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独评“六不总督”叶名琛精神气质,不战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

叶名琛是中国近代史中不可绕过的一个重要人物,在历史上关于他褒贬不一,颇具争议。但是我们不能仅仅以现代的眼光价值单单去评判这一个人,叶名琛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段笑料,而是历史的沉思,我们是要通过他这个人去走进这段历史,去看清这个时代。

独评“六不总督”叶名琛精神气质,不战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

叶名琛画像

不可置疑,叶名琛是传统社会培养出的典型优秀人才,十八岁考取乡试副榜贡生,二十六岁中进士,三十八岁官拜巡抚,四十三岁升总督,四十六岁为相国。他的仕途腾达,在有清一代是少有的。薛元福称他:''叶相以翰林清望,年未四十,超任疆圻,既累著勋绩,膺封拜,遂疑古今成功者,皆如是而已。''诚然,叶名琛是一个优秀的传统社会士的形象,这也可以解释他的所作所为在广州人民看来是理所应当的。但是在以近代化为历史的发展方向时叶名琛就显得迂腐可笑了。

独评“六不总督”叶名琛精神气质,不战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

湖北武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校园里的范文澜塑像

新文化运动之后,史学领域内开始用进步的、现代的眼光来看待中国的历史。在此背景下,不仅历史学家,人们都对叶名琛进行了严苛的批判与唾弃。范文澜先生曾经说过:''所谓'

不战不和不守'

,就是他理想的外交办法……在外国侵略者面前,变成了驯服的俘虏和奴仆。''在用现在的眼光去审视这个带着悲剧色彩的人时,我们剩下的只有不屑和鄙夷。

但当我们走进这段历史,再去看这个活生生的人时,我们再去想想,究竟是个人的悲剧,还是时代的悲剧。带着疑问,让我们去回顾叶名琛在担任两广总督时的所作所为,重新梳理叶名琛的行为动机!

独评“六不总督”叶名琛精神气质,不战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

巴麦尊:两次发动侵略鸦片战争和镇压太平天国革命

首先是关于广州入城问题,在叶名琛担任两广总督之前,担任两广总督的钦差大臣耆英负责同英人交涉,耆英对英奉行妥协政策,于1846年4月同英方在《英军退还舟山条约》中达成协议:''以俟时形愈臻妥协,再准英人进城;然此一款,虽暂迁延,断不可废止矣。''耆英之后,由徐广缙和叶名琛主事广东。二者到任后的''

驭夷之术

''却与耆英妥协的外交政策截然相反,他们对付西方人的手段集中体现为拒绝和欺骗这两个方面,叶名琛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对于广州入城问题,他始终死守拒绝入城的底线,绝不让步。叶名琛主张依靠广州民众抗英,并且鼓动群众进行抗英,最终又借民意拒绝英军入城。在这时,因为巴麦尊没有做好好打第二次战争的准备,英帝国便先退下了。

在这件事上,叶名琛为了当年英军攻入广州而被迫交六百万两白银的国耻而拒绝英军入城,同时,这也是广州人民和传统士大夫的普遍希望,在此时,叶名琛顺应人民,维护地方权益也无可厚非。在入城问题上,可以看出叶名琛并没有失去传统士人的爱国传统,在激烈的中西民族冲突面前,他为雪国耻的热血还在。但是他的确缺失现代观念,并且也让广州失去了一个现代化发展的机会。

独评“六不总督”叶名琛精神气质,不战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

《黄埔条约》签约背景

随接在这之后的便是修约事件,《五口贸易章程:海关税则》规定:''至各口情形不一,所有贸易及海面各款恐不无稍有变通之处,应俟十二年后,两国派员公平酌办。''由于英国对五口通商后的局面并不满意,早已酝酿修约之事,而此时担任两广总督的正是叶名琛。而叶名琛是不愿意同西方人打交道的。''凡遇中外交涉事,驭外人尤严,每接文书,辄略书数字答之,或竟不答。顾其术仅止于此,既不屑讲交邻之道,与通商诸国联络;未尝莫审诸国情势之向背虚实强弱,而谋所以定之。''于是英国新任公使包令根本无法见到叶名琛,更是无法与其进行谈判商量。因此对于包令而言,其不满与愤懑愈来愈多。对于上述两件事情,叶名琛的底线是坚决不准英人入城和坚决不修约。从这里可以看出来,叶名琛还是一个经受理学熏陶的有民族气节恪守守土卫疆的使命的传统优秀士大夫。但是在这之下,却是悲剧性的狂妄自大和蒙昧无知的悲哀。

独评“六不总督”叶名琛精神气质,不战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

''亚罗号''事件

在这两件事发生不久之后,''亚罗号''事件就发生了,英国强烈抗议中国方面侮辱英国国旗,并不经英国领事的许可拘捕船员,他要求以后尊重英国国旗、释放全部12名水手,并在48小时内由两广总督出具一份书面道歉,但是当时的叶名琛严词否认当时船上有张挂任何国旗,并质问该领事为什么干预一桩由中国巡捕在一艘停泊于中国港口且为中国人所拥有的船上拘拿中国人的案件。英国驻广州领事巴夏礼认为叶名琛的答复不能令人满意,于是下令扣押一艘中国师船作为赔偿要挟。在相持良久之后,叶名琛于22日放回了12名船员,但断然拒绝道歉。23日英驻华海军悍然向广州发动进攻,于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了,而叶名琛将在接下来名誉扫地。在战争开始之际,英军用炮轰击广州,其时,叶名琛在校场阅武围马箭,炮声东来之时,叶名琛°巍然不动,两天之后,西人''驾炮注击总督署,司道冒烟来见,请避居,叶相一卷书危坐,笑而遣之''。

可以说,叶名琛的处事镇定是非常值得称赞的,但是在最需要理性的时候,叶名琛却以占语为指南:僚属见寇势日迫,请调兵设防,不许;请召集团练,又不许;众固请,叶相曰:''姑待之,过十五日,必无事矣''。但是这些非理性的东西终究是无法战胜英国的,两天后广州被占领,叶名琛最终也成了俘虏。最后,他被囚禁在加尔各答,在异国他乡最终死去。

独评“六不总督”叶名琛精神气质,不战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

汉阳一中,叶名琛塑像

这便是叶名琛的一生,评论他的意见无外乎是分为两种论调和观点,一种是从叶名琛的气节和节操方面去看待,去肯定他的价值。另一种则是从他落后的行为去解释,从而对他进行批判。

独评:

我们不能去否认叶名琛的至高气节,从这点来说,他甚至是传统知识分子的高峰,他在被俘虏后,没有向柏贵一样投降卖国,而是自比苏武''向戍何必求免死,苏卿何恙劝加餐'',据他的下人说:''我(叶名琛)之所以不死而来者,当时闻夷人欲送我到英国,闻其国王素称明理,欲得见该国王,当面理论,既经和好,何以无端起衅,究竟孰是孰非,以冀折服其心,而存国家体制。彼时此身已置身度外,不意日望一日,总不能到该国,淹留此地,要生何为?所带粮食既完,何颜食外国之物?''从这段话看,叶名琛还是一心想要报效朝廷的。

作为一个传统士人,他俘虏后,确乎表现出了极高的气节。同时在传统意义上,他守土报国,恪守华夷之辨,尊乎礼仪,这些都是传统知识分子的高尚操守。同时,在十九世纪五十年代那样一个背景下,并不能苛求他做出多么现代化的选择,毕竟那时候连洋务派都没有出现,中国大大小小上千官吏,怕是没有几个有如此之觉悟。

另外,的确他是有很多落后性的行为,这些行为确实是叶名琛的人生污点,是他的处理不当很大程度引发了第二次鸦片战争,也是他导致广州城的不攻自破,是他助长了英国的气焰,这些都不是一个能臣贤相该有的表现,虽然不能苛责他,但是他的的确确是传统的卫道士,而不能开眼看世界。

叶名琛的悲剧不仅仅是他个人的悲剧,更是这个时代知识分子的悲剧,正如曾国藩后来所说的:''久作达官,深虑蹈叶相末路之衍'',他的''深虑'',不仅仅表达了为官宦之途之想,更有从传统走向近代的战战兢兢。

这个时代的悲剧,在跨越时代的人身上鲜明的体现。例如:裹脚,在天足运动前,这是美的象征,后来天足运动后,小脚反而没人要了。那么这一代裹小脚的人就是时代的悲剧,他们没有错,错的确确实实是时代,是社会。我们可以把这个理论移植到知识分子上去,传统的知识分子从小自大接受一种传统式的教育,他们是传统思想的殉道者,突然新的知识理论传进来,让他们放弃数年,十数年,数十年的知识,去接受新的理论,未免太过于严苛。

只能说,叶名琛是这个时代优秀知识分子悲剧的一个写照。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