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溥仪重游博物馆,馆长挂错光绪的画像,溥仪接下来的话很尴尬

爱新觉罗·溥仪,是清朝的末代皇帝,也是整个中国封建社会的末代皇帝,他从皇帝到汉奸,再到囚徒,再到政协委员,他的身份换了无数个,让他只有六十一年的生命变得丰富多彩,人们对他的好奇,往往都在于他这超乎常人的经历以及精彩绝伦的一生。

溥仪重游博物馆,馆长挂错光绪的画像,溥仪接下来的话很尴尬

溥仪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皇帝,坐拥着紫禁城的繁华富庶。可以说,紫禁城的一草一木都是属于他家的。可是清朝灭亡之后,整个国家陷入混乱之中,紫禁城几度易手,渐渐的紫禁城里数不清的奇珍异宝,变成了供人们参观的文物古迹,就算是溥仪本人,也免不了要买门票了。

对于文物的鉴赏能力,有许多种看法,一般而言可以归纳为这么两种,一种叫做经验鉴定,一种叫做专业鉴定。

这两种往往都是文物鉴定必备的能力,而且是相辅相成的,更何况文物本身就存在许多争议,就好像历史文献一样,有着千人千面。所以,这两种能力是缺一不可的。

而溥仪,就是那种瘸腿走路的人。

溥仪的文物鉴定能力,彻头彻尾的凭感觉、靠经验,这样的能力严格意义上讲,并不算是一种能力,顶多算是一种习惯,这就类似于熟能生巧的概念。

溥仪重游博物馆,馆长挂错光绪的画像,溥仪接下来的话很尴尬

溥仪的文物鉴定能力,也源于此。长久以来,溥仪没有学过专业的文物鉴定知识,只是看多了故宫的文物,所以形成一种主观意识,而这样的意识,仅存在于自己熟悉的文物,即局限,又不稳定。

在民间,还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解放后的某一年,溥仪重回故里,很遵章守法的买票进了故宫,旧地重游的他真是百感交集,那时候他已经年过半百,想到这半个世界的沧桑巨变,如何不心生无限的感慨。

还没等溥仪感慨完,却发现了一件让他觉得不那么开心的展览品,于是,他很直接的说道,“那个,光绪皇帝的画像,对,就那个,挂错了。”

故宫博物院的馆长的脸色,和当年的王国维一样的脸色,从面色红润有光泽,变成了面色通红的猪肝色。“我,是专家,怎么会错?”

溥仪也很不客气的怼了回去,“我会不认识我爹?”一次暴击,让馆长血槽瞬间空了。噎得无话可说。

那么,从这个不知道真伪的故事中,我们再回到这个问题,溥仪的文物鉴定能力到底怎么样?我得出的结论,溥仪的文物鉴定能力,准确但不系统,局限性很大而不全面。

众所周知,文物鉴定是一项十分艰巨、十分复杂的工作,需要足够的学识和极为丰富的经验,即使像收藏家马未都老爷子,也不敢保证自己的文物鉴定水平有多高、更不敢保证自己永远不会打眼,更何况文物的真伪又如何判断?

溥仪重游博物馆,馆长挂错光绪的画像,溥仪接下来的话很尴尬

我们知道,有足够的年头的都可以称为文物,只是研究价值的高低问题,文物鉴定就是鉴定什么是真品,哪些东西是赝品。

其实,这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甚至许多情况下,赝品也是真品。打个简单的比方,王羲之的兰亭序书法作品已经失传,但如果唐宋时期有一些大书法家临摹兰亭序,流传到现在,难道不是文物?难道不具备研究价值?可它们依然不是真品,而是赝品,但这并不能够动摇它是文物的地位。

溥仪重游博物馆,馆长挂错光绪的画像,溥仪接下来的话很尴尬

所以说,文物鉴定是一个专业性强,受经验影响多,而且标准严重不统一,很可能一件文物在不同专家眼中,都会有不同的结论,而溥仪只是凭借自己的感觉,见过或者没见过,而判断文物的真伪,本身就很可笑,更不能说他有什么文物鉴定的水平。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