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都不愿被权臣当摆设,为何汉文帝能成功,昌邑王却失败?

都不愿被权臣当摆设,为何汉文帝能成功,昌邑王却失败?

图为汉文帝画像。(人民视觉/图)

汉昭帝死了,没有子嗣,昌邑王刘贺被迎到长安来当皇帝,只当了二十七天,就被掌握实权的大将军霍光废了。

《汉书·霍光传》里,详细列了刘贺的许多罪名,大多数琐屑无聊,可大可小。所以历来学者往往相信,这实际上是一场权力斗争。霍光希望拿皇帝当摆设,而刘贺不甘心,霍光就容不得他了。班固没打算把这事写得太透,但刘贺的亲信被推上刑场时,喊的那句“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实际上已道破真相:相比霍光,自己想发动政变却动作慢了。

王朝中期,是政治斗争还有点底线的时代。刘贺毕竟是当过皇帝的人,就不杀了,甚至待遇也不能过分差,所以今天我们还能从他的墓里,发现那么多值得期待的东西。但绝不能容忍他还拥有自己的班底,所以刘贺当昌邑王时的臣子,霍光杀了二百余人。

因此,没有成为刀下之鬼的人,就显得特别瞩目。“唯中尉王吉、郎中令龚遂以数谏减死论”,这两人多次劝昌邑王学好,霍光就留了他们一命。

王吉和龚遂在《汉书》里都有传记,不过,相比史书中记述的其它事迹,这二位的职务,“中尉”和“郎中令”,更引人遐想。

汉长安城里有三支军队:

主管京畿治安,负责长安城内外以及各个官署守卫的部队,称为北军,由中尉指挥。

负责皇宫守卫的,称为南军,由卫尉指挥。

还有一支驻扎在皇宫之内的精锐部队,由郎官组成,郎中令指挥。——要类比今天职务的话,郎中令大概近似于俄罗斯辖有总统卫队(总统团)的联邦总统安全局局长。

当年秦二世的时候,李斯和赵高斗得很厉害,赵高能把丞相李斯吃得死死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是郎中令,和皇帝关系更紧密。害死李斯后赵高自己做了丞相,而任命的新郎中令,显然是他最信任的人,后来赵高杀死秦二世,就是这位郎中令和赵高的女婿咸阳令阎乐一起动的手。

诸侯国官制和中央类似,中尉王吉和郎中令龚遂,正是刘贺手下最重要的两个掌握着军权的人物。

当年汉文帝刘恒也是以诸侯王的身份回长安做皇帝的,对照看下,汉文帝回长安前,是怎么准备的。

面对来自朝廷里功臣们的邀请,身为代王的刘恒与“郎中令张武等议”,显然,这位是刘恒手下最重要也最被信任的人。

张武顾虑比较多,觉得功臣们“习兵事,多谋诈”,回长安后皇帝未必坐得稳,所以劝刘恒静观其变。

这时候,一个叫宋昌的人说话了,论证朝廷非常需要一个新皇帝,而刘恒就是最合适的人选。——这个宋昌的职务,正是中尉。

于是,刘恒下决心去长安。他让宋昌做“骖乘”,和自己坐一辆车,而让张武等六人坐别的车跟随。刘恒到刘邦的高陵后就不再前进,先让宋昌进长安打探形势。

确认功臣们的诚意后,刘恒终于进城。一方面,刘恒显得极其谦虚,对自己要当皇帝这件事,反复推辞;另一方面,刘恒傍晚住进未央宫,而“夜拜宋昌为卫将军,领南、北军,张武为郎中令,行殿中。”

就是说,刘恒到长安的第一个重大举措,就是把代国的中尉,变成朝廷的中尉兼卫尉,把代国的郎中令,变成朝廷的郎中令。做到这一点,皇位才坐得安稳。

而昌邑王手下的王吉、龚遂,并没有实现这个身份转换。

恰恰相反,霍光大杀昌邑国群臣,唯独留着这两个重要人物不杀,恐怕不仅是因为他们经常劝刘贺不要胡作非为,而是他们早和霍光有过某种联系:你要废皇帝,我不给你制造麻烦,但事成之后,要留我们一命。

过去老先生常强调,读史要重视“职官”,就是因为一些简单的职务记录,能提供的信息,可能比某些繁琐的铺叙多。

另外,刘贺的父亲老昌邑王刘髆,是汉武帝最宠爱的李夫人所生,是上一轮皇位争夺战中强有力的人选之一,也正因此,他的死亡时间也显得格外敏感:汉武帝刚死汉昭帝刚即位,年仅二十多岁的刘髆,就突然去世了。

或许,昌邑国早就是朝廷的重点盯防对象,王吉、龚遂,也本来就是朝廷的人(王吉有在中央做郎官的经历)。汉昭帝死后挑皇帝人选时,群臣推别的诸侯王,霍光“内不自安”,独独愿意选择刘贺,可能也是考虑到刘贺即使想走汉文帝的路线,自己也可防可控。毕竟,当权臣的人,也是很善于吸取前辈的经验教训的。在这个意义上,昌邑王是失败了的“汉文帝”。

(作者系历史学者、大学教师)

(本文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刘勃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