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老父亲到部队看儿子,让警卫员把军长叫来,军长却说不认识这老头

引子

我国古代封建社会数千余年,这么多年的历史发展中,各朝各代的统治者都将儒学当作正统思想,用以维护自己的统治。而且儒家思想对于人的行为准则做了一系列非常明确的规定,让我们得以成为一个尊老爱幼,有道德有涵养的民族。在儒家思想当中,家庭伦理关系十分重要,比如说在韩愈的《原道》中就提过:“其位:君臣、父子、师友、宾主、昆弟、夫妇”。其意思就是体现仁义道德的伦理次序依次是君臣父子师友兄弟和夫妇。

老父亲到部队看儿子,让警卫员把军长叫来,军长却说不认识这老头

儒家提倡孝道

然而虽说儒家思想影响深远,但历史上也同样有很多父子反目成仇的例子,这种事情尤其常发生于皇家内,父子二人为了权力相互掣肘,是一种很常见的现象。比如说《资治通鉴》中就记载了历史上十分著名的一次事变——玄武门之变。李世民之所以发动这场政变,亲手杀掉自己的兄弟,软禁自己的父亲,实际上就是为了获得权力,登上帝王的宝座,而他的这一行为无疑破坏了儒家伦理纲常,只不过碍于他身为天子,后世自然不好对其评价。

01

在上个世纪初期,有很多人或是为了报效祖国,或是为了自己的理想,毅然选择了报名参军,成为一名保家卫国的士兵,盼望着能够为国家干出一番事业。有一个十分著名的将军胡宗南就是如此,他自幼家境清贫,生活条件非常艰苦,然而即使如此他的父亲胡际清仍然竭尽全力让胡宗南能够上学,还给他请了很著名的教书先生。

老父亲到部队看儿子,让警卫员把军长叫来,军长却说不认识这老头

胡宗南

按理来说有一个这样爱自己的父亲,胡宗南的童年生活应该是非常幸福的,然而胡宗南本人却并不这么想,这是因为胡际清哪里都好,就是控制欲实在是太强,有很多事情都必须经过父亲的同意才可以。

小时候倒还好,可随着胡宗南渐渐长大,再加上当时西方思想对我国传统社会思想的冲击,导致父子二人隔阂越来越大

,只不过胡宗南一直默默忍受了下来,毕竟在他眼里胡际清仍然是自己的父亲,就算有矛盾也只能慢慢去调和。

老父亲到部队看儿子,让警卫员把军长叫来,军长却说不认识这老头

02

可矛盾最终还是爆发了,而导火索就是胡宗南的婚姻。胡宗南毕竟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在婚姻一事上与老一辈有不同的看法,胡际清认为自己作为父亲,自然要在儿女的婚姻大事上做主,这也符合古代旧社会人的一贯想法。可胡宗南认为婚姻应当由自己决定,而不是盲目的听从父母的意见,就这样两人的父子关系出现裂痕,

胡宗南一气之下离家出走,来到广东生活。

来到广东之后,恰好赶上当时黄埔军校招生,而胡宗南就这样成为了这所军校的一期生,而相信那个时候刚刚毕业的他也想不到自己将会在未来有那样传奇的一生。胡宗南在毕业之后参加了大大小小诸多战役,而他本人在这一过程中获得了很多的军功,受到了高层的重视,并担任

徐州的军长。

老父亲到部队看儿子,让警卫员把军长叫来,军长却说不认识这老头

此时此刻的胡宗南已经是声名远扬,很多人都知道这位将军,而他的父亲胡际清自然也不例外。

这位老父亲到部队看儿子,想要一叙旧情,可没想到到了门口竟然就再也没办法走进去半步。胡宗南作为徐州军长,自然不是什么人想见就能见的,而且门口的警卫员也十分负责,没有相关证件一律不得进入,胡际清就这样被拦在了门外。

胡际清这下可恼了,哪有见自己儿子还要证件的道理,愤怒的让警卫员把军长叫来,说他爹来了。然而警卫员进去通报之后,军长却说不认识这老头,胡际清无奈之下只好选择离开。

03

胡宗南心里也很清楚,外面来的正是自己的父亲,但是出于多方面因素考虑,他却不能选择贸然让自己的父亲进来。

首先两人自然还是有一些矛盾的,毕竟当年胡宗南离家出走之后,胡际清就一直对自己的儿子不管不问,自己发达了之后父亲却又不远万里赶过来投奔,难免胡宗南心里会有些不满。

老父亲到部队看儿子,让警卫员把军长叫来,军长却说不认识这老头

其次是当时特殊的时代背景,国家正值动乱之际,很多百姓因为这场战争流离失所,如果自己就这样接纳了自己的父亲,那就相当于告诉全天下人自己在抗战时期搞特权,不顾百姓的安危而选择和家人夜夜笙歌,

因此胡宗南是不敢收留的,就怕被别人抓住了话柄。

结语

因此两人始终未能相认,只不过胡宗南在之后派人给自己的父亲送了一大笔钱,也算是报答了父亲的养育之恩,只不过二人的隔阂却始终未能解开,或许这是一个不小的遗憾吧。

我们在和他人产生矛盾时,一定要及时的化解这段隔阂,否则一旦矛盾激化,两人就不得不走向形同陌路的结局。

参考文献:

《原道》

《资治通鉴》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