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淞沪会战,日军在杭州湾登陆,蒋介石哀叹:余最大之失败

这几天《八佰》比较火,讲的是国军撤退以后,以一营坚守四行仓库的故事。在这之前,淞沪会战溃败,关键转折点就是11月5日,10万余日军在杭州湾登陆,并向嘉兴、平望一带推进。企图与左翼日军会师,切断国军退路。国军面临被包围而全军覆没的危险,不得已下令撤出上海市区,保存有生力量。

日军登陆时,驻防在此的只有国军一个步兵营和一个炮兵连,杭州湾对于淞沪会战如此重要,国军为何不派重兵在此防御呢?

其实国军一开始是注意了这一点的。以张发奎为右翼军总司令,负责防御浦东及杭州湾一带。张发奎在实地勘察以后,在杭州湾约90公里的海岸线上部署了3个师。他回忆说:“

当时我有一个直觉灵感和历史回忆,就是戚继光于闽浙荡寇时代,日本曾在金山登陆而扰乱浙境,如果敌人以历史作依据,这段历史实有重演的可能……海岸有四十尺以上的水位深度,又有利于登陆运动的沙滩及可作为滩头阵地的据点。

”甚至还派出渔船在海面主动搜索日军军舰。

淞沪会战,日军在杭州湾登陆,蒋介石哀叹:余最大之失败

日军在杭州湾登陆

但是淞沪会战初期,主要战场在左翼,打了将近3个月右翼基本没什么动静。日军占据制空权,炮火也有绝对优势。打法一般是先以飞机轰炸我军阵地,后袭击阵地后方,再以重炮进一步摧毁我军工事。随后便以坦克协同步兵强攻我军阵地,打开突破口以后,再以步兵席卷两翼。上海地区水网密布,不利于修筑工事,一修好往往又抵挡不住日军一轮炮火的轰击,只能以血肉之躯抵抗,伤亡惨重。

从吴淞口、罗店、大场、蕰藻浜,每一场战斗,中国军队寸土不让,英勇阻击,让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幻想破灭。但是中国军队常年互相厮杀,缺乏现代战争经验,对日军的炮火也不了解。尤其是地方部队,常常以密集队形发起冲锋,受损更为严重。

当时一个训练有素的中央军只能抵抗三天就被日军打垮,而地方军一个师只能抵抗一天。

常常一个整师上去,下来以后就只剩几百人。

淞沪会战,日军在杭州湾登陆,蒋介石哀叹:余最大之失败

也正因此,中国动员了一切可以动员的兵力,仍觉得兵力吃紧。当日军攻占大场以后,中国已经将预备军中的主要部队,甚至连长江南岸守备区、杭州湾北岸守备区用于防备日军登陆的部队也调往左翼战场增援。此时驻守在杭州湾的部队仅剩一个师。

10月30日,前线有一次大的人事变动。中央军总司令朱绍良调任甘肃省主席,所部及防区由张发奎负责。日军攻占大场以后,张发奎防区的浦东战线也已经告急,此时已经无兵可调。

11月3日,张发奎只能把防守在杭州湾的62师主力调入浦东,仅剩一个步兵营和一个炮兵连在金山卫警戒。

淞沪会战,日军在杭州湾登陆,蒋介石哀叹:余最大之失败

日本方面,早已盯上了杭州湾这个登陆点,并派出了间谍在该地区紧密侦查。由于当时中国民众的麻木,并未将间谍的侦查活动报告政府,甚至在金钱的诱惑下为其提供向导等服务。很快日本间谍得出详细报告:

“金山卫海面辽阔,地形开阔,很方便大部队的集散、运动”“士兵们需要划20分钟左右小艇才能上岸,岸边有大片滩涂、泥沼泽可以陷没膝盖”不过他仍然认为这里很适合登陆“庆幸的是,中国军队没有在这里布防,金山卫就像敞开了的胸怀。”

10月9日,日本参谋本部决定以18师团、第6师团、国崎支队以及114师团等部队组建第10军,共10万余人,在杭州湾北岸登陆。并于10月20日正式下达增援上海作战的命令。11月2日,日军第10军在第4舰队的护航下在朝鲜济州岛海面集结。11月4日,也就是张发奎将62师主力调走的第二天,日军100余艘舰艇进入杭州湾。

11月5日拂晓,海面大雾且涨潮,日军分两路从金山卫登陆,驻守在此的国军经过四个小时战斗,被日军击溃。

淞沪会战,日军在杭州湾登陆,蒋介石哀叹:余最大之失败

日军从杭州湾登陆以后,蒋介石打电话问陈诚该怎么办?陈诚回答,应迅速撤退到武进一带国防线中。蒋介石考虑半个小时后同意撤退,但立刻又想到九国公约国正在开会,要求再坚持3天。陈诚回忆此时

“部队秩序已乱,命令无法下达。”

3天后,日军攻克松江,国军匆忙下达撤退命令,但为时已晚。前线部队已经完全失控,通讯无法联络,许多未得到撤退命令的部队,看到别的部队撤退,也跟随撤退。而且撤退命令并没有指定先后顺序,几十万人争先恐地拥挤在几条公路上。空中有日机轰炸,身后有日军追击。

原本可以交替掩护有序撤退,变成了大溃退。

淞沪会战,日军在杭州湾登陆,蒋介石哀叹:余最大之失败

后来,蒋介石在日记中哀叹:“

由大场撤退至苏州河南岸以后,以张发奎为指挥官,使金山卫、乍浦一带,负责无人,不注重侧背之重要,只注意浦东之兵力不足,调金山、乍浦大部移防浦东,乃使敌军得乘虚而入,此余战略最大之失败也。”

但委员长并未吸取教训,以其反复与独断,这样的哀叹在以后的日子里越来越多。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