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随枣会战,汤恩伯抗命不遵,第5战区节节后退,日军却主动撤退?

本文是《一寸山河一寸血,抗战22次大型会战》第8篇 随枣会战

#致真知灼见#

武汉会战结束之后,日军占领武汉。冈村宁次将下一个作战目标指向湖北腹地的随县、枣阳地区。

随枣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战略重镇,控制了即可向东威胁武汉,往西则控制商洛,北可逼迫南阳,南则进逼江陵。武汉会战之后,第5战区主力大部分都部署在随枣一带(老河口以东),威胁武汉地区的日军。

日军无论是为了下一步北上进攻,还是消除中国军队的威胁,都需要攻占随枣地区,并消灭我第5战区的主力,尤其是汤恩伯的部队。

对于中国军队而言,随枣地区是守卫重庆的要地,也是不容有失。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下令组成了左、右两翼的两个集团军与江防守军抵御敌寇并伺机反击。

随枣会战,汤恩伯抗命不遵,第5战区节节后退,日军却主动撤退?

01 双方兵力

在冈村宁次的规划里,随枣会战(日军称为襄东作战)的主要目标就是汤恩伯的31集团军。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日军动用了3个甲种师团即第3、13、16师团。这3个师团都是日本陆军的老牌师团,第3师团成立于1888年,另外两个师团都编成于1905年。这3个师团参加随枣会战时都没满编,每个师团约13000人左右,所以日军在随枣会战的总兵力约为4万人。

武汉会战后,中国第五战区除了汤恩伯的31集团军以外,还有6个集团军、18个军、44个步兵师等部队,除了少数部队装备完整之外,其他部队差不多只有满额的一半,总兵力差不多在20万人,而且在武汉会战之后,部队还没完成补充和休整,战斗力是有所下降的。

随枣会战,汤恩伯抗命不遵,第5战区节节后退,日军却主动撤退?

02 李宗仁指挥不了汤恩伯

在日军进攻之前,综合情报分析,李宗仁判断

日军的主力将沿着襄花公路西进,进攻襄阳和襄樊。

李宗仁准备重现台儿庄大捷,他计划

在敌军主力所经过的襄花公路上用部分部队将日军引诱至随枣地区,然后以汤恩伯的31集团军从背后冲出截断襄花公路,正面部队和汤军团一起合围并歼灭日军。

但是李宗仁调不动汤恩伯。

随枣会战,汤恩伯抗命不遵,第5战区节节后退,日军却主动撤退?

汤军团是校长的嫡系部队,是一支战略别动队。虽然汤军团划入第5战区,但是

没有军委会的批准,第5战区是不得擅自动用汤军团。

因此李宗仁提出这个设想之时,汤恩伯极力反对,两人争执不下,汤恩伯竟然拂袖而去。一个战区司令长官指挥不动下属,这样的情况在汤恩伯、胡宗南等中央军将领身上并不少见,

即使在抗战期间,所谓嫡系和杂牌之间的恩怨依旧存在,并且是一笔奇怪的烂账。

03 激战塔儿湾

4月30日,日军经过试探攻击,开始了大规模进攻。随枣会战正式拉开了帷幕

日军从湖北北部和西部两个方向分多路进攻,积极寻找中国军队的主力,特别是31集团军,企图将中国军队的主力包围歼灭。

激烈的战斗在塔尔湾地区,这里是日军的主攻方向。塔儿湾是一处战略要地,一旦被日军突破,向北可以攻击173师的阵地,向南可以抄174师、189师的后路,甚至日军还可以对左侧的39军实施包围。

中日双方在塔儿湾展开了殊死战斗。塔儿湾的主阵地之前是一条很浅的河,中国军队的阵地只能构筑在低矮的小土丘上,很容易被日军炮火覆盖。守军官兵急中生智,

在阵地上修了很多假工事来吸引日军火力。守军在假工事的两侧构筑了机枪阵地,距离假工事不远处挖了多个散兵坑。

随枣会战,汤恩伯抗命不遵,第5战区节节后退,日军却主动撤退?

日军首先动用数十门大炮对塔儿湾我军阵地连续猛轰2小时。炮火轰击之后,日军以为我守军在炮火猛攻之下要么就是死守殆尽,要么已经害怕撤退,大队步兵用密集队形向阵地上冲来。当敌人接近阵地时,散兵坑内和机枪阵地的守军突然开火,突然的猛攻之下,日军死伤累累,不得不暂时后退。

塔儿湾阵地激战多日,日军动用了飞机、坦克和大炮,火力非常凶悍。防守塔儿湾的84军无力支撑开始全线后撤。襄花公路沿线都是平原,适合日军机械化部队的冲击,撤退中的84军遭受日军坦克部队冲击,损失巨大。

整个撤退混乱不堪,同时鄂北地区我军防线也被日军突破。

04 日军撤退了?

日军在塔儿湾猛攻的同时,鄂西一带的日军也向中国军队发起了猛烈的攻势。

在鄂西防守的是张自忠将军所率领的军队。张自忠的部队大多经历了武汉的鏖战,人员不整,武器装备低劣,连续作战也使得士兵非常疲惫。张自忠做战前动员时说“

现在国家到了危亡的时候,我们应下定决心为国家,为民族的的存亡,不顾一切牺牲,与日寇一拼。死了也是光荣的”

随枣会战,汤恩伯抗命不遵,第5战区节节后退,日军却主动撤退?

尽管张自忠的部队抱着必死的决心,坚守阵地,张自忠甚至亲自带队过河反击日军,但是战局还是恶化了。日军在优势火力的支援下,陆续突破张自忠部的阵地,随后兵分两路向西、向北快速突进。

各路日军突破守军阵地之后,对枣阳的包围基本形成了。

日军希望将第5战区主力尤其是汤军团压缩在桐柏到枣阳的狭窄区域后实施围歼。

在这样的情况下,李宗仁下达了撤退命令。但李宗仁的计划是各军撤退,放弃襄河以东的全部地区。校长考虑到这样放弃太难堪,下令部队不要全速撤退,要适时反击,甚至要求汤军团暂时留下牵制日军。而这正中日军下怀,

日军第3师团纠缠着汤军团,而第13师团则快速北进,准备形成对汤军团的合围。

汤恩伯此人在抗战中争议颇大,其在台儿庄的操作被很多人认为是保存实力避战,随枣会战之初拒不服从李宗仁的调遣安排。但是也有人认为汤恩伯不拘泥于命令,会根据战场态势做出果断的应变。其对危险的感知非常敏锐,从徐州到武汉日军始终无法达到围歼其主力的目的。随枣会战中,汤恩伯发现日军要包围自己,不顾校长的命令,快速下令全军撤退。

随枣会战,汤恩伯抗命不遵,第5战区节节后退,日军却主动撤退?

汤军团成功撤退的同时,第5战区的各部队也成功撤离。

意想不到的情况出现了,中国军队的撤退反而造成了突前日军有被合围的风险。冈村宁次不想冒险,下令全军

“立即折回,从大洪山东北地区消灭敌人的杂牌军”。日军的突然回撤,大出中国军队意料。虽然迅速下达了追击命令,但是日军除了13师团受到阻击之外,其余部队都没有遭到中国军队的严重追击。

中国军队随后收复了除随县以外的各地,中日双方回到了战前的态势。随枣会战就这样突然地终止。

随枣会战是中日进入相持阶段的第一场战役。从最后的结果来看,很难说是双方谁取得了胜利。日军除了占领随县,没有达成围歼第5战区主力的目的;而中国军队未能阻止日军的进攻,如果不是日军主动撤退,失地的收复将会非常困难,但是第5战区的主力,尤其是汤军团并未被日军围歼。对于冈村宁次而言,最重要的战略目标并未达成,第5战区对于武汉的威胁依然存在。

抗战的路依旧艰难而曲折,中国军民还在黑暗中苦苦支撑。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