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八位女战士投江就义,事迹成佳话,用生命救下的师长却成了叛徒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战争往往都是男人的游戏,因为男性与生俱来的征服欲和改造世界的意愿更强烈,男性的身体素质相较于女性也更加的强壮与好斗。但是女性身上所具备的某些素质也是男性无法企及的,比如她们的坚韧与执着,往往能够在困境之中,扭转乾坤,创造奇迹。

在牡丹江市江畔江滨公园里,有一座举行的"八女群雕",顾名思义,这座雕像纪念的是八位杰出女性,也是东北抗联的八位女英烈。你也许没有去过牡丹江,没有亲眼见过"八女群雕",但你一定听说过"八女投江"的故事吧。

八位女战士投江就义,事迹成佳话,用生命救下的师长却成了叛徒

冷云的热望

"八女投江"中最有名的当属冷云,冷云原名郑香芝,1915年出生在黑龙江的一个小镇。1931年,她受进步思想的影响,一心报国救民,从此改名郑志民。1934年,郑志民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开始从事我党地下活动。1936年春,她加入了抗联第二路军第5军,为了保护家人,她从自己喜欢的唐诗中取了"冷云"二字作为化名。

1938年初,日军刚刚对我国发动了全面侵略战争。在黑龙江三江地区,日伪军集结了大批兵力,对抗联第二路军实施包围,战局不容乐观。

吉东省委与东北抗日联军第2路军总指挥周保中同志作出决议,为了粉碎日军对我东北抗日军民的扼杀阴谋,迎接全中国抗日战争新高潮的到来,进行西征。

冲出日伪军的军事包围,到外线去开展更加猛烈的敌后游击战,以期与东北抗联第1、3路军会合,建立新的根据地,牵制日伪军,支援关内,开创抗日战争新局面。

1938年5月,抗联主力第4、5军从宝清等地迅速集结于牡丹江下游的刁翎一带。经过动员,抗联各军将士纷纷响应,其中冷云刚刚生完孩子才两个月,也率几十人随部队出发,许多女战士也随军远征。

八位女战士投江就义,事迹成佳话,用生命救下的师长却成了叛徒

7月初,西征部队开始向五常、舒兰一带挺进。8月初,日伪反动政府从长春、哈尔滨增调3000多名伪军和空中侦察力量,对西征部队展开围追堵截。

面对敌军压倒性的兵力与装备优势,西征部队只能尽量隐蔽行踪,不能生火做饭,只能食用生玉米和土豆充饥。因为吃不了这种苦,临阵脱逃、叛变投敌者亦不在少数,部队减员非常严重。8月中旬,西征军不得不退到五常县境内苦守待援,可是敌人随后赶到,将县城团团包围,还不停派兵各处袭扰。

坐困孤城,弹尽粮绝,还要时常面对突如其来的战斗,西征军眼看就要撑不下去了。为了保存剩下的有生力量,西征军不得不选择分散突围。8月末,第5军1师师长关书范带领1师仅存的100多人突围,这其中就包括由冷云率领的妇女团,准备返回刁翎根据地。

2月大女儿被迫送人 冷云毅然踏上西征之路

冷云此时23岁,西征前,她在军部秘书处做文化教育工作,和丈夫吉乃臣育有一女。西征之前吉乃臣已经牺牲,她只能把刚刚出生2个月的孩子,送到一位朝鲜族老乡家照顾,之后毅然与杨贵珍、安顺福等人一起加入了西征队伍。一路的颠沛流离,到了被迫突围的时候,冷云带领的妇女团大多失散牺牲,仅剩8人。

八位女战士投江就义,事迹成佳话,用生命救下的师长却成了叛徒

在师长关书范的带领下,冷云等8人随大部队一起,在村屯边绕行,在崇山峻岭中潜行,小心翼翼隐藏行踪。经过连续不断的作战和行军,大多数男人都已经吃不消了,但是冷云等人依然咬紧牙关,没有拖部队的后腿。不仅如此,她们还用女性的特质,不时激励鼓舞士兵们的斗志。

10月19日,历经了重重险阻的第1师,到达了林口县刁翎柞木岗山的老道沟。这里地处牡丹江支流乌斯浑河的西岸,只要能渡过乌斯浑河,到达北边依兰县的克斯克山区,就能与抗联二路军总部取得联系。不过眼下横在眼前的这条河,却成为了第1师不可逾越的一道鸿沟。

百密一疏 行踪暴露

乌斯浑河平日的水流不急,水位也不高,人车马匹都可以轻易通过。不过眼下正是深秋时节,又赶上连日大雨,水流湍急不说,水位也涨了不少。加上此时已经入夜,视线不好,如果强行过河,很有可能被水流冲散。于是师部决定先在附近扎营,等待明日天亮条件允许时再渡河。

深秋的日夜温差极大,东北的山区尤为明显,更何况是在河边扎营,又湿又冷,寒风直往人的骨头缝里钻,非常难熬。众人身上穿的还都是夏天出发时的轻薄衣服,行军路上也有破损,面对这般处境只能点起火堆,抱团取暖。冷云把13岁的王惠民搂在怀里,两人又困又累,不多时便进入了梦乡。

八位女战士投江就义,事迹成佳话,用生命救下的师长却成了叛徒

这一路上,第1师都在想方设法隐藏踪迹,伪军兵力虽多,也难觅目标,无从下嘴。可是他们还是百密一疏,一不小心露了破绽。清冷夜空下的一团火苗,迅速引起了驻刁翎日伪军守备队的注意,他们连夜集结千余人,朝着火光之处开进。

八女舍命牵制 大部队逃出生天

10月20日拂晓,乌斯浑河水位稍浅,视线良好,具备渡河条件。第5军1师的金世锋参谋带着冷云等8名女战士先行渡过河去,他们刚到对岸,就听到身后传来枪声。原来日伪军此时对1师尚未渡河的部队发起了进攻,1师指战员迅速分散隐蔽,边打边退,向西边的柞木岗子密林撤退,敌人则在后方紧追不放。

班长胡秀芝从敌人的枪声和闪耀着点点火星,却没有固定方向的流弹判断,此时敌人完全没有注意到冷云等人的存在,正集中兵力攻击由师长关书范率领的大队主力。

为了转移敌人注意力,给大部队争取撤退的时间,在冷云的指挥下,女战士们在河对岸朝着敌人的后背开了枪,八条枪喷射出仇恨的火焰,几个伪军应声倒地。

日伪军见情况突变,一时有些惊慌失措,他们还以为是河岸对面的抗日联军支援过来了。于是他们不再追击关书范,而是调转枪口朝冷云等人疯狂射击。师部本想回救,可是冷云等8人边打边喊:"赶紧撤退!赶紧撤退!"为了保存抗日力量,关书范只好命令战士们继续撤退,很快就退到了密林深处的安全地带。

八位女战士投江就义,事迹成佳话,用生命救下的师长却成了叛徒

冷云她们拖住了敌人的主力,保存了师部的有生力量,但是却把自己置于险地。她们三面被围,唯一的退路就是乌斯浑河,无奈之下,只能改变战斗方式,分成两组,一组负责掩护,一组负责往外冲。可是敌众我寡之下,还是被敌人密集的子弹封住了去路。

这个结果其实早在冷云的预料之中,但是她在做出开枪决定之前却没有任何的犹豫。自从丈夫战死沙场的那天,她就打定了主意也要为抗日救国献出生命,如果自己的死能够拯救更多的同伴,为抗日最终胜利保留火种,那就值了。

当敌人的大部队气势汹汹将冷云等人包围的时候,他们才终于发现,原来在背后放冷枪的居然就是这么几个女兵,一时有些哭笑不得。开始,他们还打算活捉冷云等人,朝她们喊话劝降,不过回答他们的只有无情的子弹。敌人终于恼羞成怒,开始朝着冷云等人的掩体疯狂扫射,包围圈也不断缩小。

黄桂清和郭桂琴被敌人的流弹击中,血流不止,其他人的子弹也打得差不多了。冷云坚定地对所有人说:"抗联战士,宁死不做俘虏。我们过河,过得去继续抗日,过不去就一起死在河里!"她们互相搀扶着朝河边走去,把最后的三枚手榴弹统统留给了敌人,咚咚几声,卷起了漫天的尘土。

这时,几发冷弹射来,13岁的王惠民身子一软,胸口喷出了鲜血,冷云本想伸手去拉,自己肩膀也中了一枪,往后就倒。胡秀芝伸手扶住了冷云,安顺福拉起了王惠民。8人自知已无生路,手挽手朝着河中心走去,边走边喊:"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八位女战士投江就义,事迹成佳话,用生命救下的师长却成了叛徒

冷云等八人昂首挺胸,唱着悲壮的《国际歌》,一步一步朝河水最湍急的地方走去。而敌人毫无怜悯之心,依然对着毫无还手之力的8个女子后背射击,冷云等人一个又一个地倒下,河水也被她们的鲜血染成了红色。

被救师长吓破了胆 鼓吹投降私通敌国

8个伟大女性牺牲自我,保全了第5军1师的师长关书范和其他战友。按理说,更应该坚定他们的抗日决心和战斗欲望,谁知事情竟然会朝着相反的方向发展。师长关书范大战之后,居然变成了鼓吹日本不可战胜的"投降派",对抗战胜利完全失去了信心。

关书范,1912年出生在吉林宁安,17岁加入共青团。1934年,22岁的关书范曾经被日本人抓到,下了大狱,饱受折磨和拷打,却始终没有屈服。

逃脱之后,他加入抗日联军,迅速成为一名驰骋疆场、战无不胜的勇将,不仅胆识过人,还有很强的应变能力和战场指挥能力。他两次负伤,战功赫赫,很快就完成了从普通士兵到将军的蜕变。抗日联军的领导人周保中非常欣赏关书范的品德和才能,所以他年纪轻轻,25岁就做了师长。

但是这一仗真的吓破了关书范的胆,一夜之间,他就从坚决抗日的"鹰派"变成了唯唯诺诺的"鸽派"。突围成功后的关书范,常在部队中散播消极情绪,鼓吹投降的好处,他的观点是:"必须灵活运用马列主义的原则,可以同敌人暂时妥协,实行'假投降'以保存实力"。

八位女战士投江就义,事迹成佳话,用生命救下的师长却成了叛徒

说到这里,大家一定非常气愤,8个女人为了救你关书范,被日伪军残忍杀害。你不说重整部队,为她们报仇,反而要投降日本,为虎作伥。如果八女地下有知,一定轮流深夜来访,把你关书范一起带走,到了地府也要痛骂你一顿,简直毫无底线,不知廉耻!

关书范不但毫无悔意,反而变本加厉,竟然背着党委和军长柴世荣,秘密前往敌人据点会见日本特务头子,同日寇达成了第5军投降的协定,谈判时,我军的不少军事机密都被他做了交易筹码。

1939年1月15日,关书范跟日本人"和谈"的事情,很快传到了总指挥周保中的耳中。他起初还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反复确认之后,他雷霆震怒,立即召开了吉东省委紧急会议,决定开除关书范的党籍,撤销其党内外的一切职务。同时,周保中下令立即抓捕关书范,号召抗日军民,随处捕捉,就地枪决。

次日,对自己前途还一无所知的关书范,居然明目张胆穿着日本军官的衣服,跟着两个日本特务一同乘车,回到了第5军所在的刁翎区域,企图"收编"第5军。

我大胆猜测,关书范在上次战斗中一定伤到了脑子,导致精神或者智力出现了问题,因为正常人很难做出这种"缺心眼"的事情。我们知道"叛敌投降"这种事情肯定是要秘密进行的,知道的人越多风险越大,只有低调行事,突然变节,才有可能把"投降"的利益最大化。

八位女战士投江就义,事迹成佳话,用生命救下的师长却成了叛徒

关书范偏偏反其道行之,生怕天下人不知道自己是个背叛国家、背离人民的投降派;生怕长官同僚不在背后戳他的脊梁骨,说他忘恩负义,猪狗不如;生怕自己成为抗日英雄,而是想被钉在耻辱柱上遗臭万年。如果不是他伤到了脑子,这种做法实在让人难以理解。

周保中见昔日最得力的干将变成了这副模样,既心痛又愤怒,他立即下令逮捕关书范,并出示了死刑判决书。关书范这才意识到自己玩大了,第5军的大领导还没答应投降,自己一个师长有什么权利决定全军的命运呢?

他当即跪倒在地,向周保中哭诉自己只是一时糊涂,希望领导宽恕,能让他戴罪立功,并且供出了自己和敌人的交易内幕。关书范说自己向日军透露了抗联的多处秘密营地的位置,以此换取自己投降后的高官厚禄。

看来关书范的脑子还是不好使,这时候不为自己辩解,反而火上浇油。本来周保中兴许还能念在往日交情的份上饶他一死,听了这话,当即下令,推出去枪毙。好在关书范的招供及时,周保中立刻命令所有秘密营地紧急转移,从而避免了我军更大的损失。

八女英烈 万古流芳

历史无法假设,也无法重来,"八女投江"换来了"师长叛徒"的确讽刺,但这也无法掩盖这八位伟大女性的光荣伟大。她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深刻诠释了什么叫做"巾帼不让须眉",什么是"女人能顶半边天"。

八位女战士投江就义,事迹成佳话,用生命救下的师长却成了叛徒

八女投江英雄中除了政治指导员冷云外,其余7人也绝不是配角,她们的名字同样值得被后人铭记。

胡秀芝,1918年12月出生,第5军妇女班班长。

杨贵珍,1920年12月出生,第5军管理员、被服员、班长。

郭桂琴,1920年或1921年12月出生,妇女团战士。

黄桂清,1918年9月出生,妇女团战士。

李凤善,1918年出生,妇女团战士。

王惠民,1925年4月出生,抗联战士的后裔,牺牲时年仅13岁。

安顺福,1915年11月出生,父亲和弟弟死于日本人之手,被服厂厂长。

八名女战士多数出身贫寒的农民家庭,她们在 "把女人当牛马"的封建思想长期束缚下,敢于与纲常礼教抗争,解放自我,走上革命道路。面对封建主义和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双重压迫,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她们冲破世俗枷锁与牢笼,踏上争取民族独立和妇女解放的光明之路。

"八女英烈"在如火如荼的东北抗日游击战争烽火中锻炼成长, 她们敢于接受新思想,将个人命运融于国家命运中。"八女"是中国广大爱国女性的一个缩影,她们是一群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革命女战士。

八位女战士投江就义,事迹成佳话,用生命救下的师长却成了叛徒

八名女战士宁死不屈的壮举,不仅捍卫了自身的人格尊严,更鼓舞了抗联战士的士气。她们犹如河沙中的真金,经过极其艰苦的东北抗日游击战争,在长期严寒酷暑、缺衣少粮、饥寒交迫的情况下,百炼成金而闪耀出夺目光彩。

她们用行动向世人宣布:中国人民是有骨气的,是不可战胜的。

乌斯河畔牡丹江岸将来应有烈女标芳

1938年11月,东北抗联第二路军总指挥周保中得知她们牺牲的消息后,当即题写了"乌斯河畔牡丹江岸将来应有烈女标芳"。解放后,共青团中央以"八女投江"为题材,拍摄了一部电影《中华儿女》,女英雄们的高尚气节通过大银幕引得无数国人为之落泪。

1982年10月,为了纪念她们八人的功绩,当地人民政府在乌斯浑河畔建起了"八女投江纪念碑"。抗日联军老战士陈雷为她们题词:"八女英烈 光照千秋"。2009年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经党中央批准,八女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做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八位女战士投江就义,事迹成佳话,用生命救下的师长却成了叛徒

我们常说"少年强,则国强",其实我认为更准确的说法是"女性强,则国强",每个人出生见到的第一个人就是母亲,母亲对孩子成长的影响也是最大的。如果每个女性都可以自立自强,为后代作表率,国家何愁不发展,民族又何愁不振兴呢?

继续阅读