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痴迷于谶纬之学的皇帝,研习谶纬著作,贤臣进谏反对险些丧命

引言:

东汉的开过皇帝光武帝刘秀在位期间其统治策略最大的特点就是实施谶纬国家制,即以谶纬之学主宰国家的的行为。在这一前提之下,东汉帝国才坚持所谓的“儒教化”社会制度。谶纬就是一种儒家预言,运用这种模式,很容易让国家走向停滞不前、愚昧无知的境地,但光武帝刘秀并不在意这个,他认为认真执行谶纬大流,帝国将万无一失。

痴迷于谶纬之学的皇帝,研习谶纬著作,贤臣进谏反对险些丧命

以身作则,“发扬”谶纬之学

刘秀是个对谶纬知识如饥似渴之人,据《后汉书光武帝纪》记载,刘秀自己终日研习谶纬著作,遍览天下谶纬著作,可谓是以身作则。很多将领也受到了光武帝的影响,在战事紧张的军营里,中军帐灯火通明,主帅不是在研究战法和地图,而是如饥似渴地阅读算命卜卦的迷信鬼神之书,沉迷于古代神话和预言中,犹如置身于封神榜中,姜太公决战闻太师。在刘秀的亲自带动下,军营里处处都是学习谶纬之学的军人。打仗归打仗,学习神圣的谶纬之学也是至关重要的,因为这样可以迎合主帅刘秀,从而为升官发财铺平道路。在军事上越来越有主动权,使民间对刘秀的支持度越来越高。刘秀一度成为百姓的精神领袖。此时,民间对谶纬之学的研习也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随着民间纬之学研习风俗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中央朝廷人才更重视谶纬之学。就当是情况来看,要想获得光武帝刘秀的认可,并获得升官发财的机会,就必须研习谶纬之学。这样不但能与刘秀产生共鸣,而且能与刘秀之间产生良好的个人情感关系,从而一路顺风顺水,高枕无忧。就制度方面来看,谶纬之学已成为“国家学说”,代表东汉的意识形态,朝廷上下研究此学说的大臣数不胜数。

痴迷于谶纬之学的皇帝,研习谶纬著作,贤臣进谏反对险些丧命

桓谭劝谏险些丧命

光武帝刘秀用人标准很简单,即追随谶纬之学的朝臣一律大加重用;相反,坚持古文经的学者们则一律搁置一旁,甚至是被无情打压。在刘秀的一再倡导之下,谶纬之学的地位到东汉初年几乎处于神圣的地位,无人敢撼动。但也招致一些古文经学派学者的非议。著名大才鸿、古文经派代表人物桓谭就曾站出来批评光武帝的问题。据史书记载,恒谭是个古文经派的杰出人物,为了对蛊惑人心的谶纬之学进行彻底否定,匡扶大汉正义,桓谭曾提笔书写一份奏疏,请求光武帝刘秀放弃对谶纬之术的迷信,回归到儒家经典教旨上来。

痴迷于谶纬之学的皇帝,研习谶纬著作,贤臣进谏反对险些丧命

桓谭是个极为聪明的儒家思想家,他能清楚地看到,真正了解“天命”之人是没有的。就是孔子本人恐怕也很难有这样的造诣。自从子贡以来,无人敢称自己已掌握“天命”的规律。现在的形势是,东汉帝国必须回归到以仁义正道为本,而不妄谈怪力乱神之类的空论。

贡都不能“参透”“天道”,如今的薄学浅儒又能有什么造呢?试图掌握“天道”之人动机都不纯,是想以“天道”为幌子,达到自己的目的。可能有的奸佞们能说对一两次“天道”,但这都是无稽之谈像猜数学上的单双一般,纯属偶然。

刘秀坐在案头,认真看完了谭奏疏的开头,便心生烦躁,通篇读完之后,刘秀大怒,认为恒谭是对自己思想权威的挑战,打算寻找机会将其制服。一段时间之后,刘秀修筑灵台,明知桓谭不擅谶纬之学,故意将其请出,桓谭当中大喊自己不读谶纬。刘秀马上暴怒,大声呼唤左右,要求将桓谭处决。万般无奈之下,桓谭拼命叩头谢罪,头破血流,最后才保全了性命。自此之后,桓谭再也不敢在光武帝刘秀面前提出谶纬之学的任何弊病。

痴迷于谶纬之学的皇帝,研习谶纬著作,贤臣进谏反对险些丧命

坚持要求尹敏校正图谶

在光武帝朝,有一位著名经学专家,名叫尹敏,由于博学多才,受到朝野上下一致推崇。在此情况之下,光武帝刘秀下令尹敏去校正图谶书籍。尹敏见光武帝刘秀心情迫切,出于国家前途着想,尹敏诚地告诫刘秀谶书非圣人所著,会“疑误后生”光武帝刘秀却不以为然,认为这是小事,了解其中思想才是要旨,因此,坚持要求英敏校正图谶。

在校正过程中,尹敏看到很多荒谬之处,被认为是对未来的预言,他顿时心潮澎湃,觉得有趣,于是就在其中加了一句缺文:“君无口,为汉辅。”校正完毕之后,刘秀亲自审阅,看到这句话,很疑惑,便将尹敏请来询问。尹敏很谦恭地告诉刘秀,他见前人胡乱编写谶书,设置预言,蟲惑后人,自己也就心血来潮,给自己添了一条有利的谶言,希望有朝日能得到后人的重视,“君”无“口”就是“尹”,意思就是说,尹姓人氏应做朝廷的三公。刘秀听完,认为尹是在亵读谶纬之学的权威,但看到他校正的图谶已全部完成,大有功劳,便未惩罚他。但从此,尹敏未受重用。

痴迷于谶纬之学的皇帝,研习谶纬著作,贤臣进谏反对险些丧命

打压反对谶纬的异己

在朝廷上,谁敢公然反对谶纬之学谁就会遭受灭顶之。有一次,光武帝刘秀与大臣郑兴谈论郊祀之事,郑兴却很尴尬地道:“臣不为谶。”刘秀当场大动肝火,郑兴吓得坐立不安,赶忙跪地求饶。根据史书记载,郑兴虽然得以全身而退,但却因一生不懂谶纬而未获朝廷重用。

在刘秀的一手倡导之下,朝廷学习谶纬之学的权臣越来越多,专业学者就更不必说,数不胜数。当朝廷设立太学之后,太学生们每天不但学习一般经义,而且还根据刘秀的安排,特别将谶纬之学纳入必修科目。一时间,整个中央内学习谶纬之学的学子们处处可见,讲授谶纬的学风日盛一日。在这支庞大的队伍中,除一般学者和官员之外,还有大量博官,甚至是一般性官员,也对纬之学孜孜以求。

痴迷于谶纬之学的皇帝,研习谶纬著作,贤臣进谏反对险些丧命

朝廷已形成成熟的谶纬大流与学术风格,但刘秀并不满足,每年,他都会以中央政权的名义招揽民间研究谶纬之学的成就者,进行谶纬著作的校正和修订。当时,有位名叫薛汉的民间纬专家,被招揽至朝廷之后,名噪一时。在东汉初年,像薛汉这样的民间谶纬专家被招至朝廷做博土者比比皆是。由此可见,东汉初年谶纬大流文明的发展已达到一个巅峰。

痴迷于谶纬之学的皇帝,研习谶纬著作,贤臣进谏反对险些丧命

结语:

光武帝刘秀坐在皇位上,全力推荐自己的谶纬大流,这是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就对社会的影响方面来看,没有哪个朝代能像东汉初年这样普遍,几乎是全国与全民谶纬。在刘秀当政的倒数第二年,即中元元年,也就是公元56年,刘秀还特地把谶纬之学的经典宣读于天下,从此,谶纬成为东汉王朝的“国教”,上升到与国家生死存亡相并论的至高地位。东汉朝廷由此控制了谶纬的解释权,并严格控制私造谶纬的行为。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