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袁隆平爺爺的原因,我們這一代的人幾乎都沒有嘗試過饑荒的味道,但是我們的父輩,爺爺輩都是遭受過饑荒的人。我奶奶七八十多歲了,到現在還經常沉重的提起曾經的苦難日子,沒有飯吃,隻能想盡辦法找各種能吃的東西。奶奶給我介紹了幾種“野菜”的吃法,想起來還覺得十分的艱辛。

他們把樹皮剝下來曬幹,然後用石磨磨成粉,用這個東西和水做成糊狀物吃,這是通常的吃法。并不是每種樹皮都能夠吃的,是以有時候沒有樹皮吃,那就找别的東西吃,我們現在都知道辣椒可以吃,但是當時辣椒吃完了,看着辣椒葉子,也把它摘來做着吃。這樣的生活,平日裡幹活肯定還是餓,如果在山上有幸發現了一串野果子,那是幾天都開心得不得了的事情了,摘過來直接吃。
他們還會去山裡面撿蘑菇,找野味,這點兒想起來其實還是蠻好的,我們現在想吃個山裡面的蘑菇和野味太難了。但是我們的家鄉是在南方,南方地區有山林魚澤,而古代的政治文化中心在北方,絕大部分災荒也是發生在北方,情況比我奶奶他們那時候還要艱苦。
我們看到電視劇裡面那些饑荒年代的人,他們餓極了有的人就去吃觀音土,導緻肚子膨大,最後腹脹而死;有的人則是去吃樹皮,樹皮啃光了,最後人和樹都死了,那麼我們有一個問題,就是古人為什麼不去上山打獵下河捕魚來填飽肚子呢?
這個問題的原因其實是令人深思的,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古代絕大部分發生災荒的地區都在北方,比如明末饑荒就以陝西、山西等地方為主,李自成、高迎祥也是因為在那裡餓的沒飯吃了才起來推翻明朝。東漢末年天下大亂,而曹操所在的北方“白骨露于野,千裡無雞鳴”,因為那時候南方要麼是沒有開發,要麼是沒有成為曆史舞台的中心,是以饑荒以北方為主。
而北方缺乏水資源,有的地方有水資源也會被一些地主、富戶所占領,魚作為我國很早就開始使用的一種美味食材,在曆朝曆代都是熱銷産品,地主們怎麼可能放棄這樣一個賺錢的好機會呢?普通的老百姓想去河裡面抓魚是不被允許的,是以他們想要靠抓魚來維持生活是很難的。
而更早的時候,山上打獵,水裡撈魚,又或者海邊曬鹽都是國家專營的,也就是所謂的“擅山海之利”,老百姓想要進山打獵或者下海撈魚,必須在特定的時間之下獲得國家許可才能夠進去。古代以天的運作來規範人的行為與動作,四時春夏秋冬當中,春生、夏長、秋殺(收),冬藏,一般而言很多季節都是不允許進山打獵的,以免傷天和。
如果饑荒的那個時候剛好是允許捕獵的時候,也許饑民還可以去山上打獵或者河裡面抓魚,但是往往不會這麼巧,更多的時候饑荒發生在春季、夏季,人們還熬不到秋季去打獵捕魚,多已經餓死。
就算某個饑民非常有幸的可以捕魚,又有捕魚的地方,也不一定能捕到魚,因為作為一個饑民,他連飯都沒有吃的了,又如何去拿錢去買網或者其他工具去捕魚呢?他自己跳到水裡面去抓魚嗎?那也不是一般人能抓得到的。
是以綜合來說,當時古代的饑民由于沒有權力、沒有機會、也沒有工具和經驗,他們甯可吃樹皮或者觀音土,也不會去上山打獵或許下河捕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