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古代闹饥荒时,为何灾民宁可啃树皮,也不肯上山打猎下河捕鱼?

由于袁隆平爷爷的原因,我们这一代的人几乎都没有尝试过饥荒的味道,但是我们的父辈,爷爷辈都是遭受过饥荒的人。我奶奶七八十多岁了,到现在还经常沉重的提起曾经的苦难日子,没有饭吃,只能想尽办法找各种能吃的东西。奶奶给我介绍了几种“野菜”的吃法,想起来还觉得十分的艰辛。

古代闹饥荒时,为何灾民宁可啃树皮,也不肯上山打猎下河捕鱼?

他们把树皮剥下来晒干,然后用石磨磨成粉,用这个东西和水做成糊状物吃,这是通常的吃法。并不是每种树皮都能够吃的,所以有时候没有树皮吃,那就找别的东西吃,我们现在都知道辣椒可以吃,但是当时辣椒吃完了,看着辣椒叶子,也把它摘来做着吃。这样的生活,平日里干活肯定还是饿,如果在山上有幸发现了一串野果子,那是几天都开心得不得了的事情了,摘过来直接吃。

他们还会去山里面捡蘑菇,找野味,这点儿想起来其实还是蛮好的,我们现在想吃个山里面的蘑菇和野味太难了。但是我们的家乡是在南方,南方地区有山林鱼泽,而古代的政治文化中心在北方,绝大部分灾荒也是发生在北方,情况比我奶奶他们那时候还要艰苦。

古代闹饥荒时,为何灾民宁可啃树皮,也不肯上山打猎下河捕鱼?

我们看到电视剧里面那些饥荒年代的人,他们饿极了有的人就去吃观音土,导致肚子膨大,最后腹胀而死;有的人则是去吃树皮,树皮啃光了,最后人和树都死了,那么我们有一个问题,就是古人为什么不去上山打猎下河捕鱼来填饱肚子呢?

这个问题的原因其实是令人深思的,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古代绝大部分发生灾荒的地区都在北方,比如明末饥荒就以陕西、山西等地方为主,李自成、高迎祥也是因为在那里饿的没饭吃了才起来推翻明朝。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而曹操所在的北方“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因为那时候南方要么是没有开发,要么是没有成为历史舞台的中心,所以饥荒以北方为主。

古代闹饥荒时,为何灾民宁可啃树皮,也不肯上山打猎下河捕鱼?

而北方缺乏水资源,有的地方有水资源也会被一些地主、富户所占领,鱼作为我国很早就开始使用的一种美味食材,在历朝历代都是热销产品,地主们怎么可能放弃这样一个赚钱的好机会呢?普通的老百姓想去河里面抓鱼是不被允许的,所以他们想要靠抓鱼来维持生活是很难的。

而更早的时候,山上打猎,水里捞鱼,又或者海边晒盐都是国家专营的,也就是所谓的“擅山海之利”,老百姓想要进山打猎或者下海捞鱼,必须在特定的时间之下获得国家许可才能够进去。古代以天的运行来规范人的行为与动作,四时春夏秋冬当中,春生、夏长、秋杀(收),冬藏,一般而言很多季节都是不允许进山打猎的,以免伤天和。

古代闹饥荒时,为何灾民宁可啃树皮,也不肯上山打猎下河捕鱼?

如果饥荒的那个时候刚好是允许捕猎的时候,也许饥民还可以去山上打猎或者河里面抓鱼,但是往往不会这么巧,更多的时候饥荒发生在春季、夏季,人们还熬不到秋季去打猎捕鱼,多已经饿死。

就算某个饥民非常有幸的可以捕鱼,又有捕鱼的地方,也不一定能捕到鱼,因为作为一个饥民,他连饭都没有吃的了,又如何去拿钱去买网或者其他工具去捕鱼呢?他自己跳到水里面去抓鱼吗?那也不是一般人能抓得到的。

古代闹饥荒时,为何灾民宁可啃树皮,也不肯上山打猎下河捕鱼?

所以综合来说,当时古代的饥民由于没有权力、没有机会、也没有工具和经验,他们宁可吃树皮或者观音土,也不会去上山打猎或许下河捕鱼。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