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别拿作家不当干部,作协到底是个什么样的组织?

作者:夹馍星球
别拿作家不当干部,作协到底是个什么样的组织?

作者|馍小贝

出品|夹馍星球

1954年,位于陕西关中的宝鸡扶风县,一个吴姓农民家庭迎来了第七个孩子。

父亲是一位颇受尊敬的乡绅,中规守正,类似于《白鹿原》中的白嘉轩,他给儿子取名:吴克敬。

查字典,“克敬”指能敬慎其身的人,即谨慎恭敬。

同一年的11月,扶风向东100公里外的西安城,中国作协西安分会正式成立,办公地址在建国路上的高桂滋公馆。这是一座漂亮的西式院落,“西安事变”发生后,蒋介石就住在这里。

中国作协西安分会,是陕西省作协的前身,就这样,吴克敬成了陕西作协的同龄人。

当然,那时的他不可能知道自己会和这个组织产生什么关联。直到多年后,他成了这个组织的一员,并出任领导,担任陕西作协副主席,西安市作协主席。

他也不可能预见,自己真正的成名,是在67岁的这一年,因为“矫情”二字进入大众视野,辣了大家的眼睛。

2022年1月4日,西安疫情严重,吴克敬写了篇文章《扎在长发上的橡胶手套》,在赞美几位抗疫工作者的奉献精神时,顺道批评了一位因没有卫生巾向防疫人员哭诉的西安女子。

“疫情当前,什么矫情,什么小姐做派,是没有用的。”写者可能无意,但看者有心,吴克敬很快遭到网友的一顿胖揍,要比几年前他获得鲁迅文学奖的时候出名多了。

尽管在回应中,他称自己并没有不尊重女性,文章中所赞美的医务工作者也都是女性,但因为对陷入困境的普通老百姓的漠视,缺乏同理性,并没有挽回舆论。

别拿作家不当干部,作协到底是个什么样的组织?

△ 吴克敬相关话题在微博上的阅读量已达到5亿

有人甚至想起了另外一件事: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山东省作协副主席王兆山发表了一首词《江城子•废墟下的自述》,里面有一句:只盼坟前有屏幕,看奥运,同欢呼。

这是将丧事办成喜事的典型案例,从那之后,“坟头看电视”就成了网络上的一个梗。几百年后的人如果回望这件事,很可能认为是一个“寓言”。

每每在灾情降临之时,总有些人的文字引起争议,而背后一旦跟着个“作协”,就会闹出更大的动静。那么,作协到底是怎么来的,是个什么样的组织?

别拿作家不当干部,作协到底是个什么样的组织?

像大多数的部门一样,作协是模仿苏联老大哥设立的。

1934年,高尔基主持召开了苏联作家第一次代表大会,成立了作家协会。我们也派了一位代表参会——肖三,萧子升的弟弟。回国后,自然也将苏联的文学领导方式带了回来。

抗战爆发后,1937年,在延安成立了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1940年,正是在边区文协的代表大会上,毛泽东发表了著名的《新民主主义论》,提出要建立一个新中国,建立中华民族的新文化。

不到十年,这个目标实现了。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后,文艺界很快开始筹备全国性的大会。7月2日,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大会正式开幕,也就是“第一次文代会”。

会议规格非常高,郭沫若致开幕词,茅盾介绍筹备过程,朱德、董必武、周恩来等领导人到场祝贺并讲话。7月6日下午,周恩来作了重要报告,他说:

“不仅我们要成立一个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的联合会......(还)要分部门成立文学、戏剧、电影、音乐、美术、舞蹈等协会......因为我们不可能常开这样的大会。希望在会中或会后,就把各部门的组织成立。”

别拿作家不当干部,作协到底是个什么样的组织?

△ 周恩来在文代会上讲话

7月19日,大会闭幕,成立了“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简称“全国文联”。

紧接着,各个文艺门类开始筹备自己的协会。7月23日,208名文学工作者在中法大学(现北京理工大学)大礼堂,成立了中华全国文学工作者协会,简称“全国文协”。

经过选举,文协主席为茅盾,副主席为丁玲、柯仲平。

前两位大家都很熟悉,对柯仲平的名字可能有些陌生。他是云南人,很早就到延安参加革命,是一位政治抒情诗人,代表作是《从延安到北京》。

1942年2月,柯仲平担任边区文协主任。5月份,毛泽东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时,他也做了热情的发言。毛泽东很欣赏他,亲自提名他为《解放日报》特约撰稿人。

参加文代会时,柯仲平是西北代表团团长,作为延安老区的文艺界领导,当选副主席也在情理之中。

第一次文代会之后,各大区及下属的省市,都纷纷成立了地方“文联”。

当时新中国实行六个行政大区建制,每个大区管若干个省,比如西北区,管辖陕甘宁青疆五省。

陕甘宁边区文协,此时已搬到西安,直接改组成为“西北文联”,柯仲平任主席。同时,西北文联下设西北文学工作者协会,即“西北文协”。

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文学也紧跟形势动员创作。当年9月,第二次文代会在北京召开,会上决定把中华全国文学工作者协会改成“中国作家协会”,简称“中国作协”。

显然,“中国”两字title更便于开展对外交流,这也是作家协会的主要功能。

别拿作家不当干部,作协到底是个什么样的组织?

△ 中国作协主席茅盾

作家加入协会后,就成为国家干部,享受一定的工资待遇。比如文艺一级作家,周立波、曹禺等,工资是月薪333.5元,文艺二级如赵树理、舒群等,月薪270元。

当时普通职工的月薪大约40元左右,作家的待遇相当于现在的互联网大厂。

作家有了著作,还能拿稿费,千字6元-18元。像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等著作多的作家,能达到万元以上的稿费。

这笔钱,足以在北京买房了,不是一套房,而是一个院子。

别拿作家不当干部,作协到底是个什么样的组织?

1954年,六个大区的行政建制撤销,省成为一级行政区。相应的,大区单位也得进行调整。

原大区的作家协会,改为大区所在地城市的中国作家协会分会,继续联系原来大区各省的会员。1954年11月,西北文协改组成为中国作协西安分会,马健翎为主席。

作协主席这个位置,第一个看作品影响力,第二个看革命资历。马健翎是一位剧作家,在延安时期写出了现代革命戏《血泪仇》,获得过“人民群众的艺术家”称号。参加第一次文代会时,他是西北代表团的副团长。

不久,西北文联撤销,柯仲平调入作协西安分会,担任主席,马健翎便转为副主席。可以说,在建国初期,柯仲平是西北文学界头号领导人,走到哪儿都是头把交椅。

别拿作家不当干部,作协到底是个什么样的组织?

△ 柯仲平(右)与马健翎

大区撤销后,1950年代后期,各省开始成立中国作协分会——比如1957年,中国作协新疆分会成立。这种情况下,作协西安分会,实际上成了作协陕西分会,只管陕西省的事了。

1956年4月,作协西安分会主办的刊物《延河》创立。有了一个刊物,就有了具体要做的事,也是作协这个组织存在的必要。

十年后,文化开始革命,作家是受到最大冲击的一类人。1970年,作协西安分会撤销,人员下放到农村去开荒种地,搞生产,捏笔的手,握起了锄头。

1973年,形势趋缓,在周恩来的主持下,开始恢复国家各项工作。7月,原《延河》的编辑班底,创办了《陕西文艺》杂志。换个名号,便于开展创作活动。

此时,在延安大学读书的路遥,写了短篇小说处女作《优胜红旗》,就发表在创刊号上。

到了《陕西文艺》第3期,又发表了陈忠实的短篇小说处女作《接班以后》。同年8月,贾平凹在陕西文联主办的刊物《群众文艺》上发表处女作《一双袜子》。

别拿作家不当干部,作协到底是个什么样的组织?

△ 上大学时的贾平凹(左)

陕西新一代作家,未来的“三驾马车”,齐齐登上历史舞台。

陈忠实的《接班以后》被西影厂改编为电影《渭水新歌》,是按着“四人帮”打倒走资派的思路改的,等到要上映时,“四人帮”被打倒,片子瞬间过时了。

那时西安整顿交通秩序,有个笑话说,谁要违反交规,罚看一场《渭水新歌》,保证下次不敢了。陈忠实也为此很恼火,此后就不碰电影了。

别拿作家不当干部,作协到底是个什么样的组织?

“文革”结束,1977年7月,《陕西文艺》恢复了原名《延河》。此时,已从大学毕业的路遥,被分配在杂志小说组做编辑。

1978年,作协西安分会也恢复成立,胡采任主席(前辈人物柯仲平、马健翎都已去世)。胡采是一位评论家,曾任边区文协创作组组长,当时是《延河》的主编。

这一年,路遥、陈忠实、贾平凹同时被吸收为作协西安分会的新会员。那时候文学走俏,只要有作品发表,半只脚就算踏进文坛了。

1979年10月,全国第四次文代会召开,陕西代表团由胡采带队,贾平凹、莫伸等13人参加。

莫伸是谁?1978年,中国作协主办的《人民文学》第一期头条位置,发表了他的短篇小说《窗口》。当时他是铁路宝鸡东站的一名装卸工,业余时间搞写作,没想到一出手就到了顶级刊物,震撼了不少人。

别拿作家不当干部,作协到底是个什么样的组织?

△ 年轻时的莫伸,有点像摇滚歌手张楚

1979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公布,莫伸的《窗口》在列,同时还有贾平凹《满月儿》。那时候,得了全国奖是极高的荣誉,是要开庆功会的,所以他们就作为陕西代表,参加了文代会。

贾平凹有怪才,一入文坛就冲得很猛。1979年,《陕西短篇小说散文选(1949-1979)》出版,是建国30年陕西文学成果的集成,贾平凹有三篇入选,是年轻作家中的翘楚。

另外两架马车,也不甘示弱。陈忠实的小说《信任》,获得1979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路遥的中篇小说《惊心动魄的一幕》,1981年获得首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1982年,受“文革”冲击的中国作协恢复体制,并且和中国文联同级,都是正部级。也就是说,作协属于文联,但又是平级的行政独立单位,再次彰显了作家的地位。

1983年9月,中国作协西安分会,改组为中国作协陕西分会。其实多年来一直都是如此工作,这次算正名。胡采继续担任主席。

1985年4月,路遥、贾平凹、陈忠实等被增选为副主席。三驾马车继续齐头并进。

这年8月份,秋高气爽,作协的一干主将集体去延安、榆林召开“长篇小说创作促进座谈会”。网上流传很广的一张合照,就是此时拍的。

别拿作家不当干部,作协到底是个什么样的组织?

△ 陕西文学主力军

开会时,路遥和贾平凹住一个屋子,路遥打鼾声太大,吵得贾平凹没法睡。第二天,贾平凹对他说,你是当官的命,适合一个人住单间。

这次会议对陕西文坛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转折点。之前,大家都是因为中短篇小说成名,分量不够。回去后,作家们开始向长篇进军,在此后几年相继拿出了重磅作品。

“文学陕军”正式起跑。

别拿作家不当干部,作协到底是个什么样的组织?

1984年3月7日,西安市作家协会正式成立。其前身为1950年成立的西安市文协,但多年来一直跟着市文化局和市文联办公,没有独立。

这一次召开了西安市作协第一次代表大会。黄悌当选主席,贾平凹、权宽浮为副主席。

黄悌是位剧作家,194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建国后在中国戏剧协会创作室工作,曾去朝鲜战争前线采访一年,写出了成名作《钢铁运输兵》,丁玲给予了高度赞扬。

1958年,黄悌调到西安话剧院任副院长。1960年代初,他与人合作写了一个剧作《卧虎镇》,讲的是陕西渭北地下党领导农民运动的事,被批判是在表现“陕西党救了中央”,是为“彭高习集团”服务,从此遭受厄运。

1964年10月20日,原作协西安分会主席柯仲平,就是在讨论批判话剧《卧虎镇》的会议上,突发心脏病,24日去世,

黄悌还有个剧作《巴山红浪》,1961年被西影厂改编为电影,那时还是演员的吴天明,在里面跑了个龙套。十二年后,他当了西影厂厂长。

1977年春天,黄悌与人合作,写了剧本《西安事变》,由西安话剧院排演,在全国巡演时造成了轰动,因为这是观众第一次在舞台上看到演员扮演领袖,非常好奇。

在国庆30周年献礼作品评选时,西安话剧院《西安事变》获得创作二等奖,演出一等奖。之后又由西影厂改编为电影,捧红了饰演蒋介石的孙飞虎。

别拿作家不当干部,作协到底是个什么样的组织?

△ 电影《西安事变》剧照

有了这些重要的作品,1982年,黄悌担任西安市文联主席,市作协成立后,又兼任作协主席。

也是这个时候,吴克敬开始步入文坛。他小学文化水平,做过木匠,后来去拖拉机站工作,因为会写点东西,被调入了县农机局。

1981年9月,他听说棉纺厂一名女工因为头发卷进机器,导致胳膊残废,她的男友正在西北农业大学就学,为了爱情,决定休学陪护,而学校受到感动,特批他们在校结婚。

就这个素材,吴克敬写了一个短篇小说《婚礼》,投给《陕西青年》杂志,结果被发表了。他接着写了多个短篇,也都幸运刊发,有的还是《当代》这样的国家级刊物。

1987年,他被西北大学作家班录取,之后又考上研究生。等1991年毕业后,他去了《咸阳日报》当记者,后调入《西安日报》。但这时,他放弃了小说创作,只写些散文和随笔。

这个时期的陕西文坛,正处于巅峰态势,人到中年的作家进入创作最好的时候。

1987年1月,贾平凹的长篇小说《浮躁》,在《收获》杂志连载。1990年,西安市作协换届,他当选为主席。

1989年,莫伸的长篇《远山几道弯》出版。1992年,高建群《最后一个匈奴》出版。陈忠实的《白鹿原》也即将完成......

1991年3月,路遥《平凡的世界》获得第三届茅盾文学奖,成为当时陕西作家获得的最重要奖项。

别拿作家不当干部,作协到底是个什么样的组织?

△ 电视剧《平凡的世界》剧照

得奖之后,路遥基本被确立为陕西作协的下届主席了,但在1992年11月17日,不幸因肝硬化去世。

同一月,陈忠实的重磅长篇《白鹿原》,开始在《当代》刊载。

1993年6月,作协陕西分会更名为“陕西省作家协会”,陈忠实当选为陕西作协主席。贾平凹、高建群等人为副主席。五年后,《白鹿原》获得第四届茅盾文学奖。

2007年9月,陕西作协换届,贾平凹接替陈忠实,担任主席。次年,他的《秦腔》获得第七届茅盾文学奖。三驾马车,在茅奖面前再次聚齐。

2019年,又一位陕西籍作家陈彦,凭借作品《主角》获得第十届茅盾文学奖,他会预定下个陕西作协主席的位子吗?

别拿作家不当干部,作协到底是个什么样的组织?

也是2007年,中断小说创作近20年的吴克敬,离开《西安日报》,重新拿起了写故事的笔。这一次,就像1981年的第一次一样,同样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他的《状元羊》发表之后,被《小说月刊》2007年第2期头条转载,被认为是当年最好的中篇小说之一。有评论说:“小说展现了人性的温情和人的尊严,完成了对底层人物心灵的抚摸。”

在那之后,吴克敬爆发出创作第二春,接连推出中短篇小说。贾平凹对他很欣赏,曾说:“别人50岁写不动了,他才开始写。想象力特别好,其写作技巧也特别好,让我敬佩。”

2010年4月15日,西安市作家协会换届,吴克敬当选为主席。贾平凹为名誉主席。

别拿作家不当干部,作协到底是个什么样的组织?

△ 吴克敬在西安作协讲话

同年10月,吴克敬的中篇小说《手铐上的蓝花花》获第五届鲁迅文学奖,这是他写作生涯的最高成就。西安市还为他召开了作品研讨会,贾平凹出席。

但就在2015年,吴克敬被曝涉嫌抄袭和一稿多投,当时互联网传播没今天这么发达,讨论的声量不高。

如果说,那一次是车轱辘掉了,这次就是真的翻车了。

没有人的成功是偶然的。从一个给人打棺材的木匠,当一个地方的作协主席,这条路是用笔垦出来的,一笔一划皆为印迹。但成功之后,还能保持对苦难的初心吗?

回想起1949年7月6日下午七时二十分,第一次文代会正召开时,毛泽东突然空降现场,引起雷鸣般的掌声。

别拿作家不当干部,作协到底是个什么样的组织?

△ 毛泽东出席第一次文代会

等会场安静下来,他用一口湖南腔讲话说:

“同志们,今天我来欢迎你们。你们开的这样的大会是很好的大会,是革命需要的大会,是全国人民所希望的大会。

因为你们都是人民所需要的人,你们是人民的文学家、人民的艺术家、或者是人民的文学艺术工作的组织者。

你们对于革命有好处,对于人民有好处。因为人民需要你们,我们就有理由欢迎你们。”

作家的写作是表达内心,是描摹现实,是输出思想,最重要的,是对人的那份真诚。

失去了真诚,失去了对老百姓的感情,再高的位子,再好的作品,也会变得没有价值。

除了作协,还有更多在不同位子上的人,如果拿“人民”为镜子,照出的自己是什么样子?在这次西安疫情中,已有太多的丑陋面相。

当人民需要时,你们在哪里?

矫情的,不是面对苦难时的哭泣,而是在哭泣面前的傲慢和冷漠。

—END—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