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清代侠义公案小说别开生面,鲁迅这样点评《三侠五义》

作者:我是青鸟

明代以来,被称为“四大奇书”的《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曾经盛极一时。清代曹雪芹的《红楼梦》出,又得以盛行于世。但是正如鲁迅所指出的:“时势屡更,人情日异于昔,久亦稍厌,渐生别流”,于是侠义小说遂得以脱颖而出,别开生面。这类侠义小说,旨在揄扬勇侠,赞美粗豪,但又不背于忠义,因此既受到小民百姓的欢迎,统治者也乐于利用。清代的侠义小说,往往与公案故事连在一起,形成侠义公案小说。这类小说每以历史上的一名清官为主,一些武艺非凡的侠客为辅,相互敷衍而成。如《三侠五义》中的包拯,《施公案》中的施世纶(小说作施仕伦),《彭公案》中的彭鹏(小说作彭朋),在历史上都颇有名声。这些清官要能顺利地办成大事,自然需要一些侠客的帮忙,武艺高强的南侠展昭等人,自然是最好的帮手。鲁迅在评《三侠五义》一书时说:“凡此流著作,虽意在叙勇侠之士,游行村市,安良除暴,为国立功,而必以一名臣大吏为中枢,以总领一切豪俊,其在《三侠五义》曰包拯。”他又说:“凡侠义小说中的英雄,在民间每极粗豪,大有绿林结习,而终必为一大僚隶卒,供使令奔走以为宠荣,此盖非心悦诚服,乐为臣仆之时不办也。”这两段话很有概括性,深刻地揭示出古代的侠客,既有“侠义”的一面,也有“奴性”的一面。同类的侠义公案小说,大抵都离不开这个公式。

清代侠义公案小说别开生面,鲁迅这样点评《三侠五义》

文康的《儿女英雄传》,又名《金玉缘》《侠女奇缘》。书中写侠女何玉凤,出身名门,智勇双全,因父亲被权臣纪献唐(隐射年羹尧)所害,只得奉母避居山林,伺机报仇。她变名为十三妹,广交豪杰,出没市井之间。偶于途中遇到为救父而奔走的安骥蒙难,毅然拔刀相助,救他脱困,并说合同时被救出的弱女张金凤与他结婚。其间穿插写她行侠仗义、惩恶锄奸的故事,颇为动人。后来纪献唐被朝廷所诛,十三妹虽未手刃仇人却父仇已报,而且母又逝去,便欲出家为尼,后终被众人劝动,嫁了安骥。何玉凤与张金凤二人共事一夫,相睦如姊妹,故此书初名《金玉缘》。此书前半部写十三妹行走江湖的侠女形象颇精彩,下半部写她回到闺阁中去,助夫奋斗功名,则淡然寡味,无甚可看。

石玉昆的《三侠五义》,原名《忠烈侠义传》。书中初写宋真宗时刘、李二妃俱孕,刘妃争宠,与宫监郭槐施“狸猫换太子”计,陷害李妃;继写包拯断案,昭雪冤情。包拯以忠义刚正的行为,感化豪侠,于是南侠展昭、北侠欧阳春、双侠丁兆兰、丁兆慧等“三侠”,以及钻天鼠卢方、彻地鼠韩彰、穿山鼠徐庆、翻江鼠蒋平、锦毛鼠白玉堂等“五义”,先后投诚受职,人民大安。此书写三侠、五义锄强扶弱、诛除奸暴的故事,写得虎虎有生气。当时《红楼梦》等书专讲柔情,《西游记》一派,又专讲妖怪,《三侠五义》在柔情与妖怪之外,别树一帜,专讲侠义,使人耳目一新,大受欢迎。鲁迅曾称许道:“《三侠五义》为市井细民写心,乃似较有《水浒》余韵。”“至于构设事端,颇伤稚弱,而独于写草野豪杰,辄奕奕有神,间或衬以世态,杂以诙谐,亦每令莽夫分外生色。值世间方饱于妖异之说,脂粉之谈,而此遂以粗豪脱略见长,于说部中露头角也。”正因为“写草野豪杰,辄奕奕有神”,所以侠义公案小说中的豪士侠客,往往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是贵为名臣大吏的清官们所不可企及的。《三侠五义》一书,明确地以“侠义”为题,是对这类义士侠客的极大褒奖。《儿女英雄传》特标“英雄”二字,也正是对这类义士侠客极尽称颂之意。

清代大学者俞樾,对《三侠五义》十分赞赏,但认为开篇写“狸猫换太子”荒诞不经,于是“援据史传,订正俗说”,改写第一回。又因南侠、北侠、双侠实为四侠,非三侠所能包容,便添加小侠艾虎、黑妖狐智化及小诸葛沈仲元,共为七侠,改书名为《七侠五义》,与初本并行于世,尤盛行于江浙之间。

《三侠五义》写至白玉堂独往冲霄楼盗襄阳王之叛党盟书,误坠铜网阵而死,群雄共赴襄阳时结束。后有《小五义》及《续小五义》出,序中说二书“皆石玉昆原稿,得之其徒”,与《三侠五义》共为上、中、下三部。《小五义》续写襄阳王谋反一事,此时群雄已老,后辈继起,卢方之子卢珍,韩彰之子韩天锦、徐庆之子徐良、白玉堂之侄白芸生,与小侠艾虎结为兄弟,号称“小五义”。五人行走江湖,诛奸除霸,后来共聚武昌,拟破铜网阵,阵未破而书止。《续小五义》紧承前书,写众侠攻破铜网阵,襄阳王出逃。群豪继续在江湖间行侠仗义,诛锄盗贼。后来襄阳王被擒,天子论功,群雄受赏,于是全书结束。鲁迅在评这两本续书时说:“虽云二书皆石玉昆旧本,而较之上部(指《三侠五义》),则中部荒率殊甚入下又稍细,因疑草创或出一人,润色则由众手,其伎俩有工拙,故正续遂差异也。”所言甚有道理。

《三侠五义》与《儿女英雄传》,一为说书人石玉昆底本,一为文康拟说书人口吻所撰,语言生动活泼,文笔通俗流畅,绘声状物,极见匠心。故鲁迅说:“是侠义小说之在清,正接宋人话本正脉,固平民文学之历七百余年而再兴者也。”《三侠五义》及其续书,故事情节复杂多变,往往在一个大故事中套着许多小故事,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云山起伏,绵延千里,很能吸引读者的趣味。清代侠义小说的最大贡献是着意为草野豪杰写照,塑造出一系列富有个性的人物形象,如白玉堂、欧阳春、展昭、蒋平、智化、艾虎、徐良以及合儿女英雄于一身的十三妹等,都各有风采,自成面目。特别是锦毛鼠白玉堂,武艺高强却又骄傲好胜,塑造得最为成功。

清代侠义小说因为着意塑造草野豪杰,因此在描写武侠打斗时十分细腻精彩,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比宋人话本和明人小说,大大地进了一步。如《儿女英雄传》中的十三妹,在悦来店轻舒玉臂搬动二百多斤重的石头碌碡,在能仁寺大展神威扫荡众恶僧,就写得十分生动趣致。《三侠五义》中这类描写更多,如白玉堂在开封府夜袭展昭一段,就写得极为出色:

……只听啪的一声,又是一物打在槅扇上。展爷这才把槅扇一开,随着劲一伏身窜将出去,只觉得迎面一股寒风,嗖的就是一刀。展爷将剑扁着往上一迎,随招随架。用目在星光之下仔细观瞧,见来人穿着青色的夜行衣靠,脚步伶俐,依稀是前在苗家集见的那人。

二人也不言语,惟听刀剑之声,叮当乱响。展爷不过招架,并不还手。见他刀刀逼紧,门路精奇,南侠暗暗喝彩。又想道:“这朋友好不知进退。我让着你,不肯伤你,又何必赶尽杀绝?难道我还怕你不成?”暗想:“也叫他知道知道。”便把剑一横,等刀临近,用个“鹤唳长空”势,用力往上一削,只听噌的一声,那人的刀已分为两段,不敢进步。只见他将身一纵已上了墙头,展爷一跃身也跟上去;那人却上了耳房,展爷又跃身而上;及至到了耳房,那人却上了大堂的房上;展爷赶至大堂房上,那人一伏身越过脊去。展爷不敢紧迫,恐有暗器,却退了几步。从这边房脊刚要越过,瞥见眼前一道红光,忙说“不好”,把头一低,刚躲过面门,却把头巾打落。那物落在房上,咕噜噜滚将下去——又知是个石子。

这段两雄相斗,写得具体细腻,精彩动人:有刀剑相争,有暗器袭击,有招式比斗,有轻功相较,真是起伏跌宕,摇曳多姿,为着意写江湖侠客与绿林豪杰比武争雄的长篇武侠小说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由于侠义小说的故事情节曲折离奇,人物性格粗豪可爱,因此赢得众多的读者。此类侠义小说,当时大量出现,除上面提到的几部外,还有《七剑十三侠》《七剑十八义》《英雄大八义》《英雄小八义》《永庆升平》《圣朝鼎盛万年青》和《刘公案》《李公案》等。这些小说,大都离不开鲁迅所说的“以一名巨大吏为中枢,以总领一切豪俊”“安良除暴,为国立功”这个公式,宣扬所谓“善人必获福报,恶人总有祸临,邪者定遭凶殃,正者终逢吉庇,报应分明,昭彰不爽”(《三侠五义》及《永庆升平》序)的封建主义思想。由于文字表达与人物塑造都未够成功,因此成就和影响就远不如《三侠五义》巨大。

在侠义小说大量产生的清代,还出了一本与《水浒传》唱对台戏的《荡寇志》。此书又名《结水浒传》,内写陈希真父女武艺高强,将梁山一百〇八名好汉诛擒净尽的故事。作者俞万春站在维护统治者的立场上,把宋江等人描写为不忠不义的寇盗,表现出他对农民起义的极端仇恨。但梁山英雄的故事已经深入人心,他企图用这本书来抵消《水浒传》在人民群众中的影响,始终收不到预期的效果。在清代,另有一部《济公传》,写滑稽多智的济公和尚扶危济困、惩恶锄奸、嘲弄官府豪门的故事,很受民众的欢迎。济公不懂武艺,但法力无边,是一个游戏人间的怪杰。在新、旧派武侠小说中,是可以时时看到济公这类滑稽风趣的奇侠的。《济公传》完全可以列入荒诞浪漫型的武侠小说之中。济公这个怪杰形象,在中国小说史中是很有特殊性的。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