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红色娘子军”最高长官张琴秋为万名烈士建墓,碑上党徽为何倒悬

清明节,又称祭祖节,是中国传统的祭拜祖先的日子。这一天,人们都会手捧鲜花,带着无限的哀思,来到逝去的亲人的墓前献上鲜花,清扫墓碑、寄托对逝去的亲人哀思。

远在中国西南地区的四川省巴中市通江县有一座全国规模最大的红军烈士陵园,这里安葬着25048具红军烈士的遗骸。

清明节期间,来自全国各地的人们都怀着一种对革命先烈无限崇敬的心情,来到这里祭扫烈士墓。

人们在缅怀先烈的同时,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在众多的烈士墓前矗立着一块高大的墓碑,墓碑是由一块青石雕刻而成。碑身正中竖刻着

“红四方面军英勇烈士之墓”

,两旁有一副雕刻的对联:上联是

“为工农而牺牲”,

下联为

“是革命的先驱”,

横批是

“万世光荣”

四个大字。

细心的人们发现,象征着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团结在一起的锤头和镰刀的党徽图案却是倒悬着刻在了墓碑上。

“会不会刻错了?”

人们在心底里发出了这样的疑问,他们把质询的眼光投向了现场的解说员。

解说员从大家疑惑的眼神里读懂了众人的期待,她庄重地说道:

“大家可能都注意到了墓碑上的党徽图案是倒悬着的了,也许有人以为这是石匠师傅刻错了。其实,这是设计者特意这样设计的,寓意为:

党徽低垂,全党同悲!

设计者是时任红四方面军总医院政治部主任张琴秋,她曾担任我党在红军时期‘红色娘子军’的最高长官。”

“红色娘子军”最高长官张琴秋为万名烈士建墓,碑上党徽为何倒悬

烈士墓碑

接着,她围绕着有关墓碑和张琴秋的故事讲述了一段惊心动魄的往事……

1904年,张琴秋出生于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县一个书香门第。父亲张殿卿是位颇有文采的文人,曾任浙江嘉兴《 三江日报》编辑。后来弃文从商,一边做些生意,一边教育子女,诗书耕读其乐融融。

张琴秋出生时,父亲为她取名张梧,字琴秋。张琴秋后来以字代名,时间长了,大家就都称呼她张琴秋了。

张殿卿为人开明,思想进步。张琴秋从小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可想而知,是多么幸运的一件事。她有个从小玩到大的闺蜜叫孔德址,孔德址长大后嫁给了沈雁冰(著名作家茅盾)。经孔德址介绍,张琴秋认识了沈雁冰的弟弟沈泽民,俩人相见恨晚,互有好感,沈泽民那时已经是共产党员了。

不久,张琴秋考入了上海大学,在学校里,她又结识了共产党早期领导人瞿秋白和他的夫人杨之华。张琴秋思想解放,一心向往革命。在沈泽民的影响和杨之华的介绍下,张琴秋光荣地加入共产党。

1925年,张琴秋和沈泽民在上海完婚。随后,在党组织的安排下,夫妻二人远赴苏联,在著名的莫斯科中山大学继续学习深造。第二年,张琴秋生下了她和沈泽民的爱情结晶——女儿张玛娅。

张琴秋是个有前瞻性的细心人,在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期间,她就意识到将来回国后革命斗争的残酷性。因而,她在大学军训期间系统地向苏军教官学习了有关军事方面专业知识,这为她后来成为红军中屈指可数的的女性指挥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30年,张琴秋和沈泽民夫妻二人回国。为了革命工作,夫妻二人“狠心”把女儿张玛娅留在莫斯科的国际儿童医院。二人先是在上海的党中央工作了一段时间。随后,被组织派往鄂豫皖根据地。沈泽民担任了鄂豫皖省委书记,张琴秋先是担任了“彭杨军事学校”政治部主任,后任红四方面军73师政治部主任,成为了师长王树声(开国大将)的左膀右臂。

“红色娘子军”最高长官张琴秋为万名烈士建墓,碑上党徽为何倒悬

张琴秋

1932年,张琴秋凭借着优秀的政工能力和过硬的军事素养担任了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主任,成为了方面军四大班子(总指挥、总政委、总参谋长、总政治部主任)成员之一,著名的开国大将、上将陈赓、许世友、洪学智、陈再道等将领当时都曾经是她的下属。

后来,她又陆续担任了红军“妇女独立师”(后缩编为团)师长、红四方面军总医院政治部主任等职。

与之相比的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邓颖超、蔡畅、贺子珍等人,她们在红军时期大多从事机要、秘书及党团妇女工作,没有在红军作战部队中任高级职务。就连1955年授衔时唯一的女将军李贞,在红军时代担任的最高职务为红二方面军政治部组织部副部长。因而,权威的《中国军事大百科全书》认定张琴秋是红军唯一的女将领。

不久,红四方面军根据需要实施了战略转移,沈泽民选择留了下来坚持斗争。自此,夫妻二人分别。1933年,沈泽民病逝,年仅33岁。

1933年,由于张琴秋曾经向张国焘提出过反对意见,张国焘一直怀恨在心。不久,他借机把张琴秋调离红四方面军总部,张琴秋被降级任命为红四方面军总医院政治部主任。

张琴秋是真心革命的,并没有把个人的职务高低看得过重。她在总医院期间,正是红四方面军最困难的时期。

当时,国民党反动派和四川军阀组成六路大军向川陕根据地大举进攻。根据地每天都有激烈的战斗发生,许多红军战士牺牲在战场上。战斗最激烈的时候,一天就有五千多名伤员被送进医院。

可是,总医院却面临着极大的困难。

一是缺少药品,确切地说是基本上没有西药。众所周知,西药里的消炎药和麻醉剂是伤员手术的必备药品。这些药品在当时都是进口的,即便是城市里医院供应也很紧张,更别说是被敌人封锁的根据地了。

二是缺少医生。当时,诺大的总医院里只有区区几名医生。面对成百上千名伤员,简直是杯水车薪。

三是缺粮少盐。有的时候,粮食可以用黑豆、蚕豆和野菜代替,但是,没有“盐巴”,对于伤员愈合伤口,恢复体力是很难办到的。

针对以上情况,张琴秋做了大量工作。

一是组织“采药队”,她把懂得中草药知识的人员组织起来,亲自带队进山挖药,同时,张琴秋和医政局长苏井观及药剂师们一道利用中草药研制成了一种效果较好的麻醉药剂,初步解决了缺少药品的问题。

二是遍访当地名医,诚邀出山。张琴秋冒着枪林弹雨和被敌人抓获的危险,走遍了当地各个村镇和山寨,用真情邀请医术精湛的老中医加入到红军的队伍里来。当地有一名人称“中医妙手”的杨成元老先生,就是被张琴秋的真情所感动,他不顾年老体弱,毅然出山,加入到红四方面军总医院,担任了中医部的负责人。

当时,总医院收治的伤员中,除了是在战斗中负伤的伤员外,还有一部分得了伤寒、疟疾等疾病。杨成元老先生出诊的第一天 就诊治了90多名伤病员,在老先生的精心治疗下,伤员的恢复情况有所好转。

三是解决“盐巴”的问题。她要求采办物资的同志积极拓展采购渠道,同当地的地下党紧密联系,发动群众购买盐巴。她说:“别的钱都能省,给伤病员买盐的钱坚决不能省!”

就这样,在张琴秋的努力下,红四方面军总医院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救治了大批伤病员,使他们重返前线杀敌作战。

随着战事的进一步发展,战斗中牺牲的红军战士越来越多。一开始,烈士的遗体被装进棺材下葬。后来,牺牲的红军战士越来越多,村民们就把自家的门板、墙板卸了下来做成简易棺材,一口棺材里装两名烈士的遗体。可是,就是这样,做棺材的木料也不够用的,大家把能用的竹席、草席拿来,一次包裹着四、五名烈士的遗体安葬。

最后,实在没有任何裹尸的材料了,战友们眼含着热泪,亲手挖了一个巨大的墓穴,把7823名烈士“软埋”在墓穴里。

“红色娘子军”最高长官张琴秋为万名烈士建墓,碑上党徽为何倒悬

烈士陵园

1934年7月,为纪念在战斗中英勇牺牲的战友,张琴秋受命修建烈士陵园。她请来了石匠师傅,亲自设计了墓碑的样式,亲手书写了挽联,并且特意将党徽的图案倒悬,寓意为:

最后,张琴秋把自己的配枪贴在墓碑的一侧做模板,让石匠师傅刻在了上面,张琴秋是想用这种方式来表达她对牺牲了的战友的崇敬心情。

不久,张琴秋调任红军妇女独立师任师长兼政委,妇女独立师在全盛时期曾经拥有三千人的编制,从马夫到各级指挥员均为女性。在残酷的战场上,妇女独立师减员严重,最后缩编为独立团。

此时,张琴秋已与红四方面军“二把手”陈昌浩结婚。不久,因身体怀孕的原因,团长一职改由王首道的前妻王泉媛担任。随后,张琴秋随西路军再次出征,担任了西路军的组织部长。在大西北与马家军作战期间,张琴秋在战场上分娩了。由于身处战场上的恶劣环境,孩子虽然生了下来,但却无法带走,只能丢弃在野外。张琴秋被战友扶上了马,鲜血染红了马背,远处传来了婴儿的啼哭声,在这生离死别的时刻,张琴秋眼含热泪,悲痛交加。从此,张琴秋患上了严重的妇科病,终生失去了生育能力。

由于敌众我寡,张琴秋最后没能突围出去,不幸被敌人俘获。初期,在战友的掩护下,她刻意把脸染黑,把头发弄乱,把自己打扮成年老色衰的伙夫模样。后来,由于叛徒告密,张琴秋暴露了身份。马家军大喜过望,认为抓获了红军大官,而且还是女性领导人,一定会得到蒋介石赏赐的。于是,马家军将张琴秋押送到南京,关押在监狱里。

抗日战争爆发后,国共两党二次合作。经组织上营救,张琴秋又回到了革命队伍中。

不久,陈昌浩也回到了延安。后来由于身体健康原因,远赴苏联治病,他在苏联期间与一位苏联姑娘又结婚了。

张琴秋在经历两次痛苦的婚姻后,她放下了感情的包袱,把全身心都投入到了工作中去。

在工作中,她和曾经在红四方面军总医院共同战斗在一起的老战友苏井观产生了感情。

“红色娘子军”最高长官张琴秋为万名烈士建墓,碑上党徽为何倒悬

张琴秋与苏井观

1943年,经组织上批准,张琴秋与苏井观结为革命夫妻。

解放后,张琴秋与苏井观夫妻二人都担任了新中国的高级干部。张琴秋任纺织工业部副部长;苏井观任卫生部副部长。

1955年授衔,共和国将帅里只有李贞一位女将军。很多张琴秋的老领导、老部下私下里纷纷议论说:

论战功和资历,张琴秋完全可以授中将以上军衔。而且,授上将的可能性很大。

对此,张琴秋很坦然,既然离开了部队到地方工作,就没有必要去争取军衔了。

1962年,苏井观不幸罹患结肠腺癌,身为医生出身苏井观深知这意味着什么。他怕张琴秋担心,就一直将自己的病情隐瞒着。其实,细心的张琴秋已经从苏井观的主治医师那里了解到了病情。

出于和丈夫同样的心理,张琴秋也对苏井观“守口如瓶”。就这样,夫妻二人就相互保守着同一个已不成为秘密的“秘密”。

两年后,病魔夺去那个和她相亲相爱二十几年亲密爱人。张琴秋万分悲痛,眼前时常出现苏井观的音容笑貌,让她久久难以忘怀。

“文革”中,张琴秋受到了诬陷迫害。

1968年4月23日,张琴秋趁看守没主意,从三楼卫生间的窗户跳了下去……

“红色娘子军”最高长官张琴秋为万名烈士建墓,碑上党徽为何倒悬

粉碎“四人帮”以后,张琴秋的冤情得以平反昭雪。

1979年6月23日,党中央为张琴秋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李先念、王震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参加了追悼会,徐向前元帅亲自主持了追悼会。

经党中央审定的悼词给予张琴秋以很高的评价:

她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生。

往事如烟,逝者如斯。

谨以此文向“红色娘子军”最高长官张琴秋将军致敬!愿她在天堂一切安好。

未经本人允许,严禁转载抄袭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