“郡中震恐,道不拾遗。”这一幕让百姓欢天喜地,恶人被除,哪里不开心呢,心中都痛快不已。

此后涿郡一下变了个样,在没些作奸犯科的事情传出来,一下变成了安居乐业风气优秀的郡城。

严延年虽然手段“残暴”但是必须要为他辩解一番,严延年只有对待这些豪绅恶霸才会如此狠厉,对待平民百姓其实松得多,叫他“酷吏”也好“屠伯”也罢,其实严延年并非什么可恶之辈,反之他尤为的吏法忠君。

对于一种说法我很赞成,这些两千石不能治的豪绅,寻常的吏是行不通的,只有酷吏方能治。

这些严酷手段对的不是平民,而是为非作歹的豪绅,所以类似严延年的一些西汉酷吏其实更该称为能吏。

儿子调任郡太守,母亲却说:我要回故乡,准备墓地,收葬你

严延年之死:难评的太守

在涿郡之后严延年又到河南做太守,河南相比涿郡地位影响都更高一些,涿郡治理有功此时汉宣帝对严延年更是看好。严延年在河南依旧保持作风,对当地豪强一抓二杀,毫不手软,不变的依旧是对平民百姓多有体谅。

严延年在河南一时间成了位让人猜不透的太守,他断案行事实在诡异莫测。往往人们觉得不至于死刑的犯人,严延年便重判此人处以死刑。要是人们说这人一定会被判死刑,严延年反而从轻发落。对于严延年“吏民莫能测其深浅意”。

儿子调任郡太守,母亲却说:我要回故乡,准备墓地,收葬你

其实作为太守也并非是想杀就杀,抓了死刑犯是要先上报再杀人的,只不过这个环节其实不过是个形式,但并不能因此说严延年乱杀人,他所杀之人依旧大多是当地豪强和极恶之人。

每年的冬天下辖的各郡县都要把死刑犯人押到太守府所在的地方,严延年正是在河南洛阳。冽冽寒冬,刑场上鲜血如注这一幕让百姓们实在胆寒,河南的百姓便将河南太守“严延年”称作了屠伯,并且这不甚好听的名号一下传开了,严延年酷吏残忍的说法不断扩散。

其实这样的看法多是被严延年的治理风格所影响,严延年对待尽忠尽责的下属非常的好,像是对待自己的亲属一般待他们。

这些下属是整日与严延年相处,是熟悉他办事原则的人,他们自然也知道外面那些污名到底因何而有。

儿子调任郡太守,母亲却说:我要回故乡,准备墓地,收葬你

河南与涿郡不同,这里的地方势力盘根错节比涿郡更为复杂,背景也更多,而严延年不讲情分,不知损了多少人的利益,看他不爽对他恨之入骨的人也就多,严延年何其精明,只不过他并不惧怕这些威胁和潜在的危险,一心忠于汉宣帝为他治理民间。

严延年有一朋友是京兆尹名为张敞,他听到了风声,于是赶忙写信来奉劝严延年,不要处死那么多的犯人,对这些人还是多些宽恕的好。确实在这种强压逼迫下这些恶霸早晚有一天是要反噬的,待到那时可就为时已晚。

收到信后严延年并未接受劝告,他回信说河南是政治要地,东周西周的余孽残存,且此地恶人多好人少,怎么能不管呢。

河南任太守期间严延年的母亲来看过他一次,严家有五个儿子都是做官的,还不少都是朝中官员,所以严母可谓教导有方。

儿子调任郡太守,母亲却说:我要回故乡,准备墓地,收葬你

严母到了洛阳以后正巧是春节将近的冬天,而她目睹了严延年处罚囚犯,对此大感震惊,直接离开。严延年本是欣喜母亲的到来的,但不成想却惹怒了她,不愿进到太守府中。严延年别无他法只能赶到驿站见自己的母亲,结果严母将严延年关在了门外不与他相见。

严延年素来良孝,他为了让母亲原谅自己在门外苦跪许久,请求见母亲一面,最后母亲也心软了,便让他进了门。

严母一见他便责备说:“幸得备郡守,专治千里,不闻仁爱教化,有以全安愚民;顾乘刑罚,多刑杀人,欲以立威,岂为民父母意哉。”

儿子调任郡太守,母亲却说:我要回故乡,准备墓地,收葬你

严母教训严延年说他有幸能做太守就应该以理服人,教化众人用仁爱来教化他们,而不是动用酷刑大肆杀人以此来树立威信,这样的做法哪里是做父母官!

严延年知道母亲的良苦用心,不断认错,最终母亲只长叹一口气。自己的儿子自己还不了解吗,严延年哪里听进了这些话呢。

其实严延年到底有没有错呢,实在没法断绝,他做的事确实太不人道,但单从一个方面看是绝不严谨的,严延年之所以这么做与当时的政治宗旨和社会现状密不可分,毕竟只是一位太守,若是皇帝不想,他又哪能杀如此多的人。

严母无法,想起程回家,她临走前显得格外的悲伤,对严延年说:“没想到,我这么大把年纪要白发人送黑发人。我要回东海老家了,需找人整理先人的墓地。”严母话中之意便是严延年继续杀人总有一日也会被人杀的。

这话不假,严延年最终还是被自己的性子送进了坟墓。终日与杀戮为伍的严延年戾气渐重,而不断发生的事情都好像与他作对,严延年便越加不满,从前对皇帝有多敬重如今就有多埋怨。

儿子调任郡太守,母亲却说:我要回故乡,准备墓地,收葬你

颍州太守黄霸被皇帝夸治理有方,颍州一片祥和,还传出了凤凰多次降临的说法,于是便有人说是黄霸仁爱治理感召了上天有此吉兆。

有人将这些奇观禀报了皇帝,皇帝大喜,当即给他封侯升官还赏赐了一千两黄金,过了不久黄霸又被昭进京做了太子太傅,不断高升最后还做了丞相。严延年对此尤为不服,他本就看不惯黄霸,又觉得自己明明也把河南治理的很好为何不见皇帝赏赐他。

严延年找到自己的曾经的同事兼好友丞义发牢骚,当时河南发蝗灾,严延年口无遮拦直言:“这么多的蝗虫,怎么他凤凰下凡能全吃完吗?”字里行间处处讽刺,若是只讽刺黄霸还好,可黄霸是皇上看好的人啊,说他不好,那不就是打皇帝的脸。

儿子调任郡太守,母亲却说:我要回故乡,准备墓地,收葬你

接着又是朝廷设立常平仓的事,提意见的人是个不高的小官耿寿昌,他提议设立粮仓在粮食便宜的时候收粮,贵的时候在卖粮,是一种调节市场经济的好办法。

这事本该没什么好说的,好事嘛,谁会不满意呢。结果严延年却不冷不淡讽刺说:“这办法是人家没什么官职的小官想出来的,那些御史和丞相干嘛呢?若是没能力就该让贤。”严延年在惹人这方面真是不赖,一句话得罪一堆。

可悲可悲,严延年成日与自己的朋友丞义抱怨讽刺这些事情,终究酿下了祸端。

丞义年老了,头脑早就不清明,他整日听严延年的牢骚,又看他杀人如麻的冷血模样,不知怎的的就鬼使神差的想到了自己,他想万一有一日严延年也这么对自己那该怎么办?

儿子调任郡太守,母亲却说:我要回故乡,准备墓地,收葬你

日思夜想这事成了丞义的心结,于是他为自己卜了一卦,卦象是“死”啊!他在一联想严延年顿觉无望,于是将严延年所说过诋毁朝廷诋毁皇帝的话都一股脑报了上去,完事后喝药自杀了。

这个结局似乎有些可笑,但也有些无奈。严延年实行酷刑虽是为民除害,但是流血千里也太过偏激了,而偏激不仅体现此处,严延年早年就表现出了一种过于绝对的极端主义,而随着这些性格缺陷的不断酝酿最终害死了自己。

严延年虽为“酷吏”但并非那种以杀人为乐的狠毒之人,实在难以断言的去评价他,要不是感到不公和内心愤愤不平,他也不会说出那么多造出祸端的话。只能感叹人果真是复杂的动物,还有杀戮绝不是制止暴力的最好办法。

严母一语成谶:天道神明,人不可独杀。我不意当老见壮子被刑戮也!

儿子调任郡太守,母亲却说:我要回故乡,准备墓地,收葬你

总结

西汉多酷吏汉书中特有一卷来记载酷吏传,严延年就是其中一位,只是相较于传统意义上的酷吏,严延年并不是坏人,只是政治风格和手段太过偏激。

最终杀人者终被杀,严延年此人很难评判,但是单从他体谅百姓嫉恶如仇这一点来看,他便是值得记载的。

儿子调任郡太守,母亲却说:我要回故乡,准备墓地,收葬你

文献:

《酷吏与汉代政治》王颖

《西汉“屠伯”严延年》崔建华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