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良渚?5000年的诗与你|胡庆军:良渚 那个有故事的地方

良渚?5000年的诗与你|胡庆军:良渚 那个有故事的地方

良渚 那个有故事的地方

文/胡庆军

良渚的故事,在5000多年前就已经写下序言

那些故事记载了风雨。水利系统、墓地、玉器

让念念不忘的情怀,扩写成委婉或者激昂的章节

如果可以,就让那些章节里加入有关生命的描素

就让那些有故事的人演绎这些章节

就让那些没有故事的人走进这些章节

遗址上,所有的断面、断坎、剖面

就这样为我们一层层揭开了良渚古文明的真相

五千年的岁月模糊了良渚的容颜

五千年的历史增添了良渚的光彩

那些遗迹灿烂了光阴,良渚

书写史前稻作文明的精彩,让所有的想象诗意地散落

仰视的一片苍穹,如同故事片

良渚的细节分集点缀在风景里

良渚的变迁,精彩在良渚人的日子里

沿着文明走来的良渚

有江南水乡的柔情、有北方地区的豪情

数千年的文化沉淀造就了与众不同的性格

在这里,那些历史雕琢成不朽

位于瓶窑镇上的古城遗址,如今安安静静地躺在农田里

东西南北四个城墙门,凝聚了原始居民的智慧

古城的南面和北面,是天目山脉的支脉

凤山和雉山,被利用到城墙的西南角和东北角

是谁,在书写远古的诗行

这里的泥土滋养了纯朴,动听的民谣沁透幸福

把声音放低些吧,无须把自己当作异乡的游客

温暖的句子,像树木和青草

日子里注满自由的呼吸,不说什么了吧

希望正随风飘摇,任目光解读阳光的炙热

任心事湿润岁月的安详

这里有着太多的骄傲。在良渚

古城外围存在着一个堤坝连接山体构成的庞大水利系统

为世人了解古代水利发展乃至文明演进提供了崭新的视野

中国水利史的开卷,也从“大禹治水”提前到了“良渚文明”

在良渚,那些记忆或许就是最初的色彩

站在明处或者暗处之间,有那么一刹那

我就隐身在良渚的那些故事里面了

只需要看一眼,那些曾经深埋于地下的石头和土层

就在眼前拉开了一道厚重的历史帷幕

如同一条锋利的历史纵线,在瞬间穿越了古今

回到五千年前华夏文明的原点

谁把那些故事揉进了生活

我们却找不到合适的语句描绘心情

历史每天见证良渚那些唯美的故事

可以扯下一片蓝天白云做纸,可以摘下一片绿色做笔

可以写下所有的心情,让良渚的风做书童

让如今良渚人的幸福做线装订。把那些光阴

汇聚成一条宽阔的河,踏着四季不同的色彩

此刻,良渚在午后的阳光中柔情似水

一切都是静谧的,祖先立下的那些规矩

如今依旧影响着这里的四季,或浓或淡

良渚古城的意义,得站在“良渚文化对中国的影响”这个高度着手

5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良渚

这片神奇的土地孕育出灿烂的文化

放慢脚步可以迎合古朴的风姿,可以寻觅岁月的流逝

那些残缺的美遮挡不住大气宏伟,多少遗踪

在走走停停的脚步里复原,多少至情至深的故事

在风中成为历史的追忆

华夏文明的曙光是从良渚升起的

我们还无法弄清良渚的时代背景

但我们可以知道玉器是良渚文化最重要的文化因子

恰似一卷卷古朴的诗书,沉稳的线条就是连绵的文字

那些文字誊写着良渚先民琢玉的故事

现状不一的石头,被良渚先民

当作一个个独具个性的生命来读

侧耳谛听,可以听闻隐隐的歌音

温煦的时光里,良渚先民们

锲而不舍的切割、打磨,每一件珍品

都留下了抑制不住的兴奋与热情

尽管这些创造了历史,创造了文化的玉匠们

最后连个名字都未能留下来

历史的尽头,是良渚先民临摹石头、树叶、竹枝的指纹

是他们打击各种器物、男女欢唱的音韵的记录

于是,有了甲骨文、青铜器

于是,有了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元曲

目光游走在时光的背面,就像面对一张粗糙的沙纸

打磨一段历史的精彩,然后让时间永恒凝固

如今,我们穿梭在一片片玉石串成的历史隧道

品味一种厚重与隽永的文化符号

凝结在华夏历史与传统文明的骨髓中的良渚

让时间在岁月的边界上尽情闪现出灿烂之光

那是何等的辉煌,何等的精彩

编辑:沈竹士

责任编辑:赵征南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