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弟弟放弃清华抗日牺牲,林徽因灵魂拷问:国人已忘记你为谁而死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替我们负重前行。今天的中国能有如此繁华盛世,离不开无数革命先烈奋不顾身的斗争与牺牲。当他们踏上战场的那一刻,“牺牲”的结局似乎早已注定。在他们看来,英雄最好的归宿,仿佛就是“牺牲”。

在艰苦卓绝的14年抗战中,革命先烈们挺身而出,赴汤蹈火,许多人牺牲在青春的年华。

而在此其中,有1700名空军将士,他们的平均年龄只有23岁,在与日机的交战中血染长空。他们都来自于同一所学校——笕桥中央航校。

弟弟放弃清华抗日牺牲,林徽因灵魂拷问:国人已忘记你为谁而死

笕桥中央航校旧址

1928年,笕桥中央航校成立,在学校的门口立下校训:我们的身体、飞机和炸弹,将与敌人的兵舰阵地同归于尽。

进入中央航校学习,就意味着赴死,学员们从航校毕业后就踏上抗战前线,抱着必死的决心与敌机展开激战,90%的学生都牺牲了。

在这批学生中,有一个名叫林恒的飞行员,他在成都空战中壮烈殉国,年仅23岁,正是大好年华。

噩耗传到云南昆明,一位妇人忍不住哭出声,她拖着病体,写下一首《哭三弟恒》的诗,其中写道:它是时代向你的要求,简单的,你给了...我既完全明白,为何我还为着你哭?只因你是个孩子却没有留什么给自己...

最后,她想到无数像林恒一样的中华儿女不畏牺牲,为国捐躯,又想到那些麻木不仁,充当看客的国人,忍不住发出灵魂拷问:

而万千国人像已忘掉,你死是为了谁!

你甘愿为国人而死,国人却不知你为谁而死。

弟弟放弃清华抗日牺牲,林徽因灵魂拷问:国人已忘记你为谁而死

林徽因与弟弟林恒

林徽因和林恒的姐弟情

写下这首诗的,是民国著名才女林徽因,在前线阵亡的林恒是她同父异母的弟弟。

林徽因的家庭环境很复杂,她的母亲何雪媛是父亲林长民的二太太,其原配因为精神问题无法生育,因此林徽因是林家的长女。后来,林长民又娶了三太太陈桂林,生下四个儿子,林恒是老三。

何雪媛虽然不得林长民的宠爱,但林徽因却得到了父亲的重视,对她的教育尤为重视。1920年,林觉民到欧洲旅行,别的子女都不带,唯独带了16岁的林徽因。他这么做的目的,是为了让林徽因多长长见识,也借此摆脱家里的琐事,培养独立的见解和能力。

林徽因虽然和林恒同父异母,但姐弟二人关系很好,林恒也以姐姐为榜样,处处向姐姐学习。1925年,林长民因反对直系军阀曹锟遇刺身亡,林家一夜痛失一家之主。好在林徽因及时从日本归来,与梁思成结婚,才勉强支撑林家喘息。

那段时间,林恒和林徽因、梁思成夫妇生活在一起,得到了姐姐姐夫的悉心呵护。

林恒也没有辜负姐姐的期望,1935年,他考入清华大学,大好的前途就在眼前。然而就在同一年,“一二·九”运动爆发了。

弟弟放弃清华抗日牺牲,林徽因灵魂拷问:国人已忘记你为谁而死

林徽因和梁思成

考入中央航校,姐弟分离

1935年12月9日,北平大中学校数千名学生走上街头,举行抗日游行示威,反对华北自治。作为一名进步青年,林恒义愤填膺,高喊“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的口号,走在队伍的最前列。学生运动很快引来国民党北平政府的不满,许多学生被捕入狱,林恒也失踪了。

林恒是林徽因最疼爱的弟弟,看到久久不归焦急万分,急忙让丈夫梁思成出门寻找,但梁思成跑遍了北平所有接治受伤学生的医院,还是一无所获。直到后半夜,梁思成才在西城一个偏僻的胡同找到了林恒,心疼不已,急忙把他接回了家。此时的林恒虽然满身疲惫,但目光炯炯有神,他已下定决定,在国家存亡之际,大丈夫当投笔从戎,舍身报国。

1937年,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爆发,林恒亲眼目睹北平沦陷,百姓流离失所,毅然决定从清华大学退学,投身到革命洪流中去。

同年,他顺利考入中央航校,成为第十期学员。

入学那天,林恒看着学校门口“

贪生怕死莫进来

”几个大字,内心汹涌澎湃,这才是他追求的理想之地,马革裹尸,哪怕最终会死,这一切也是值得的。

当林恒正在中央航校刻苦磨练飞行技术时,长姐林徽因却无奈踏上了背井离乡的旅途。抗战吃紧时,她的儿子梁从诫曾问道:“日军打来了怎么办?”林徽因回答:“

中国的读书人总有最后一条路,门口不就是扬子江么?

1937年11月,在长沙大轰炸中险些遇难的林徽因一家人沿湘西、贵州一路西行,逃往昆明。由于道路崎岖,无车可乘,林徽因患上了严重的肺炎,高烧40度,奄奄一息。当他们走到晃县(今湖南新晃自治县)时,为了投宿,梁思成抱着儿女,在雨夜中一家家探问旅店,但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落脚之处。

正当梁家人走投无路之时,一群身着空军学员制服的年轻人帮了他们大忙,他们腾出客栈的一个房间,并热心地把林徽因搀扶上楼。经过交谈后得知,这些年轻人都是中央航校的学员,从杭州撤往昆明,被堵在了晃县。

弟弟放弃清华抗日牺牲,林徽因灵魂拷问:国人已忘记你为谁而死

中央航校学员

看到这群意气奋发的学生们,林徽因忍不住想到了刚入学的弟弟林恒,站在她身前的,都是林恒的学长,在不远的将来都会踏上战场,与敌人一决生死。这次短暂的相遇,梁家与学员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抵达昆明后,梁家成为学员们聚会畅谈的场所,林徽因忙前忙后,听他们讲述参军的往事,也向他们诉说自己的委屈和痛苦。

林徽因曾说:“

他们身上有一种很天真的孩子气,我们中间产生了巨大的爱,就像一家人一样

。”

令人遗憾的是,经常到梁家聚会的8个空军学员,全部牺牲在战场上,为国捐躯。

作为学员们的“名誉家长”,林徽因经常会收到寄来的衣物,每次心都“被炸成了窟窿”。

弟弟放弃清华抗日牺牲,林徽因灵魂拷问:国人已忘记你为谁而死

林恒

保卫成都,血染长空

1940年,林恒迎来了毕业考试,他在所有125名同学中名列第二,顺利毕业。作为中国自主培养出的飞行员,林恒被委以重任,进入国民党空军第五飞行大队,驻守在成都双流机场,随时准备与入侵的日军展开血战。

林恒和战友们即将迎战的,是武装到牙齿的日军。据统计,截止1940年,日本可用来侵华作战的飞机达一千余架,中国空军却仅有65架,战斗力天差地别。面对如此悬殊的实力差距,中国飞行员没有丝毫退缩,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抵挡日军的侵略。

在惨烈的战斗中,中国飞行员从航校毕业到战死,平均时间只有6个月。

弟弟放弃清华抗日牺牲,林徽因灵魂拷问:国人已忘记你为谁而死

中日成都空战

1941年3月14日,为了逼迫重庆的国民政府投降,日军出动多架重型重型轰炸机空袭成都。尾随其后的,是日本一个中队的零式战斗机,他们的目的,是引诱中国战机升空,进而展开决战。

看着日军肆意轰炸成都,林恒怒不可遏,和战友们一起驾驶战机升空迎战,结果正中日军的下怀。林恒驾驶的战斗机,是从苏联进口的“伊-153”战机,起飞时需要盘旋而上,性能远落后于零式战斗机。

尽管处于不利局面,林恒还是驾驶着战机与敌机展开激战,并成功击落一架敌机。然而他还来不及为生涯首次击落敌机而兴奋,就陷入敌机的重重包围之中。

在战斗中,林恒头部中弹,飞机失控撞向地面,牺牲在了23岁的大好年华。

弟弟放弃清华抗日牺牲,林徽因灵魂拷问:国人已忘记你为谁而死

林徽因在病中

林徽因拷问国人:英雄不该被遗忘

梁思成最先得知林恒牺牲的消息。为了不让林徽因悲伤过度,他暂时隐瞒了林恒的死讯,借到重庆出差的机会,到成都收敛了林恒的尸体。当他在一处无名墓地找到林恒时,林恒早已面目全非,几乎认不出来。陪在他身边的,只有一套军礼服和一把部队发放的“中正剑”。

直到梁思成返回昆明,将一块林恒驾驶飞机的碎片拿给妻子看,林徽因才得知弟弟已经牺牲,当场痛哭不止,昏迷了过去。

苏醒后的林徽因仍沉浸在悲痛中难以自拔,写下了《哭三弟恒》,内容如下:

弟弟放弃清华抗日牺牲,林徽因灵魂拷问:国人已忘记你为谁而死

《哭三弟恒》

林徽因哭的不仅是弟弟的死,还有那八名视她为姐、为国捐躯的空军飞行员。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们深知自己为何而死,但在那个风雨飘摇、动荡不安的年代,又有谁真正为他们而痛心?在最后一段,林徽因忍不住发出灵魂拷问:

后来,随着“飞虎队”的成立,中国空军逐渐夺回了西南地区的制空权,“飞虎队”成员们广受赞誉,成了国家英雄。而包括林恒在内的老飞行员几乎全部殉国,被人们淡忘了。人们似乎只能记得英雄,而主动忘记了那些“失败者”。于是林徽因的儿子梁从诫说:“纪念他们的,也许只有我们一家。”

好在,万千国人麻木不仁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如今的人们深知,曾经的革命烈士和如今的解放军战士,才是最该追逐的那颗星。没有他们,我们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有了他们,我们才能走得更远!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