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虞允文,一介书生挽天倾,毛主席评价:“伟哉虞公,千古一人。”

虞允文(1110年-1174年),字彬父,一作彬甫。隆州仁寿县(今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人。南宋初年名臣,,抗金英雄,以书生之身拜大将,只手挽天倾,为南宋续命百余年,被毛主席称作:“伟哉虞公,千古一人。

虞允文,一介书生挽天倾,毛主席评价:“伟哉虞公,千古一人。”

早期履历

宋徽宗大观四年(公元1110年),虞允文在隆州仁寿县出生,其先祖是初唐名臣虞世南,他是虞世南的七世孙。

虞允文,七岁就能写文章,凭借老爸做官的缘故,进入了官场,老妈去世后,他十分地悲伤;考虑到老爸身体不好,孤孤单单一个人,留下来照顾他老爸整整7年,直到他老爸去世,他才去考取功名。

宋高宗(赵构)绍兴二十四年(公元1154年),虞允文,参加科举中了进士,运气不好,遇到秦桧当宰相,蜀地的文士都不被朝廷重用。

绍兴二十五年(公元1155年),秦桧,走完了他罪恶的一生;宋高宗,重用蜀地文人,虞允文,被人重点推荐,一番君臣问答之后,被皇帝授予秘书丞,礼部郎官。

亲历两宋

宋太祖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世人都晓得两宋的政治正确:重文轻武,至于为什么要这样,则不晓得,作者在狄青一篇里面有详细表述,感兴趣去看看。

不可否认,厚待士人,抑制武人,在北宋初期的社会大环境下,肯定是起到了稳定国家局势的作用,对经济发展也有好处,但带来的问题非常的明显:冗兵、冗吏,还有冗费。

宋徽宗,在位25年,政治上是一塌糊涂,且大兴土木,挥霍无度,宰相是蔡京,这货争权夺利,把持朝政,使得民族阶级矛盾激发,宋江和方腊这两位同时起义;与此同时,在北方,女真崛起,建立了金国。

公元1120年,北宋联合金国,为了一起灭辽,签订“海上之盟”。

当时名将孟珙,率军干掉了辽国,感兴趣的可以去看作者的孟珙篇,这里不再细述。

不料,北宋转身就翻脸,反手就打金国,战事失败了,这事儿不算完,金国君臣,从中看出北宋在政治和军事上的弱点,积极地在准备南侵,想要灭掉北宋。

宣和七年(公元1125年),金太宗派人分两路进攻北宋;宋徽宗,抬腿就跑路,临了传位给钦宗。

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宋钦宗,在李纲等人的帮助下,挫败了金人的第一次进攻,同年的秋天,金人再次南下,一路势如破竹,开封沦陷。

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金人掳走了宋徽宗,宋钦宗,北宋,在历史上灭亡,这就是史称的:靖康耻。

同年5月,宋徽宗家的老9,赵构在应天府即位,重建政权,史称:南宋。

宋高宗赵构,对金人的策略是:妥协求和,绍兴十一年(公元1141年),签订了“绍兴和议”,其后20年,两国相安无事。

绍兴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金主完颜亮,率军南侵,双方大战于采石,完颜亮大败。

绍兴三十二年(公元1162年),宋高宗退位,宋孝宗赵昚(shen)即位,虞允文,身处在两宋之交的时间段,亲眼目睹:北宋消亡,南宋建立。

虞允文,一介书生挽天倾,毛主席评价:“伟哉虞公,千古一人。”

采石大捷

“绍兴和议”之后,宋高宗赵构,丧失了警惕,转而贪图享乐,宰相秦桧专权,排除异己,军事废弛。

绍兴十九年(公元1149年),金国发生政变,完颜亮自立为帝,史称“海陵王”。

绍兴三十年(公元1160年),当时宰相是汤思退,这位是走妥协路线,“置边备不问”,但完颜亮南侵的企图,已经暴露出来了。

虞允文,给皇帝上书:“金人必将败盟,五路出兵,希望诏命重臣商议备御之策。”

虞允文,对皇帝说:“自古以来,皇帝的权力,不是落在奸臣手里,就是在亲随亲信手里,近看秦桧为例,秦桧死后,权力才回到皇帝手上,近些年来,有朝臣巴结宦官,怕是历史要重演啊。”

宋高宗,意识到了事情的严重性,于是禁止了这类事情。

绍兴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金主完颜亮,率金军主力,企图一举灭亡南宋。

同年十月,虞允文被派赴采石,原先是犒劳军士,后见士气不振,于是亲自督师,鼓励前线将士:

“若贼渡江而过,尔等又往哪里逃?现大江由我军所掌控,若凭借长江天险,为何不能于死里求生?何况朝廷养兵三十年,今朝诸位为何不能为国分忧,与敌血战以报效国家?”

迅速整顿军队沿江布防,同时,把长江各处没有统辖的军队,都聚集在一起,向李显忠借兵,借战船,去京口和刘锜会和抗金。

双方在采石大战一场,虞允文知道自己这边兵力方面比不过金人,利用地形采用火攻,以1.8万宋兵大败金人主力部队,取得了著名的“采石大捷”。

战后,抗金老将刘锜握其手言:“朝廷养兵千日,竟使书生立功!”

这场军事上的失利,使得完颜亮急功近利,对众人说:三日内必过长江,否则杀尽诸将。

此举导致金军内部矛盾激化,乘着完颜亮亲兵不在身边,发动政变杀死完颜亮,随后金人北归。

采石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之一。虽然采石之战,被文人士大夫吹嘘的多牛皮,怎样怎样;相比较历史上著名的战役,咱们中肯地来看:

采石之战,缺乏坚强团结的指挥,缺乏训练有素的军队,且没有任何的战前准备,尤其是回旋余地,还回旋个毛蛋,一旦失败,南宋就歇菜了;只能说完颜亮自己作死,这货不是好鸟,金人内部早就想弄死他了,作者改天找找他的资料,写一篇出来。

经略川蜀

绍兴三十二年(公元1162年),虞允文,在朝野声誉很高,朝廷任命他为川陕宣谕使,他向高宗分析,这是个收复的好时机。

同年,宋高宗禅让帝位给宋孝宗。

朝廷保守派认为:尽数放弃陕西,虞允文,前后十数次上书陈述利害,力反割地,宋孝宗,也很想见见他,但朝廷大臣忌惮他,此事只得作罢。

隆兴元年(公元1163年),宋孝宗总算见到了他,虞允文,向宋孝宗圈圈画画,详细陈述放弃的危害,强烈建议宋孝宗,绝对不能放弃:唐(今河南唐河)、邓(今河南邓州东)、海(今江苏连云港)、泗(今江苏盱眙北)四州。

朝廷里主和派抬头,宰相是汤思退,诬告他说:大言误国,以邀美名。

乾道三年(公元1167年)至五年(公元1169年),八年至淳熙元年,他又两度入蜀整顿军政。

乾道五年(公元1169年),虞允文离开蜀地时,两边积粮近八十万解,宣抚司库存的钱财比之前有较大增益。

虞允文,一介书生挽天倾,毛主席评价:“伟哉虞公,千古一人。”

沙汰拣军

宋孝宗和虞允文,曾共同制定了一个北伐计划:

第一步将马军移屯健康,为将来出兵做准备;

第二步,虞允文前往四川,整顿兵事;

第三步,虞允文领军从四川主动出击,吸引金军主力,同时,孝宗则御驾亲征,统领移屯到建康府的马军和其他部队北上,两军会师于中原,将金军逐出故土。

虞允文,当初还在枢密院时,处理军队里面的冗员,他对被裁撤的士兵加以安抚;当时,有金、洋、兴元三地,约有2万从北方沦陷区过来的人,拦路诉说在北方的遭遇,虞允文,给他们分配官田,使得人们安定下来且生产得到恢复。

虞允文,进川之后,一直都在积极备战,积极淘汰冗军,但就是不说出有什么出兵的计划,宋孝宗,对此那是相当不满。

具体的措施概要:

1. 核查各部队的军卒,按照战斗力分3级,最好的负责作战,剩下的2级负责运输辎重物资,老弱被淘汰,假如说,被淘汰的人,有军功,就授予闲散官职;

2.命令晁公武,重新核实,兴、洋两地的义军,一共收获23900多人;

3.得到了陕西弓箭手的训练要略,参考朝廷的部分资料,重新整理成兵书,分发给众人;

宰执天下

乾道五年(公元1169年),虞允文,被召回临安朝廷,升官至宰相。

虞允文,大力提拔贤良之士,比方说:洪适、汪应辰、杨万里、胡铨、周必大、王十朋、赵汝愚、晁公武、李焘等人。

当是时,宋孝宗,忧心“兵冗”会导致“财匮”的问题,虞允文和陈俊卿一起,商议裁撤三衙役里面的杂役和虚占军籍的人,并且,被裁撤的人毫无怨言。

“隆兴和议”,里面有一些规定:“凡金使者至,捧书升殿,北面立榻前跪进,帝降榻受书,以授内侍”,宋孝宗,对此觉得是奇耻大辱。

虞允文,建议宋孝宗,派遣使者去金国,对此进行更改,并且索要河南地区的领地,但是被左相陈俊卿反对,宋孝宗,怒了,罢免了陈俊卿。

乾道六年(公元1170年),虞允文,派遣范成大作为使者,去跟金人谈判,范成大面对金世宗和金国群臣,正气凛然,据理力争,事儿虽然没办成,但却让金国君臣刮目相看,保全气节而归。

乾道七年(公元1171年),朝廷有司官员订立了新的规定:不许士人、民众上书请愿,虞允文,对此极力反对,最终这些规定被放弃。

乾道八年(公元1172年),虞允文,被授予左丞相。

乾道九年(公元1173年),虞允文,再度入川。

功业未竟

虞允文,在公元1173年入川之时,曾有宋孝宗,有过约定:丙午之耻(即建康之耻),当与圣相共雪之。

虞允文,在成都任职之时,得知宋军每个月的工资,不够养家糊口,就按照士卒家中的人口增发了补助;“奏选良家子”,为将来战争积极做准备。

淳熙元年(公元1174年),虞允文,64岁高龄,为了完成和宋孝宗的约定,日夜辛劳,东奔西走,最终积劳成疾而死。

宋孝宗,在虞允文死的时候,为他辍朝,但迟迟不肯给他上谥号,就是恼怒他计划只走到第二步,什么结果都没跟他讲。

淳熙四年(公元1177年),宋孝宗,在白石阅军,宰相赵雄,对孝宗说:这些军队,都是虞允文淘练出来的,都是年少健壮之人。

宋孝宗,感慨:之前虞允文进行裁汰之法,如今才见成效。追赠太傅,谥号:“忠肃”。

庆元元年(公元1195年),宋宁宗,追赠虞允文为:太师。

在当时的南宋朝廷,绝大多数人已经接受了偏安一隅的命运现状,不思奋发图强,更不敢想北伐,想都不敢想,朝廷只有一个声音,那就是议和;虞允文死后,宰相是王淮,他积极地理财备战。

朝廷反对战争的猪队友太多,自古兵戎是大事,光皇帝和宰相有干劲,怎么逆风翻盘?

宋孝宗,在两宋历史上,是北伐意志最坚定的皇帝,有开疆拓土,收复失地的志向;南宋初期,名将名相,有的是,比方说名相韩侂胄,名将有“中兴四将”,这些一开始都是能打仗的,奸臣都还没轮到他们上场,最后呢?

结局,就是辛弃疾所写的:“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虞允文,他的死对宋孝宗的打击,超乎了所有人的想象,不仅仅是四川的出兵计划泡汤,更使得宋孝宗,失去了来自南宋朝廷最有力的支持。

虞允文,出将入相能文能武,采石矶一战,挽救了南宋政权,为了北伐鞠躬尽瘁;他一死,宋孝宗日益消沉,再也不思北伐,南宋就真的只是偏安一隅了: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