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科技相對落後,生産力也相對較低,再加上戰争和自然災害等影響,饑荒經常發生。南方地區的情況較好,饑荒通常隻發生在嚴重的洪水期間。相對而言,人口密集的北方地區,無論是洪水還是幹旱,都經常發生,這對靠天吃飯的古人來說無疑是一場重大災難。
對于生活在山區和海邊的人們來說,饑荒的影響相對較小,因為山區和海邊并不缺乏食物。但對于生活在平原上的古人來說,在饑荒時期很難找到吃的東西。
當平原上的糧食沒了後,他們不得不靠草根和樹皮生存。即使在今天,許多平原地區仍然有吃槐花的習俗。
很多人可能會覺得奇怪,在饑荒年中,為什麼他們不喜歡去江河裡捉魚蝦,而是吃草根和啃樹皮呢?當然,這個問題頗有些“何不食肉糜”的感覺,但其背後其實也有一些隐情。
在幾千年的曆史中,饑荒一直是每個王朝無法避免的噩夢。東漢末年,戰亂不斷,全國人口急劇減少,導緻農業生産減少,最終導緻收支不平衡的饑荒。
在這場饑荒中,人們面臨着嚴重的糧食短缺,許多人被迫啃草根和樹皮,甚至同類相食的方式。
在隋唐時期,戰争是導緻饑荒的主要原因。由于戰争造成生産力下降,糧食生産不足,再加上政治腐敗和社會混亂,饑荒日益嚴重。在這一時期,由于饑餓,人們不得不挖野菜來生存。
明末,饑荒再次席卷中原大地,造成這次饑荒的原因很複雜,既有戰争因素,也有自然因素。在饑荒的壓迫下,人們開始尋找各種食物來源,甚至出現易子相食的悲劇。
據記載這場饑荒持續了四年,第一年,人們還在靠樹皮和草根混在食物裡勉強生存。但到了第二年,人們的食物供應幾乎耗盡了。為了盡可能填飽肚子,有些人把小石子磨成粉,做成糊狀。雖然這種方法可以暫時滿足饑餓,但也有許多人死于腹脹。
第三年,災民的死亡率開始急劇上升,在這種狀态下,災民起義不斷。這場饑荒也可以算是明朝滅亡的原因之一。
那他們為什麼不吃魚蝦呢?
一、封建思想迷信
在古代,當人們遇到自然災害,特别是嚴重幹旱時,他們信任所謂的“龍王”,認為這是因為龍王不滿意他們,是以“懲罰”他們。
他們甚至用動物甚至人的生命來換取心理安慰,祈求龍王的原諒,希望得到龍王的保護。
是不是大家覺得這很荒謬?但這種事情離我們并不太遙遠,上個世界都還有很多人相信這種說法。
是以很多人對水裡的東西有一種天然的敬畏,害怕得罪龍王而受到懲罰。因為沒有人知道河裡的哪條魚或哪隻蝦是“龍子龍孫”,就不敢随便抓。
是以人們不敢賭,如果他們真的出了什麼事,會影響到全村。
二、災害種類多
除了水災、旱災等常見災害外,蟲災、瘟疫等,也常常造成饑荒問題。“蟲災”的危險程度遠遠超過洪水和幹旱。
因為在洪水期間,可以去高地;當幹旱來襲時,在深山中可能會有水源,并不是所有地方的糧食生産都會被破壞。隻有蝗蟲過境,寸草不生。
蝗災對糧食生産造成了毀滅性的打擊。這種情況下,就算生活在江河魚蝦資源豐富的地區,也隻能靠魚蝦維持短暫的生命,不是長久之計。
三、烹制技術不夠不好吃
魚蝦鮮美,但生吃卻難以下咽。據史料記載,漢代,人們的主要調味料就隻有豆豉、醬油等腌制食品,在饑荒時期這些物品更是奢侈之物。沒有豐富的調味,就算烤熟了,魚蝦也不會有多美味。
而且撈魚蝦損耗的力氣與吃它所獲得的能量相比,也并不劃算。總之,沒有不可測的食物來源,人們傾向于選擇更省力的野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